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征军第一次入缅战败内幕缅奸比日本人更可怕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军迅速占领了中国北方的京津地区,南京、上海、汉口、广州等华东/华中和华南地区。
中国主要的大城市,95%的工业,50%的人口,沿海几乎所有的港口,先后落入日本人的手中。
中国本就十分可怜的国防工业面临覆顶之险,海上援助通道也被堵死了。
苏联给予了中国很大援助,提供了400架飞机给中国空军,另外500名苏联军事顾问和6个空军战斗机中队也在中国战斗。
一条长达2700公里的从苏联边境到兰州的公路开通,从1938年到1940年,足够装备15个师的苏联军火通过这条公路进入中国。
然而,希特勒闪电战进攻苏联后,斯大林无暇东顾了。
1941年4月,苏联和日本签署《苏日中立条约》,从此苏联对中国的援助停止了。
抗战生命线:滇缅公路当时,中国仅存的一条国际运输通道滇越铁路由于日军的破坏,运输量逐日减少,危若累卵,计划修建的滇缅公路立马成了全国关注的焦点。
蒋介石严令:滇缅公路必须如期完工。
时局空前紧张,云南省主席龙云命令公路沿线的地方当局必须在1937年年底前开工,3个月之内先建成一条可以通车的简易公路。
这种路只需把路基平整出来,在上面铺上碎石,用压路机压平即可。
沿线约20万各族劳工被征集到了工地,他们大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
这是因为,青壮年基本都已开赴中原参加抗战。
由于缺乏施工机械,这些劳工只能胼手砥足,在崇山峻岭之间,用血肉之躯开辟出一条长达上千里的公路。
然而,最可怕的不是苦累,是疟疾。
原滇缅公路工程师娄性回忆了那段触目惊心的日子:怒江、芒市这些低洼的地区都有恶性疟疾,人被牛蚊叮咬之后,发抖、发烧,不到三天就会死掉。
一批人倒下,一批人换上,代价惨重。
1938年8月底,经过20万人坚持不懈的努力,滇缅公路终于通车。
由于武汉会战局势吃紧,急需战略物资,没有举行任何通车仪式,公路就投入使用。
《云南日报》为此发表社论,称滇缅公路的完工,就像给中国建了一条强有力的输血管。
而在大后方,几乎所有的报纸都争相报道了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
然而,这场奇迹的诞生,是用3000条生命换来的。
在今天看来,盘旋于山谷之间的滇缅公路也许有些寂寞。
如果不是特殊情况,司机绝不会放着高速公路不走,来选择这条颠簸危险的道路。
然而70年前,这条公路是中国和外部世界的唯一通道。
自通车起的三年里,滇缅公路一共抢运了50万吨军需品,15000多辆汽车,以及不计其数的各类物资,是一条支撑抗战不折不扣的生命线。
日军进攻缅甸,中英各怀心思1941年,英美盟军在太平洋战场上节节失利。
12月,日军先头部队入侵缅甸南部,直接威胁仰光和滇缅公路。
鉴于缅甸局势岌岌可危,12月下旬,蒋介石在重庆主持召开中英美军事联席会议。
会后,有记者问蒋介石,万一缅甸不守,中国政府有能力应付四面受敌的困难局面吗?蒋介石回答说:鉴于亚洲局势日趋严重,我国作出决定,不日将出兵缅甸,与日寇决战。
第二天,蒋介石的谈话被刊登在《中央日报》的头版头条,国内媒体欢欣鼓舞,世界舆论反响不一。
《泰晤士报》的评论员五味杂陈地写道:“中国人决心重返缅甸的行为是否表明,昔日白种人在亚洲的统治权威已经破碎了?”在大英帝国的版图上,缅甸只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印缅省,它的战略意义仅仅在于为印度构成一道外围屏障。
然而对中国人来说,缅甸却势在必夺,随着泰国、香港在1941年相继沦陷,它已成为中国通往外部世界的唯一通道,它的存在直接关系到抗战大后方的安危。
