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戴安澜与中国远征军的调查报告

戴安澜与中国远征军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背景十四年抗日战争,安徽涌现无数抗日英雄,值此清明之际,为了缅怀先烈,纪念家乡抗日英雄,特开展此调查。

二.调查目的了解家乡抗日英雄,缅怀先烈,弘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伟大的民族气节。

三.调查时间及方法时间:2017年3月方法:查阅相关资料四.调查内容(一).简介戴安澜戴安澜(1904~1942),原名戴炳阳、字衍功、自号海鸥,汉族,安徽省无为县仁泉乡(今洪巷乡)练溪社区风和自然村人。

国军名将,黄埔系骨干之一。

1926年黄埔军校三期毕业。

1942年,率第200师作为中国远征军的先头部队赴缅参战。

取得同古会战(歼敌五千余,而日军兵力4倍于戴部)、收复棠吉等战功。

1942年5月18日在郎科地区指挥突围战斗中负重伤,26日下午5时40分在缅北茅邦村殉国。

1939年6月17日,授陆军少将。

1942年10月16日,追赠陆军中将,解放后追认为革命烈士。

中国远征军中国远征军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入缅对日作战部队,又称“中国赴缅远征军”、“中国援缅远征军”。

1941年12月根据《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编成,远征军受盟军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中将和罗卓英司令长官指挥。

该军由第5、第6、第66军编成,计9个师10万余人。

1942年3月,入缅发起滇缅路作战。

失利后大部分退回云南。

1943年4月,重建远征军司令长官部,后称滇西远征军,一部撤至印度,称中国驻印军。

1943年10月至1944年5月中国驻印军和滇西远征军先后发起缅北滇西作战,歼灭日军三万余人。

1945年1月27日,两军在畹町会师。

3月,完成了打通滇缅公路的任务后撤回国内。

1945年4月撤销。

中国远征军是中国与盟国直接进行军事合作的典范,也是甲午战争以来中国军队首次出国作战。

1943年10月至1945年3月,中国驻印军和中国远征军在缅北、滇西反攻中,收复缅北大小城镇50余座,收复滇西失地8.3万平方公里,共歼灭日军4.9万余人。

中国军队也付出了重大牺牲,伤亡官兵约6.7万人。

(二).戴安澜与中国远征军1.背景抗战爆发后,由于中国的工业基础薄弱,急需大量物资和外援,遂于1938年初修筑滇缅公路。

来自滇西28个县的20万民众在抗日救国信念鼓舞下,自带口粮和工具,风餐露宿,劈石凿岩,历时10个月,在高山峡谷激流险滩上,沿滇西,缅北990公里的山野,用双手和血汗修筑了滇缅公路。

其间因爆破,坠岩,坠江,土石重压,恶性痢疾而死去的民众不计其数。

1938年底通车,从此,滇缅公路成为中国抗战的输血管。

抗战开始后,日本图谋以武力强迫中断“第三国”的援华活动。

1939年冬,日占我南宁,断我通越南海防的国际交通线。

1940年春,日本对滇越铁路狂轰滥炸;6月迫使法国接受停止中越运货的要求。

尽管如此,日寇并不罢休,9月,日本侵入越南,并与泰国订友好条约,滇越线全面中断。

滇缅公路成了唯一的一条援华通道。

缅甸对于盟国中的中英双方来说都有重要战略意义。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在短时间内席卷东南亚,随即矛头直指缅甸。

为了保卫缅甸,中英早在1941年初就酝酿成立军事同盟。

中国积极准备并提出中国军队及早进入缅甸布防。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941年12月23日,中英双方在重庆签署了《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中英军事同盟形成。

但是,由于英军轻视中国军队的力量,过于高估自己,又不愿外国军队深入自己的殖民地,一再拖延阻挠中国远征军入缅,预定入缅的中国远征军只好停留在中缅边境。

然而,1942年1月初日本展开进攻后,英缅军一路溃败,这才急忙请中国军队入缅参战。

但是,由于已经失去作战先机,造成缅甸保卫战的失利。

这主要由于英国极端坚持先欧后亚的既定战略,战局一旦不利,便对保卫缅甸完全失去兴趣,而是一再撤退,使中国远征军保卫缅甸的作战变成了掩护英军撤退的作战。

但是,中国远征军却仍然作出了让英美盟国盟军钦佩的战绩,并达到了一定的战略目的。

新编第200师师长戴安澜屡建奇功,掩护了英军的平安撤退,后在翻越野人山对敌作战中不幸受伤殉国。

缅甸失守给以后作战带来极为消极的影响,使日本可以直接威胁印度,也使中国彻底失去了滇缅公路这唯一的陆上交通线,以后不得不开辟从印度飞越驼峰(在喜马拉雅山)的空中航线。

