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XXX〕XX号XX市人民政府XX街道办事处关于印发《XX街道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通知各社区、各办公室: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及《XX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XX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XX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要求,为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保障公众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经班子研究,决定印发《XX街道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请各社区、办公室根据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二年八月二十七日XX街道党政(人大)办公室2012年8月27日印发(共印55份)XX街道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1、总则1.1、目的依据提高XX街道办事处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保障公众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平安XX”建设。
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及《XX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XX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XX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要求,结合XX实际,制定本预案。
1.2、现状特点XX街道位于XX市东南部,东濒XX湾,与XX县隔海相望,总面积26.32平方公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交通事故、生产安全、火灾、环境污染等事故灾难时有发生。
XX人多地少,人群密度大,人口流动性强,食物中毒、传染性疾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爆发的机率较高。
XX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类社会矛盾纠纷增多,群体性事件及刑事案件等突发社会安全事件呈增发态势。
1.3、工作原则(1)以人为本,预防为主。
切实履行办事处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把保障公众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作为应急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把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各项工作- 1 -落实到日常管理之中,坚持事前预防与应急处置相结合,做好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思想准备、预案准备、组织准备以及物资准备等。
(2)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在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统一领导下,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事发地行政村为处置本行政区域突发公共事件的主体,在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下,实行主要领导责任制,充分发挥专业应急指挥机构的作用。
(3)快速反应,联动处置。
加强以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处置队伍建设,建立联动协调制度,充分发挥社区、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志愿者队伍的作用,依靠公众力量,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功能齐全、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
(4)资源整合,专群结合。
按照资源整合和降低成本的要求,实现组织、资源、信息的有机整合。
充分发挥专家在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研判、决策咨询、专业救援、应急抢险、事件评估等方面的作用。
有序组织和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
(5)依法规范,加强管理。
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加强应急管理,促进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切实维护公众的合法权益。
加强宣传和教育培训工作,提高公众自救、互救和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综合能力。
1.4、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发生在XX辖区内应当由XX街道办事处- 2 -负责处置的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工作。
本预案指导全街道的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工作。
1.5、应急预案体系(1)街道总体应急预案。
街道总体应急预案是全街道预案体系的总纲,是街道办事处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而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由街道办事处负责制定,报市政府备案。
(2)街道专项应急预案。
街道专项应急预案是街道办事处及有关科室为应对某一类型或几种类型突发公共事件而制定的涉及数个科室的应急预案,由办事处有关科室牵头制订,报街道办事处批准后实施。
(3)街道科室应急预案。
街道科室应急预案是办事处有关科室根据街道办事处总体应急预案、办事处专项应急预案和科室职责,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而制定的预案,由办事处有关科室制定,报办事处备案。
(4)村级组织的应急预案。
村级组织的应急预案在街道办事处的领导下,按照分类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分别制定,报街道办事处备案。
(5)职能站所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
由有关职能站所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
重点职能站所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报有关应急管理部门备案。
(6)重大活动安全单项应急预案。
较大规模的集会、节会、庆典、会展等活动安全的应急预案,按照谁主办谁负责的原则,由组织承办科室负责制订,报街道办事处审定。
各类预案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变化,由制定单位及时修订;专项应急预案和科室应急预案构成种类将不断补充、完善。
- 3 -2、分级分类2.1、突发公共事件分类本预案所称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较大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
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我街道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分为以下四类:(1)自然灾害。