英国人虽已无暇东顾,却不愿中国盟友插手缅甸事务。
当蒋介石在黄山别墅盛宴款待英国来客时,英方代表韦维尔却当场宣读了一份强硬的备忘录,要求中国军队的入缅人数“不能超过一个团”。
蒋委员长焦灼的心情,英方丝毫不能体会。
1942年1月,日军攻入长沙。
第九战区炮兵第一旅占据岳麓山阵地,压制敌人炮火。
战至最激烈的节骨眼,炮弹告罄。
第九战区电告重庆,军令部回答:炮弹尚在仰光待运。
同月,从汉阳迁至重庆的兵工厂因缺少钢材被迫停工。
国民政府仅有的十余架运输机亦因油料缺乏而停飞。
中英分歧引起了白宫的不安。
罗斯福对英国人的短视和自私极为不满。
中国人参战不仅对亚洲战局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对焦头烂额的欧洲盟国也至关重要。
只有让中国人牵制住日本,英美才可能集中力量对付德国。
1942年1月14日,阿卡迪亚会议在华盛顿结束。
会议签署并发表了《联合国家宣言》,确立了以欧洲为中心的战略方针。
同时,将缅甸、泰国和越南从盟军东南亚战区中划出来,与中国战区合并,称“中缅印战区”,由蒋介石出任最高总司令。
中国远征军入缅2月的一天,美国迈阿密空军基地,一个身高不到六英尺的瘦削将军登上了一架银白色的水上飞机。
几天前,他还是一名美国的集团军总司令,而现在却要到中国担任战区参谋长的职务。
他,就是约瑟夫·史迪威。
史迪威1883年出生于佛罗里达州,1904年西点军校毕业,一战期间参加美国赴欧洲远征军,后任西点军校教官,是一个颇有传统美国牛仔风格的将军。
史迪威对自己佩服的人直率真诚,对看不上眼的将领却尖酸刻薄,由此得到了一个“酸性子乔”的绰号。
他学过中文,1935年到1939年期间曾在北平当过美国驻华武官,能说一口不太流利的中国话。
与此同时,滇缅公路上尘土飞扬,浩浩荡荡的中国军队像一条望不到头的灰色长龙,向缅甸境内大规模挺进。
这是由蒋介石嫡系,第5军(军长杜聿明)、第6军(军长甘丽初)和66军(军长张轸)组成的中国远征军。
3月初,蒋介石首次以盟军中缅印战区总司令的身份飞临腊戌视察。
腊戌是缅甸北部重要的交通枢纽,滇缅公路蜿蜒而至。
当时所有中国的外援物资都是从仰光经铁路到达腊戌火车站后,用汽车转运到中国。
3月3日,蒋介石同他的美国参谋长在这里相遇了。
早在史迪威任驻华武官时,就对蒋没有好感,而跟冯玉祥、李宗仁亲近。
蒋介石也非常讨厌这个尖酸刻薄的美国人。
蒋拉拢史迪威,看重的是他手中掌握的美援,而史迪威却对国民党将领的贪腐无能切齿痛恨,在美援等一系列问题上与蒋格格不入。
他是中印缅战区参谋长,蒋是总司令,是上级,而史迪威却是美国在此地区的利益代表,这几乎是不可调和的矛盾。
对于刚刚入缅的中国军队来说,他们面临的战场形势十分不利,3月8日,仰光陷落,缅甸国门洞开,日军长驱直入。
而英缅军只有两个师的兵力。
蒋介石觉得仗当然要打,而且应当打得轰轰烈烈,但是损失必须有个限度,他不想为英国人做无谓的牺牲。
在腊戌,蒋介石三次单独召见第200师师长戴安澜,指示作战机宜。
200师是蒋介石的嫡系,也是当时中国唯一一支摩托化炮兵师。
全师装备有坦克、装甲车、摩托车和大口径火炮,步炮比三比一。
戴安澜则是被蒋介石誉为“当代之标准青年将领”的陆军少将,安徽无为人,黄埔三期毕业,早年参加北伐。
因剿共得力,多次受到擢升。
芦沟桥事变后,先后参加长城保卫战、台儿庄大战和武汉大会战,屡有建树。
蒋介石问戴安澜,200师能否在同古坚守一两周,打个胜仗?同古是下缅甸平原上的小城,也是缅甸中部公路、铁路和水路的要冲,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戴立正,誓言铿锵:此次远征,系唐明以来扬威国外之盛举,戴某即使战至一兵一卒,也必定挫敌凶焰,固守同古。
