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学第三章.
二、儿童心理发展 (一)智力发展: 1、智力:指儿童认识周围世界的能力的概括性特征, 主要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思维力、想象 力,(思维能力)是整个智力发展的核心部分。 2、皮亚杰把儿童智力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 前运算阶段(2~7) 具体运算阶段(7~11) 形式运算阶段(11~16)。
(五)感觉器官(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 觉) 1、感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 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反应。 2、婴幼儿感觉器官的发育较早 3、视觉:三岁以前是视觉发育敏感期,四个 月对颜色有分化反应,3岁辨别颜色不能命名,四 岁后能做到。 4、听觉:六到八个月婴儿能分辨各种声音 5、味觉和嗅觉:是婴儿出生时就有的,味觉 是儿童早期最发达的,具有保护生命的价值。 6、触觉:出生儿靠触觉不是视觉吃母乳
一、儿童生理发展: (一)身高体重: 身高:出生50厘米 第一年增加24厘米 以后增加10-20厘米 体重:出生3.2千克 一年增加三倍 在前五个月增加最大为出生时2倍
初生儿的形态: 1、头大 ,躯干长 2、四肢短小 3、胸廓的前后,左右径几乎相等 4、外形呈桶状 (二)骨骼与肌肉 1、骨骼第一年发育最快,18个月,前后囟门闭 合,“钙化现象”由腕部骨化核来确定,2-3岁 完成3块,5岁完成5块,10岁,8块腕骨钙化中 心全部出现。 2、儿童骨组织弹性大,不易骨折,但易变性。 3、儿童肌肉水分比成人多,蛋白质、脂肪、无 机盐较成人少,能量储备较差。
2、遗传素质: (遗传素质)为儿童身心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 遗传素质的成熟也制约着儿童身心发展的过程、 阶段及发展水平。 导致儿童身心发展差异性的物质性基础是(遗 传素质的差异性)。 性格类型: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 3、后天环境和教育:
三、发展的特征 1、个体发展是有规律地进行的 2、发展具: 儿童观:人们对于儿童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学前教育学
第三章 学前教育与 儿童的发展
1学前教育首先要面对的基本问题:(学前 教育与儿童发展)之间的规律性关系。 2学前教育与儿童发展存在一个相当复杂的 (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动态)的互动过程。
第一节 儿童发展的概念
一、儿童发展的含义: 1、发展:个体成长过程中生理和心理方面有 规律的量变和质变过程。 2、(生理成熟)是指儿童身体的正常生长与 发育;(心理发展)指儿童的认知、情感、意志和 个性等各个方面的发展。身体的发展和心理发展是 密不可分,相互作用的(关系?)。 3、儿童的发展:指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生理和 心理方面有规律地进行的量变和质变的过程。
(二)环境决定论:孔子、洛克、华生 1、环境决定论:强调后天影响对心理发展的作 用,儿童发展的原因在于后天,在于教育。否认 遗传作用,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
2、我国最早提出应回答先天与后天关系问题的 是(孔子)。
3、环境决定论在西方的代表人物是(洛克的 “白板说”)与(华生的“教育万能论”)。
(三)辩证客观地对待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遗 传、环境) 1、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 皮亚杰发展理论:皮亚杰认为个体发展的过 程有四个要素:(成熟、练习和习得的经验、社 会性经验及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强 调儿童自身成熟,也强调后天练习与环境,具有 科学性和辩证性。 (1)先天因素主要是指个体生物因素,其中包 括遗传、生长、发育与成熟等。其中最重要的是 (遗传),即亲代性状传给后代的现象。这些形 成人与人之间天生差异的解剖生理特点就称为 (遗传素质),其中神经系统的特点最为重要。
3、发展具有阶段性 学前阶段:新生儿期(0-1个月)、乳儿期(1个 月-1岁)、婴儿期(1岁-3岁)、幼儿期(3岁6/7岁) 在环境和教育影响下,经历三个阶段:婴儿期 (3岁前)、幼儿期(3岁-6/7岁)、学龄期 (6/7岁-16/17岁)
第二节 儿童发展的内容
年龄特征: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儿童身 心在一定年龄阶段中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 的特征及发展趋向。
二、与儿童发展有关的因素 (一)遗传决定论: 1、 遗传因素具有统帅性和决定性的作用,从发 展的结果看,环境的影响极为有限。夸大了遗传 即生理成熟的作用,忽视了影响儿童发展的其他 条件。 2、代表人物:柏拉图、格赛尔 柏拉图:古希腊的哲学家,“现象世界”和“理 念世界”——接近于唯心主义。 格赛尔:“成熟势力说”创始人,儿童发展是有 规律的顺序模式的过程,由物种和生物进化的顺 序决定。格塞尔“双生子爬楼梯试验”证明(后 天教养经验)不影响儿童的发展。
(2)后天因素主要是指个体所处的环境与教育。 社会环境包括了社会的物质生活、社会制度、生产 关系和人们的生活方式等相关因素。其中,(家庭) 是社会的基本单位,社会环境对儿童的影响也是通 过家庭反映出来的。 (先天因素)是个体发展的物质基础,(后天 因素)是个体发展的条件。 提出“生态系统学理论”的心理学家是(布龙 芬· 布兰纳)。 学前教育的目的:促进幼儿全面而正常的发展。
(三)牙齿 1、七八个月乳牙萌出,两岁半,共出20左右颗 乳牙 2、六岁第一恒磨牙萌出,称为“六龄齿” 3、六七岁---十二、十三岁,恒牙代替乳牙 (四)神经系统 脑重: 1、新生儿出生:350-400克 2、三岁1000克,相当于出生时2.5倍 3、七岁1280克,相当于成人90%
学龄前儿童思维处在哪一阶段? 直觉行动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 抽象逻辑思维 (3岁前) (3岁后) (5/6岁)
(二)语言发展: 1、三岁左右基本会说本民族语言。 2、四到五岁是幼儿词汇增长活跃期。 3、掌握词类顺序: 先掌握实词:名-动-形容词 后掌握虚词:连-介-助-语气词 晚掌握词:副-代-数词 4、幼儿时期以单句为主,复合句处于萌芽 5、5/6岁时,能独立完整连贯讲述复述故事,为幼 儿进入小学学习奠定了基础。识字要结合有趣味的 游戏活动。 6、幼儿期情绪情感十分丰富的阶段,高级情感的发 展还处于初级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