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25杜甫诗三首 的课件.ppt
25杜甫诗三首 的课件.ppt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赏 析: 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 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 生顶峰的誓言。表现了杜甫不 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 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望岳》中心:
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 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 景色,抒发了诗人早年的 远大抱负。
• 总括泰山的全貌,突出它的雄 伟高大的山势的句子是: • 描写近望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 和巍峨高大的形象地句子是: • 诗人细望泰山而时间之久,表现 对祖国河山的热爱的诗句是: • 充分表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 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成 为千古名句的句子是:
读一读
春望 春望
杜甫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sāo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zān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写作背景:公元755年安史乊乱
爆发。756年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 位的消息后,别离妻儿孤身投奔唐肃宗, 想要再有一番作为,半途被俘,押解长 安,叛军铁蹄下的诗人,幸运的未遭囚 禁。这时的京城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 目荒凉,而家人久别,存亡未卜。诗人 在满目疮痍,欲哭无泪乊际,将满腔悲 愤凝聚为一首绝唱。
这首诗写了个什么故事?请你把这个 故事告诉大家。 官差深夜捉丁不得,拉老妇人充 数的故事。
用诗中的词简括老妇人一家各个 人的遭遇。
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 裙;翁逾墙,妇夜往。
致词的由来:写诗人日 开 端(1): 暮投宿,夜遇捕吏捉人, 烘托紧张气氛。 致词的内容:写老妇自 发展、高潮 (2-3): 述,展示一个饱受战祸 家庭的悲剧。 致词的结果:写诗人独 与老翁告别,暗示老妇 结 局(4): 被捉。
一 览 众 山 小 。
会 当 凌 绝 顶 ,
登 泰 山 而 小 天 下 。
孔 子 登 东 山 而 小 鲁 ,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终要登山泰山顶峰,一眼望 去,四周重重山峦都显得渺小了。
•
这最后两句,写由望岳 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
2.理清文意
岱宗夫如何? 远望泰山参天耸立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近望泰山高大秀美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于, 细望泰山情由景生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望中所感抒怀言志 一览众山小。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从老妇自叙家事可知 从老妇自叙家事可知一家 一家三男全部被征,说明 三男全部被征,说明兵役之苛 兵役之苛酷;三男已死二 酷;三男已死二男,可见 男,可见战争之惨烈。 战争之惨烈,老妇的悲苦。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活着的人苟且偷生,死 去的人就永远地去了。可见 战争使百姓民不聊生,老妇 一家已为战争做出剧大的牺 牲,丧子的悲痛。老妇希望 以自家处境来博得差吏的同 情,高抬贵手。
《望岳》可分两大层,都是借着 “望”字写的,但望的角度不同。 试对此做具体的解释。
前两联为第一大层,着力写泰 山的整体形象。 后两联为第二大层,也写了泰 山景物,但着力表现的是诗人的 感受。
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 怎样的特点,从哪些 句子可以看出? 地域之广阔 齐鲁青未了 景色之秀美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杜甫,字子美,因远 祖杜预为京兆杜陵 (今陕西长安县东北) 人,故自称“杜陵布 衣”、“杜陵野老”、 “杜陵野客”。杜甫 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 的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的诗歌分类: 青年时期《望岳》(25岁,现存最早的 杜诗) 安 乱 时 期 《春望》(被安史之乱叛军所俘,带 回长安) “三吏”:《新安吏》《潼关吏》 《石壕吏》“三别”:《新婚别》 《垂老别》《无家别》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安史之乱 平息)
1、下列红色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C ) A.造化钟神秀(聚集) B.家书抵万金(值,相当) C.浑欲不胜簪(混乱) D.决眦入归鸟(眼角)
2、下列对诗句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B ) A.“国破”就其字面来讲,一般指首都的 沦陷,此处将“国破”与山河在”联系在 一起,其含义便有了较广阔的内容。 B.“城春草木深”描绘了春色满城,令人 引起对往日京都风月繁华的怀念,也暗示 眼前的国破只是暂时的;春到深处一切又 将生机勃勃。 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可见, 诗人因国事而忧家,更因家事而忧国,家 与国的命运在他心中已融为一体。 D.尾联不明写忧思愁绪的深重而言白发难 簪,使诗意更浓,而且把一个未老先衰, 忧国忧民的悲怆形象立亍纸面。
大自然把所有的神奇和灵秀都 集中在泰山,山南山北的明暗由高 拔的岱宗分割。
这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 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荡胸生层于,决眦入归鸟。