然而,当200师孤军深入1000多公里来到同古时,他们将要面对的是从缅甸南部长驱直入,兵力是200师两倍的日军第55师团(日军一个师团相当于中国一个“军”)。
当时,仰光已经失守,同古的存亡直接关系到能否制止日军继续北上。
英军被日军打得吓破了胆,在仓惶北逃时,竟然发现一支中国的军队迎着他们的方向冲向后面的日军,他们认为这些中国人简直就是送死。
戴安澜在到达同古那一天的日记里这样写道:今赴同古,与英军第一师长斯科特会晤,询以敌情,则不明了,询以敌战法,则亦不知,苦恼之至,今后非由我军负起全责不可!同古保卫战,打出国威同古南距仰光250公里,北距曼德勒320公里,是仰曼铁路的重要城市和战略要地,西北还有克永冈机场,是日军“必须迅速占领”之地。
驻守同古的英缅第1师士气极为低落,既不了解敌情,又未作迎战准备,只准备安全后撤,保存实力。
3月9日,蒋介石离开腊戌回国,指挥大权交给了杜聿明。
3月12日,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司令部成立,罗卓英为司令长官,杜聿明为副司令长官。
罗未到任,由杜代理。
3月18日,日军向同古推进,英军同时撤往普罗美。
3月20日,200师与日军第55师团在同古城外发生激战,双方均有较大伤亡。
同一日,日本空军200架飞机轰炸缅甸南部盟军最大的马圭机场,英缅空军的飞机除少数幸免逃到印度外,其余大部分在地面被摧毁。
此后,盟军的飞机在缅甸上空消失了整整两年。
日军第55师团是一支从中国战场撤下来的二流师团,曾在长沙会战中遭受重创,从此再也没有恢复元气。
新上任的师团长竹内宽中将是个雄心勃勃的年轻将领。
仰光作战后,为了扩大战果,他置后方空虚于不顾,率领师团穷追猛打,企图一举攻下曼德勒。
20日的战斗出乎竹内宽的意料,他的部队遭到了缅战以来最为猛烈的抵抗。
一连三天,第143、144联队伤亡惨重,攻击已呈疲软势头,竹内宽不得不调整战术。
日军的空军开始每天从仰光机场起飞。
百余架次的飞机对同古进行狂轰滥炸,投掷燃烧弹甚至毒气弹。
但是同古防线没有被突破,城内守军始终没有动摇或败退的迹象。
22日夜,日军敢死队在阵地上捕捉到一名军官,经审讯得知同古守军是第200师,并且,在曼德勒一线还有中国的两个军严阵以待,总兵力达10万人。
竹内宽后背发凉。
但很快,从空中和地面传回的侦察情报让他大大松了一口气:曼德勒的中国军主力并无南下迹象。
竹内宽重新坚定了信念,决心吃掉200师,荡平同古城。
此时,昂山将军领导的缅甸独立义勇军也赶来帮助日本人,加入了对中国远征军的进攻。
昂山将军就是今天缅甸的民主斗士昂山素姬的父亲。
24日下午,日军在缅奸的带领下经小路迂回到城北,与正在破坏铁路的工兵团猝然遭遇。
日军一个冲锋就打垮了工兵团,而后进袭机场。
机场守军进行了英勇的抵抗,终因寡不敌众,退回城里。
日军占领机场,切断了200师的退路,把同古团团包围起来。
永克冈机场失守事件被当作中国人不会打仗的证据一直报告到盟军总司令部,杜聿明为此受到蒋介石的训斥。
工兵团团长李树正被军法处判处枪决。
24日夜,日军敢死队百余人摸入最杯阵地,排长马立成身中六弹,死战不退,被敌人劈杀,尸体数日不倒。
26日,屋墩阵地两度失守。
597团三营与日军反复肉搏,全部壮烈殉国。
28日清晨,日军及缅奸百余人化装成当地土著,在牛车中暗藏枪械炸弹,企图经锡塘河桥头混入城内。
经第598团查出,全部歼灭。
敌人恼羞成怒,向城内发射毒气弹百发。
所幸适逢旱季,毒气多被季风吹散,无人伤亡。
29日,英国人终于抛弃了中国盟友,在尚未通知友军的情况下仓惶撤退,把同古侧翼暴露给了敌人。
就在此时,日军的增援部队第56师团已经星夜兼程赶到同古,形势急转直下。
日军第56师团号称“丛林之虎”,师团长渡边正夫中将,东京陆军大学毕业,以擅长丛林战著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