文学翻译中加注的必要性
摘要:文学翻译不只是“译味”,还要“译意”,要“味”“意”兼顾。
为达到此目的,译者在文学翻译时加注是有必要的。
加注不但不会削弱文学作品的文学性,反而更有利于读者理解作品内容,真正体会到作品的魅力所在。
张祥麟先生的《sol—diets’Home》中译本便是个很好的例子。
张先生在翻译这部作品时适当对原文加注,使读者豁然开朗,轻轻松松地理解了此短篇小说的震撼力量。
这是众多译本中的独到之处。
所以在翻译文学作品的时候,必要时加注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关键词:文学翻译;加注;必要性;《soldiem’Home》
翻译界一致认为文学翻译难。
作品愈是富于文学性,翻译起来,也就愈是困难。
一直以来也有相当比例的人把“译意”与“译味”作为区别科技翻泽和文学翻译的准则。
可见人们认为“译意”比“译味”容易,或者说“译味”比“译意”难。
文学翻译就是要“译味”,科技翻译就是要“译意”。
事实上,文学翻译不光要“译味”,还要“译意”。
要二者兼顾。
为了能译好文学作品,加注有时是非常必要的。
张祥麟教授在他的《Soldiers’Home》的中译本中,恰当运用加注的方式使得译文意味兼顾。
《soldier8’Hone》是海明威(Hemingway,1899-1961)这位“精通现代叙事艺术的文体大师”于1925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在我们的时代》(In Our Time)中的海明威自传式短篇小说。
海明威是“最有影响力的现代美国风格作家”。
《Soldiers’Home》描述了主人公退伍兵克莱勃斯(KrebB)返乡后得不到家乡人们和家人的理解与关爱,因而战争的阴影在他心头仍阴魂不散,他仍坚守着“战争情结”,不能及时地调适自己来适应家乡的新生活,倍感生活百无聊赖,所以他终日浑浑噩噩、无所事事。
该小说从而揭示了战争给士兵造成的心理创伤是难以在短时间内治愈的,而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关爱是医治战争心理创伤的良药这一主题。
短篇小说《soldiers’Home》自出版以来,以独特的魅力,不但在当时的美国文坛引起极大的轰动,还经久不衰地吸引着世界各国一代又一代的青年。
而且在国内有多种译本,可谓各有千秋。
张祥麟教授在他的译本中适当加注,使得他的译文显得更加出色。
一、张样麟教授的译本中加注的体现
文学翻译是艺术的再创造,但作为一种实践活动,翻译具有一定的标准和原则。
在我国百年前,严复就提出了“信、达、雅”。
之后,又有林语堂的“忠实、通顺和美”,瞿秋自的“不增不减”,傅雷的“神似”以及钱钟书的“化”等说法的提出。
小说的翻译要求遵循“四化”原则:形象化、通俗化、个性化和风格化。
这些标准及原则皆要求在翻译的过程中把握语言剖析的准确性和风格移植的贴切性,才能达到“信于内容,达如其分,切合风格”,也即既译了意,又译了味。
在《Soldiers’Home》的中译本中,张祥麟教授在必要之处用到了加注,起到了预料之外的好处。
在这里一一举例来分析:
例1:
原文:《Soldiers’Home》(小说的题目)
译文:士兵之家
加注:“士兵之家”(soldie m’Home)—[美]退伍军人收容所(《英华大词典》,本具有优抚性质,海明威应用于此,会有深沉的讥讽意味。
这个对于题目的加注,意义非常,作用之大是可想而知的。
海明威笔下的士兵的家是什么意思呢?为什么会用这个名字来作为题目呢?这个恐怕就涉及到了小说的主题问题了。
“家”在人们眼里应该是一个温暖的地方,一个受伤后可以回去的地方,但在这个故事中,主人公却发现自己已经不能找到从前的感觉了。
“士兵之家”原为本世纪初在美国某些小城镇上存在的优抚性机构,供参加过内战或美西战争的退伍及残废老兵居住。
这些老兵终日默默无闻,遇到重大节日则穿上旧日军服,佩戴全副勋章,以示荣耀。
实际上他们已成为象征爱国精神的活古董。
像克莱勃斯这样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老兵与他们应该是完全不同的一代人。
海明威选取这一个名字作为题目,对比完全不同的两代老兵,这本身就含有讽刺意味。
读者对标题的第一印象就是一位士兵经过长时间的战争或军队生活回到了家乡,他会受到乡亲们和家人的热烈欢迎和温情款待,他也会为回家而感到高兴。
因为“家”是一个受伤者的“安全避风港”。
一想到家,人们就会想到很多经典名言,如,Eastand west,home is best.(东方西方,莫如家乡),There is no place likehone.(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
人人都愿意回家,除了克莱伯斯。
当一个人觉得悲痛、疲劳或受伤时,家是个温暖的地方,可以治愈创伤,抚慰心灵。
然而克莱伯斯却不能从家中寻找到一丝和精神安慰。
在“家乡”和“家”里,他迷失了自我。
这样,标题“士兵之家”与乡亲们的态度的讽刺,以及标题中“家”与家人态度的讽刺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战争已经将人变得无人能理解了。
例2:
原文:At first Krebs,who had been al BeUeau Wood.Soissons.the Champagne,St.M.hiel and in the Argonne did not want to talkabout the war at all.
译文:克列伯斯曾经在贝鲁森林、苏瓦送、香巴尼、圣米耶尔和阿尔贡战斗过,起初他可是一点也不想谈论关于战争的事情。
加注:均为法国地名,第一次世界大战交战地点。
在翻译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名,地名,或者是其他类型的专有词汇,给读者带来了相对的不便或困惑。
因此,对这部分进行注解,会有很大的作用。
汉译英可以这样,英译汉当然也可以这样。
例3:
原文:His acquaintances,who had heard detailed accounls ofGerman women found chained to machine guns in the Argonne forestand who could not comprehend,or were barced by their patriotismfrom interest in,any German machine gunners who were notchained,were not thrilled by his stories.
译文:跟他相识的人们都听过他的详细讲述,说是有人在阿尔贡森林里见到一些德国女人被抓起来和机关枪拴在一起,又说德国机枪手们倒是谁个都可以放开手脚,大家都觉得不可思议,或碍于爱国之心不感兴趣,都不曾为他的故事所打动。
加注:patriotism(从patriot派生而来)有一演变义“耻辱之心”(discr edit)(见《牛津英语词典》—OED)。
面对德国兵的兽性、暴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