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教学设计与反思
③放视频:皮球碰到地面变扁,弹起 (扭曲变化)
后又恢复原状。
按要求做,感知力可以
④用力拧“物体形变演示器”,它变扭 改变物体的形状。
曲。
师:轻轻对自己的物理课本、直尺施
力,观察它们形状的变化。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师:观察下列物体的运动状态分别发 生了怎样地变化? ①演示:用磁铁吸引放在光滑桌面上 的小铁球。 ②放视频:带上足球跑步,足球一会 儿快一会儿慢。 ③演示:用磁铁从旁边吸运动的小铁 球。 演示:两个同学互传排球。 师:每人把自己的课桌向左拉动,然 后再拉回去。
答:(静止 运动) 答:( 快 慢) 答:(运动方向改变) 观察力能改变物体的运 动状态。 拉动桌子,感知力可以 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学生观看,提高兴趣 答:从静止到运动、从 慢到快。
放“火箭升空”视频。 问:火箭发动机的推力使火箭的运动 状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小结(有福同享)
①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何收获,说出 来与大家一同分享。 ②师:力的概念比较抽象,我们应该 把力的定义、作用效果等结合起来, 才能理解地比较深刻,并且在以后的 学习中还要逐渐加深。
人 推车 汽车 拉 拖车 手 提 箱子 人 压 弹簧
按要求做动作。 生:有紧张感。
看图后答:每幅图中都 有两物体,分别是:人 推车、汽车拉拖车、手 提箱子、人压弹簧、磁 铁吸铁屑。
磁铁 吸 铁屑
物体(施力) 作用 物体(受力) (这一 行等下面的问题学生回答后再显示出 来) 师:上面五个现象,我们把它们写成了
在日常生活中涉及力的现象虽然随处可见,但是学生都是在无意识中 接触到的,而且生活中的有些说法也不够科学,有时用“力气”或“劲”表 示力,有时甚至把力和“功”混为一谈。所以,从本节课开始就要给学生 逐步建立起 “力”的科学概念。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知道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②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N)。 ③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④知道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 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通过观察、实验、图片或视频等,使学生能简单描述出所观察到的 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从而对力形成初步的认识。 ②通过亲身活动和生活经验,使学生感知力的作用及其相互性,并 能解释有关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演示、观察和亲身活动,培养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 理学道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等科学实践活动。 四、教学重点:力的概念 五、教学难点:力的作用效果 六、教学准备 ㈠ 资源收集: 1 在中央电教馆中搜索有关力的视频资料。 2 从学校教学光盘中搜集有关力的资料。
激发学生兴趣 每人分别用手托起100g 的钩码、物理课本,感 受一下1N、2.5N有多 大。
二、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师:下列物体受力后发生了哪些变化 学生观察、思考后回
1 手拉(压)弹簧,弹簧变长
答:
(短)。
(长短变化)
② 钩码压直尺变弯曲,手折弯曲的竹 (曲直变化)
棍变直。
(圆扁变化)
力的概念学习是一个逐渐加深的过程,学生不可能在一节课内深刻 理解,在后续的力的三要素、力的图示、重力、摩擦力等学习的过程 中,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逐步加深对力的概念的理解。
力。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 的。 学生思考后回答: (略)
5.力的符号和单位:
①力的符号:F(force). ②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 为N(newton). ③在这里介绍牛顿的资料. ④“牛顿”这个单位究竟有多大?手托 住两个中等大小鸡蛋静止时,大约需 要1牛的力.把我们的物理课本托在手 上,手受到的压力大约2.5牛.
《力》 教学设计
单位:商洛市金丝峡镇初级中学 姓名: 田 成 时间:二O一O年十二月
《力》教学设计与反思
陕西省商洛市商南县金丝峡镇初级中学 田 成 一、教材依据
新课标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二章《力》 二、设计思路
㈠ 指导思想: 新课程提倡注重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情感体验,据此我让学生在
课堂上通过亲身活动,有意识地感知力,在此基础上形成力的概念,并 通过参与活动来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
三列,其中第一列和第三列可以用 哪两个字概括?
