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归化异化在文学翻译作品中作用分析

归化异化在文学翻译作品中作用分析

归化与异化在文学翻译作品中的作用分析【摘要】语言是文化的反映,每一部文学作品所使用的特有语言往往会被打上民族文化的印记。

同样,文学作品的翻译则是沟通语言和文化的纽带。

文章对西方文学翻译史中有关归化和异化的研究情况作一个较为全面的梳理和简评,借此进一步深化对归化与异化的研究。

通过对翻译理论研究的认识,对归化与异化方法进行了对比研究。

【关键词】文学翻译;归化;异化
归化与异化是文学翻译研究中非常重要的策略。

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当最初的不自觉的翻译发展到自觉的规模性翻译之后,就产生了归化和异化的交锋。

最近20 年,在国内的各类学刊发表的有关归化和异化的数以百计的文章中,提到“归化”、“异化”,许多学者都从我国的文学翻译入手进行研究,而对于西方文学翻译史中归化、异化的研究情况却鲜有提及。

因此,本文作者认为有必要对西方文学翻译史中有关归化和异化的研究情况作一个较为全面的梳理和简评,借此进一步深化对归化与异化的研究。

一、对翻译理论研究的认识
对于翻译理论的研究和认识是众说纷纭,概无定论。

翻译界总是不平静的。

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本人也一直在对自己的研究理论进行不断的修改与发展从提出到放弃翻译科学理论这整个过程中他的思想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同样,对于翻译的方法论研究,也是从不断地深入证明,推倒再证明,再推倒再证明。

异化法和归化法是在翻译研究出现“文化转向”之后,于1995 年由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在《译者的隐形》一书中提出的。

作为直译和意译的延伸,异化和归化突破了语言因素的局限,将视野扩展到了语言、文化和美学等范畴。

在翻译理论中,归化和异化是一种理论体系下的两种倾向。

异化译法受到译入语文化价值观的民族偏离主义压力,让读者靠近作者的语境,感受到异国情调。

如把all roads lead to rome.译为“条条大路通罗马。

”把crocodile tears 译为“鳄鱼的眼泪”,把an olive branch 译为“橄榄枝”,把the cold war 译作“冷战”。

归化译法就是采取民族中心主义的态度,采取译文读者习惯的译语表达方式传达原文的内容。

如把love me, love my dog. 译为“爱屋及乌”,把to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 译为“一箭双雕”,把to grow like mushrooms 译为“雨后春笋”。

二、翻译例句分析
有人说翻译是个抉择的过程。

而对于译者来说,他始终面临着异化和归化的选择,通过选择,在接近作者和接近读者之间找到“融汇点”,下面我们就来分析几组例句。

例句①“my dear mr . bennet ,”said his lady to him one day ,“have you heard that netherf ield park is let at last ?”
(j . austen : pride and prejudice , ch. 1 ,ⅴ. ⅰ)
译文一:有一天,班纳特太太对她的丈夫说:“我的好老爷,尼日斐花园终于租出去了,你听说了吗?”
译文二:有一天,班纳特太太对她的丈夫说:“亲爱的班纳特先生,尼日斐花园终于租出去了,你听说了吗?”
从这一段翻译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译者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把握英语称谓以及中文称谓的关系。

而这里译文一中所说的“老爷”不只运用于中国妇女称呼其丈夫叫“老爷”,一般还用来说明被称呼对象的地位。

宋、元时期,对官有另一种说法,官等于“老爷”可看出译文一是明显的归化法。

这样读者肯定就一目了然,但是否还忠实于原文呢?答案是否定的,翻译成“老爷”不仅会误导读者去多想其是不是还有官职,而且就连最后一点洋气都屏除了。

相比之下,译文二“亲爱的班纳特先生”则更忠实于原文,也不会让读者有更多遐想,通俗易懂更贴近作者的原意。

例句②黛玉道:“你也不用起誓,我知道,你心里有‘妹妹’,但只见了‘姐姐’就把‘妹妹’忘了。

”姐姐指的是薛宝钗,妹妹是黛玉。

第一个是杨宪益、戴乃迭翻译的版本,另一个是大卫·霍克思翻译的版本:
(ⅰ)“there’s no need f or you to swear ,”said dai - yu ,“i know very well that cousin dai has a place in your heart .
the t rouble is that as soon as cousin chai comes along ,
cousin dai gets f orgotten. ”
(ⅱ) there’s no need to swear . i know i have a place in your heart . but whenever you see her , you f orget all about me.
相比之下,霍克思的翻译更显流畅,而杨宪益夫妇的译本则显得比较中庸,“as soon as cousin chai comes along , cousin dai gets f orgotten”几乎完全保留了中文的语序和语义,这里属于异化,更贴近的是作者,杨宪益夫妇翻译更忠实于原文。

而牛津大学教授大卫·霍克思(david hawks)的地道英文,虽通俗易懂,但是背离了作者的文化和历史,西方人只把它当做一部通俗小说来消遣时间,因此这种归化完全抹杀了原文的实际意义。

三、归化法和异化法相辅相成
在当今国际翻译论坛,引起归化和异化之争的人应该是奈达(nida),而将这一对概念引入你死我活的角斗场的则是美籍意大利学者韦努蒂(venuti)。

美国翻译家奈达是归化理论的推崇者,他提出了“功能对等”和“读者反映论”的观点。

认为,不应该将源语中的语言体系和文化现象强加在译文读者身上,文化差异必然带来交流和理解上的障碍。

随着后结构主义时期的到来,奈达受到了以韦努蒂为代表的后殖民主义译论家的批判。

在韦努蒂的眼中“,归化”(domestication)和“异化”(foreignization)是两种翻译策
略(strategy),即“根据形势发展而制定的行动方针和斗争方式”,而意译与直译却是两种翻译方法,显而易见,“归化”与“异化”的说法已突破了语言本身的束缚,开始从语言外部考虑问题。

四、总结
通过对以上西方文学翻译历史上的归化与异化的简短审视,我们不难看出,不论归化还是异化,都和翻译目的紧密相联,而每一种主张,又反映出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

作为翻译策略,异化与归化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提醒人们在翻译时注意到社会和文化的深层结构。

参考文献
[1]陆国强.现代汉语表达与理解[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
[2]吕萍.文学翻译中的语境问题[j]. 中国翻译,2004,(5)
[3]潘绍中、赫迎红.谈谈汉英对译中的文化因素[j].中国翻译,2004,(2)
[4]彭桦.中西文化差异在翻译中的特殊作用[j ]. 广州大学学报,2002,(5)
[5]孙利.英汉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j].重庆大学学报,2002,(6)
[6]孙致礼.新编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刘娅(1978~),女,江西外语外贸学院英语系,讲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