但是,也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掩护英军撤退,保存了力量,以保卫印度,并消耗日军部分力量,阻滞了日军进攻中国西南大后方,从而赢得时间,配合国内部队阻敌于云南境内怒江天险,最后形成长期对峙,粉碎了日军从缅北进攻中国西南大后方的企图。

这次远征作战,也是中国自甲午战争以来首次出国作战,他们弘扬了中国人民的国际主义和民族牺牲精神,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2.戴安澜与远征军(1)出征入缅1941年12月,日寇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横冲直闯,连陷香港、关岛、威克岛、菲律滨,侵占号称东方直布罗陀的新加坡军港。

继之将其魔掌深入东南亚各国,进犯缅甸,西进印度洋上,直叩安曼群岛之门。

驻缅甸英军,一路惨败,士无斗志。

日寇步步北犯,致使我国西南边疆遭受严重威胁。

1942年初,戴将军奉调率部西移云南,时有中国军队出国远征缅甸日寇的消息,戴将军闻之,常与人说;"如能出国远征异域,始偿男儿志愿!"1942年初,应美国和英国一再要求,中国政府组建中国远征军。

戴安澜也接到出国远征入缅之令,他兴奋异常,高唱《满江红》歌曲,抒发爱国之志,召集全师战士,宣讲诸葛武侯远征史迹,勉励部属务期扬威国外,立功异域,为抵御外侮,保卫祖国而英勇献身。

(2)浴血东瓜守1942年2月,参加东瓜保卫战。

蒋介石单独招见了戴安澜,询问第200师能否在东瓜坚守一两周,打个胜仗?戴安澜甘立军令:“此次远征,系唐明以来扬威国外之盛举,戴某虽战至一兵一卒,也必定挫敌凶焰,固守东瓜。

”戴安澜在战前宣布:“本师长立遗嘱在先:如果师长战死,以副师长代之,副师长战死,参谋长代之,团长战死,营长代之……以此类推,各级皆然。

”在没有空军协同作战的情况下,同4倍于己、配备有步兵特种兵和空军的日军苦战12天,完全是以步兵对抗日军的立体进攻,掩护了英军的安全撤退,并歼敌5000余人。

1942年2月19日拂晓,当最后一批英缅败兵涌过东瓜附近的皮尤河大桥,中国远征军第200师先遣营刚好赶到大桥北岸,与日军前锋部队相遇,军配属给200师的骑兵团装甲车也向日军发起冲击。

3小时之后,先遣营向师长戴安澜发来首战告捷的捷报:击退日军一个大队,歼灭一小队。

1942年3月19日,同古保卫战开始。

200师全体官兵坚守阵地,勇猛还击。

虽是孤军作战,后援困难,但师长戴安澜决心誓死抵御到底。

他在致夫人王荷馨的信中写道:“余此次奉命固守同古,因上面大计未定,后方联络过远,敌人行动又快,现孤军奋斗,决心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