第二列都是第一列对第二列的动 作,我们叫做“作用”(包括: 推、拉、提、压、吸、斥等等) 师:总结上面实例的特点:你能概括 出力的概念吗?
思考后回答:物体。
生:力是物体对物体的 作用.
⒉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
⑴师:大家思考以下问题:(放 PPT) ①没有物体会不会有力的作用?只有 一个物体会不会有力的作用? ②发生力的作用时至少有几个物体? ⑵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一定有另 外的物体对它施加了力的作用。我们 把受到力作用的物体叫受力物体,施 加力作用的叫施力物体.不存在没有 施力物体或受力物体的力。
㈡ 设计理念: 教学内容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应注重科学、社
会、生活的有机结合,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我尽量选择 一些与现代科学、技术、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图片、视频,来激发学生 学习物理的兴趣。
㈢ 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材上安排的内容太多,再加上力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理
解有一定的困难,如果用一课时来完成,教学效果不会有多好。因此, 我把本节教材分为两课时进行:第一课时主要学习力的概念、单位和力 的作用效果,而把力的三要素和力的图示放在第二课时学习。第一课时 首先通过学生抱桌子时肌肉的紧张感引入力,然后通过5幅插图总结出 力的定义,接下来通过观察、亲身感受、视频等来学习力的单位、力的 作用效果,从而逐步加深学生对力的概念的理解。 ㈣ 学情分析: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新课引入
课前谈话:在前面两章我们学习了有 趣的光现象,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将共 同学习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力 (板书课题)
注意听讲
学习新课
一、力的概念
1.力的定义
师:每人推、拉、提、压自己的课 桌。 问:你在做这些动作时肌肉有何感 受? 师:人们最初就是从肌肉的紧张感中 认识力的。 师:看课本第15页的五幅图片,然后 回答:每幅图中都有几个物体?它们 分别是“谁”在“做”“什么”? 等学生回答完后放PPT(先显示前5 行):
观察到推墙的学生反而 离开墙向后运动 手反而感到痛。 思考后回答:一个物体 施力的同时也受到了受 力物体对它的反作用
演示:1.两刷子互相摩擦,刷毛都变 弯曲。
2.两小车上各放一个条形磁铁 (同名磁极靠近),松手后两 车同时向相反方向运动。
分析以上现象,你能概括出力的作用 有什么特点? 师:如何区分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 呢? 教师总结:关键看哪个物体是研究对 象,它就是受力物体,另一个则是施 力物体。
让几个学生分别说出自 己的收获
课后作业:练习册相关部分。
【板书设计】
力
一、力的概念
二、力的作用效果
人推车
汽车 拉 拖车
长短变化
手 提 箱子
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曲直变化
人 压 弹簧
圆扁变化
物体(受力) 作用 物体(施力)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静止 运动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 快
师:大家分析上面五幅图,然后分别
回答每幅图中的施力物体与受力物
体。
思考后回答: ①没有物体或只有一个 物体不会有力的作用。 ②发生力的作用时至少 有两个物体。
分析后回答(答案略)
⒋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 演示:让一个学生穿着“旱冰鞋”推 墙。
问:大家看到了什么现象?
②用手拍桌子,手有什么感觉? 大家思考:为什么会是这样?
慢
3.力的符号:F. 4.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为N.
运动方向改变
八、教学反思 力的概念比较抽象,所以本节课我尽量让学生多活动、多感受,使
他们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为概念的理解打好基础。 特别要注意的是:本节课所用器材较多,所以要提前做好准备,在
什么时候该用什么器材,必须做到心中有数,还要把教师演示与学生活 动紧密结合起来。
㈡ 课件制作:用Powerpoint制作《力》的教学课件,并在其中插入前面 收集到的视频等有关资料。 ㈢ 器材准备:
1 上课地点:多媒体教室。要提前联系好多媒体教室管理员。 2 准备好:教学光盘、多媒体电脑、条形磁铁一对、小车两个、软
刷子两个、旱冰鞋一双、小铁球、物体形变演示器、螺旋弹簧、 直尺、排球、100g钩码若干。 3 询问学生中谁会“滑旱冰”,让他们先在下面试滑一下,挑选技术 好的一个,让其上课前带上“滑冰鞋”备用。 七、教学过程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