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森林火灾等。
(2)事故灾难。
主要包括工矿商贸等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火灾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核辐射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等。
(3)公共卫生事件。
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植物疫情以及其他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
(4)社会安全事件。
主要包括恐怖袭击事件、民族宗教事件、经济安全事件、涉外突发公共事件、大规模群体性事件和重大刑事案件等。
上述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往往是相互交叉和关联的,某类突发公共事件可能和其他类别的事件同时发生,或引发次生、衍生事件,应当具体分析,统筹应对。
2.2、突发公共事件分级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按照其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一般分为四级: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Ⅳ级(一般)。
(1)Ⅰ级(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是指事态非常复- 4 -杂,对辖区内的社会财产、人身安全、政治稳定、社会秩序造成严重危害和威胁,已经或可能造成特别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或环境污染等后果,需要统一组织协调、指挥各方面资源和力量处置的突发公共事件。
(2)Ⅱ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是指事态复杂,对辖区一定范围内的社会财产、人身安全、政治稳定和社会秩序造成严重危害和威胁,已经或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或环境污染等后果,需要调度多个科室及和相关职能站所、村级组织的力量和资源进行联合处置的突发公共事件。
(3)Ⅲ级(较大突发公共事件):是指事态比较复杂,仅对辖区一定范围内的社会财产、人身安全、政治稳定和社会秩序造成严重危害和威胁,已经或可能造成较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或环境污染等后果,需要调度个别科室及和相关职能站所、村级组织的力量和资源进行处置的突发公共事件。
(4)Ⅳ级(一般突发公共事件):是指事态比较简单,仅对辖区较小范围内的社会财产、人身安全、政治稳定和社会秩序造成危害和威胁,已经或可能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只需要调度个别科室及和相关职能站所、村级组织的力量和资源就能够处置的突发公共事件。
2.3、分级规范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分级标准,按照国务院颁布实施的《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分级标准(试行)》执行,较大和一般突发公共事件分级标准依照国务院主管部门的相关规定执行。
上述标准作为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送和分级处置的依据,并在各专项应急预案中予以明确。
- 5 -3、组织体系3.1、领导机构XX街道办事处是全街道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行政领导机构。
在办事处主任领导下,研究决定、部署和推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
副主任按照工作分工和在街道相关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各类非常设的领导小组、委员会等机构兼任的职务,负责相应类别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
3.2、指挥机构街道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各类非常设的领导小组、委员会等机构作为街道相关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的指挥机构(以下简称应急指挥机构),在街道党工委、办事处领导下负责相应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
总指挥一般由该机构的负责人担任,有关成员及其办公室人员为应急指挥机构成员和工作人员。
3.3、工作机构办事处有关科室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的工作机构。
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类型,以及办事处有关科室的法定职责,分为应急管理部门和应急保障部门。
应急管理部门是指负责某类突发公共事件预防、处置工作的部门;应急保障部门是指为应急处置工作提供通信、公共设施、交通运输、基本生活、医疗卫生、物资能源、治安维护、技术、人员防护和资金保障的有关部门。
3.4、村(居)应急组织机构各行政村村双委是本行政区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领导机构,负责本区域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工- 6 -作,其领导机构、指挥机构、工作机构及其职责可参照本预案,结合本地实际情况予以确定。
3.5、专家组办事处及有关科室聘请有关专家组成相应专家组,为应急管理提供决策建议,必要时参加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
4、预测预警4.1、预测监测各科室、行政村要认真执行办事处关于加强信息报送的有关规定,整合信息监测预测资源,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监测、预测、预警系统,加强对有关信息的收集、风险分析和动态的监测预测,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4.2、预警级别根据预测分析结果,对可能发生和可以预警的突发公共事件进行预警。
预警级别依照突发公共事件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事态,一般划分为特别严重(Ⅰ级)、严重(Ⅱ级)、较重(Ⅲ级)、一般(Ⅳ级)四级预警,并依次采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表示。
红色预警(Ⅰ级):预计将要发生特别重大以上的突发公共事件,事件即将发生,事态正在蔓延。
橙色预警(Ⅱ级):预计将要发生重大以上的突发公共事件,事件即将发生,事态正在逐步扩大。
黄色预警(Ⅲ级):预计将要发生较大以上的突发公共事件,事件已经临近,事态有扩大的趋势。
蓝色预警(Ⅳ级):预计将要发生一般以上的突发公共事件,事件即将临近,事态可能会扩大。
- 7 -4.3、预警发布对需要向社会发布预警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根据紧急和危害程度,及时发布、调整和解除预警信息。
预警信息应包括事件的类别、可能影响范围、可能危害程度、可能延续时间、提醒事宜和应采取的相应措施等。
预警信息的发布、调整和解除,可通过广播、通信、信息网络、警报器、宣传车或组织人员逐户通知等方式进行,对于老、弱、病、残、孕等特殊人群以及学校等特殊场所和警报盲区,应当采取有针对性的公告方式。
5、应急处置5.1、信息报告对于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事发地有关人员要在立即采取措施控制事态的同时,按照办事处紧急信息报送的有关规定,及时如实向办事处作出报告,不得迟报、谎报、瞒报、漏报,初次报告最迟不得超过2小时(法律、法规、规章及上级机关另有规定的,按规定办理),特别重大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实行态势变化进程报告和日报告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