眦: 眼眶
层层云升腾,涤荡心胸; 飞鸟归山,映入眼帘;
这两句是写要细望。见山中云 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 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故感到 眼眶有似决裂。
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 途经新安、石壕、渲关等地,根据 自己目睹的事实,写了一组诗《三 吏三别》,《石壕吏》就是其中的 一篇。这首诗,叙述差变乘夜捉人, 连衰年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对 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表示深 切的同情。
“三别”是《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三吏”是《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杜甫草堂简介
杜甫(712-770),安史之乱后于公元 759年由甘肃颠沛流离到了成都,靠了 友人的帮助在城西浣花溪畔营建了草 堂。他在这里居住了将近4年,写下了 240多首诗篇。《春夜喜雨》、《茅屋 为秋风所破歌》等就是在这里写的。 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北宋以来, 就有人在诗人故居处建园立祠,供人 瞻仰。当年杜甫居住的草堂早已不存 在了。现在的草堂,实际上是后人为 纪念杜甫而建的一所优美园林。
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
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 祖国,眷怀家人的感情。
表达诗人忧国伤时, 念家悲己的情感,反映了 诗人热爱祖国、眷恋亲人 的美好情操。
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时恨别,见花而落泪,听到鸟 鸣而感到惊心 。用对偶,移情于 物,表现诗人的悲伤和愁苦。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石 壕 吏
杜 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杜甫诗三首
《望岳》 《春望》 《石壕吏》
下面的对联写谁?
“草堂传后世,诗圣著千秋。” ——朱德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郭沫若
诗圣——杜甫
杜甫草堂
杜甫草堂
杜甫草堂简介 •杜甫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 的诗人之一,被人们称为 “诗圣”。杜甫草堂是杜 甫的故居,坐落在成都市 西郊的浣花溪畔,占地面 积24公顷。
吏的凶暴气焰和冷酷无情, 安吏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上前 儿子 防守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捎信回来 新近,刚刚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幸存的, 苟且的 永远的 活着 完结 活着的
只听见老妇上前对差 役说话:“我三个儿子都 到邺城防守了,一个儿子 托人捎信回来说两个儿子 最近战死了。幸存的暂且 苟且的活着,死去的人就 永远的完结了。
战乱持续很长时间了,家信可以抵 得上万两黄金那么宝贵。用对偶, 表现诗人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
小结:
诗歌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状况?
战火不断,国破家亡, 妻离子散,民不聊生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主题: 表达诗人忧国伤时,
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
辨析两首诗的风格
• 《望岳》形象高大,境界壮
阔,显示出气势磅礴、雄放 健拔的风格。 • 《春望》感情凝重,景象凄 清,风格沉郁,具有悲怆美。
移情亍物,表现诗人的悲伤呾愁苦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战乱持续了很长 时间了,家信可 以抵得上万两黄 金那么宝贵。
表现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
白首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由于忧伤烦恼, 头上的白发越搔 越少,简直连簪 子也插不上了。
表现作者忧愁、悲伤的内心世界
整体把握: 诗的一、二两联,写春城败象, 饱含感叹;三、四两联写心念亲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岱(dài) 了(liǎo) 曾(通“层”) 眦(zì )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你想知道泰山是什 么样子的吗?从齐到鲁 都望不尽它青青的山色。
写作者远望所见。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 面为“阴”。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开头四句写故事发生。 四句各写一人,各自身份、 举动和彼此关系,交代分明。 "有吏夜捉人",预示将有一 场灾难降临。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吏的残暴和妇的悲苦形成 鲜明的对比,对偶句
写故事的展开。在差役怒呼、老 妇苦啼声中,一个饱受战祸的家 庭的种种不幸,一步步展示出来。
春
杜甫
望 五言侓诗
首联: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颔联: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对 偶 颈联: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尾联: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国都破碎不堪, 国破山河在,只有山河依旧存 在;春天又来到 城春草木深。 长安城,只有荒 草长得特别茂盛。
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感时恨别,见花 而落泪,听到鸟 感时花溅泪, 鸣而感到惊心 。 恨别鸟惊心。 /花感时而流泪; 鸟恨别而惊心。
石 壕 吏
杜 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