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学概述

中医学概述

最初:指日光的向背。 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 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阳的交互作用:对立制约—互根互用
消长平衡—相互转化
五行学说
五行:木、火、土、金、水,代表五种属 性。
中医五行:体现了具备这五种属性的人体 五大系统的相互关系。
五行的交互作用包括:相生、相克、相侮 相乘、母子相及等
相生
形成标志: —现存最早医学文献
“四部经典”:《黄帝内经》、《难经》 《伤寒杂病论》 《神农本草经》
后世称为“医圣”
◎《伤寒杂病论》—“方
书之祖”
◎确立辩证论治原则,奠
定中医治疗基础 张仲景
“外科鼻祖”
◎精于外科手术,善
用麻醉药物(麻沸散)
◎提倡体育疗法,创
作“五禽戏" 华 佗
平稳发展(晋、隋、唐时期)
晋:《针灸甲乙经》、《脉经》 隋:《诸病源候论》 唐:《新修本草》—现存最早药典 《千金方》—孙思邈
突破性进展(宋、金、元)
宋:开设太平惠民合剂局 钱乙《小儿药证直诀》 王惟一制作穴位铜人 元:忽思慧《饮膳正要》
“金元四大家”:
刘 完 素 ︱ 寒 凉 派
张 从 正 ︱ 攻 下 派
李 杲 ︱ 补 脾 派
诊疗原则与手段
原则 辨证论治 辨证: 判断疾病本质 论治: 确立治疗方案 应用:六经辩证、八纲辨证
诊疗手段
四诊法:望、闻、问、切 治疗:中药、砭石、针灸、火罐及现 代辅助科技
养生、 防治
目的:预防疾病,增强体质,益寿延年。 方法: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 房事、适寒温


中 医 学 概 述
概念与基本特点
中医的形成与发展
中医的理论基础 诊疗原则及手段
养生、防治
概念与基本特点
中医学定义:
在中国产生并经过数千年发展
形成的一门具有独特理论体系、丰 富诊疗手段及养生知识的传统医学。
特点:
历史悠久
自成体系
疗效显著
形成与发展
萌芽时期(远古时代—商周时期)
火的运用
青铜鼎
系统形成(先秦—秦汉时期)
朱 丹 溪 ︱ 养 阴 派
集大成期(明清时期)
提出两大学说:温病学说、命门学说
李时珍编著《本草纲目》
中西医汇通(近、现代)
近代:黃宽1850年赴愛丁堡大学专攻医科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朱沛文《中西脏腑图像合纂》
现代:持续发展,寻求中西医结合新途径
中医理论基础
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
藏象学说
阴阳学说
相克
藏象学说
藏:指人体内的五脏六腑、奇恒之府,通 称为脏腑。
象:一指“形象”;二指“征象”,;三 指 “应像”。
五脏:指肝、心、脾、肺、肾,一般笼 统功能为“化生和储藏精气”。 六腑:指胆、胃、大肠、小肠、膀胱、 三焦,一般笼统功能为“腐熟水 榖、分清泌浊、传化糟粕”。 奇恒之府:指“脑、髓、骨、脉、胆、 女子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