为国战死,事极光荣。

”他带头立下遗嘱:只要还有一兵一卒,亦需坚守到底。

如本师长战死,以副师长代之,副师长战死以参谋长代之。

参谋长战死,以某某团长代之。

全师各级指挥官纷纷效仿,誓与同古共存亡。

敌人的猛烈进攻,造成伤亡猛增,掩体被毁。

戴安澜指挥将士利用残垣断壁、炸弹坑继续抵抗。

他还采取百米决斗术,等攻击的敌人到达50米处时,才从战壕里一跃而出,或用手榴弹集中投掷,或用刺刀进行肉搏。

同古保卫战历时12天,200师以高昂的斗志与敌鏖战,以牺牲800人的代价,打退了日军20多次冲锋,歼灭敌军4000多人,俘敌400多人,予敌重创,打出了国威。

1942年3月29日,戴安澜率200师趁势突围,战到次日凌晨,中国守军大部分渡过锡塘河,跳出日军包围圈。

至此,东瓜保卫战终于以中国军队主动撤退宣告结束。

此役戴安澜率200师孤军奋战,毙伤日军5000余人,掩护了英军的撤退,取得了出国参战的首次胜利。

东瓜保卫战,日军只获得一座空城。

撤退前,戴安澜命令步兵指挥官郑庭笈对日军实施佯攻,撤退后仍留少数部队牵制日军。

最后牵制日军的小部队也安全渡河,全师而归。

东瓜保卫战为戴安澜在盟军中赢得声誉。

美国军方认为,东瓜保卫战是“所有缅甸保卫战所坚持的最长的防卫行动,并为该师和他的指挥官赢得了巨大的荣誉”。

英国的《泰唔士报》称之:“东瓜之命运如何,姑且不论。

但被围守军,以寡敌众与其英勇作战之经过,实使中国军队光荣簿中增一新页。

”国内的舆论也对戴安澜赞誉有加。

蒋介石把此次战役称做是“中国军队的黄埔精神战胜了日军的武士道精神”,重庆的报纸称东瓜保卫战“无论在中国抗战史或世界大战史均有其不朽的价值”。

(3)驱倭棠吉归进入1942年4月,缅甸战场的局势瞬息万变。

由于英缅军连连丢城失地,中国远征军与英缅军间结成的中英盟军,正一步步走向失败。

1942年4月5日上午,缅甸眉苗。

时任中缅印战区总司令的蒋委员长,乘飞机抵达设在这里的远征军前线指挥部,部署作战。

其间,戴安澜一直不离委员长左右,受到蒋介石的好感。

60多年过后,时任缅甸华侨志愿队队长的王楚英老人回忆,在眉苗,蒋除与含戴安澜在内的远征军第五军、第六军重要将领商定作战方案外,“(蒋)还特意召见戴安澜,一同进餐,留宿行辕,勉慰有加,甚为倚重”。

1942年4月24日拂晓,棠吉之战爆发。

负责收复棠吉的第200师将士率先向日军发起进攻。

鉴于敌守军强大,戴安澜便命部队先行强攻棠吉西侧的敌警戒阵地,并一举夺下。

然而,此时局部战斗的胜利,已无法遏止整个缅甸战场上中英盟军疾速溃败的车轮。

日军第56军团除策应正面之敌外,继续秘密穿越缅泰边境1500公里的原始大森林,并神出鬼没地出现在后方腊戍、密支那等城的中国守军面前。

戴安澜在收复棠吉的战斗中亲临前线指挥,攻克棠吉,不仅使中国远征军以极大的鼓舞,而且也使东线战局的转危为安有了希望。

戴安澜的名字再次出现在中国、美国和英国的各家报纸上。

毛泽东在挽戴安澜的诗中,也盛赞了这一战斗:“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

”(4)为国战死,事极光荣1942年5月初,中英盟军全面溃败。

1942年5月10日,远征军大部队退至胡康河谷,受到日军第56师团阻击。

在进行地面攻击的同时,大批日机还屡屡向路面俯冲而来,对着人群密集扫射。

于是,大军不战自乱,争相逃入山林。

负责在温佐一带掩护撤退的戴安澜第200师,一时与军部失去了联系。

在后有追兵、前路不通的情形下,戴安澜决定带部队进入缅甸中北部山区打游击,并寻隙退回国内。

18日,第200师兵分两路,横穿细抹公路。

前卫部队突然遭到大股日军伏击,意欲逃跑的缅甸向导被士兵抓了回来。

向导坚决拒绝为中国军队带路,戴安澜气极,不停用马鞭猛击自己的马靴,随后命令部队立即分散突围。

副师长郑庭笈劝阻:“白天突围目标太大,是否改到晚上?”戴悲怆不已,“关公走麦城,也不过如此。

缅甸非久留之地,今天只能不是鱼死,就是网破!”迎着日军用机关枪、步枪和炮火交叉组织的密集火网,数千名中国士兵端着刺刀冲了上去。

敌人以逸待劳,据险伏击,200师伤亡惨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