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2006年1月8日,国**颁布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以下简称《总体预案》)。
总体预案共6章,分别为总则、组织体系、运行机制、应急保障、监督管理和附则。
编制《总体预案》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政府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保障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总体预案》是全国应急预案体系的总纲,明确了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分级分类和预案框架体系,规定了国**应对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组织体系、工作机制等内容,是指导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规范性文件。
应急预案的主要内容为:
(1)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工作原则
①以人为本,减少危害。
切实履行政府的社会
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把保障公众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
作为首要任务,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
的人员伤亡和危害。
②居安思危,预防为主。
增强忧患意识,坚持预
防与应急相结合,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做好应对突发
公共事件的各项准备工作。
③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在*中*、国**统一领导下,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为主的应1急管理体制,实行各级行政领导责任制,充分发挥专业应急指挥机构的作用。
④依法规范,加强管理。
依据有关法律和行政法规,加强应急管理,维护公众的合法权益,使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
⑤快速反应,协同应对。
加强以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处置队伍建设,建立联动协调制度,充分动员和发挥社区、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志愿者队伍的作用,依靠公众力量,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功能齐全、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
⑥依靠科技,提高素质。
加强公共安全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采用先进的监测、预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及设备,充分发挥专家作用,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科技水平和指挥能力,避免发生次生、衍生事件;加强宣传和培训教育工作,提高公众自救、互救和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综合素质。
(2)突发公共事件的分类分级
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总体预案》把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分为四类,即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
社会安全事件。
按照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一般分为四级:特别重大(Ⅰ)重大(Ⅱ)较大(Ⅲ)和一般(IV)。
(3)应急预案框架体系
根据我国实际情况,按照“统一领导、分类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总体预案》按照不同的责任主体将预案体系分为国家总体应急预案、专项预案、部门预案、地方预案、企事业单位预案5个层次。
①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这是全国应急预案体系的总纲,主要包括突发公共事件分级分类和预案框架体系,国**应对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组织体系、工作机制等内容,也是指导地方各级政府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规范性文件,由国**制定,国**办公厅组织实施。
②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应急预案。
是国**及有关部门为应对某一类型或某几种类型突发公共事件制定的涉及多个部门的预案,由国**有关部门牵头制订,报国**批准后,由主管部门牵头会同相关部门组织实施。
③突发公共事件部门应急预案。
是国**有关部门根据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部门职责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制定的,由国**
有关部门制定,报国**备案,由制定部门负责实施。
④突发公共事件地方应急预案。
包括省、市(地)、县及其基层政权组织的应急预案,由各级地方政府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编制。
预案确定了各地政府是处置发生在当地突发公共事件的责任主体,是各地按照分级管理原则,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依据。
⑤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
由各企事业单位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各单位特点制定。
预案确立了企事业单位是其内部发生的突发事件的责任主体,是各单位应对突发事件的操作指南。
除此之外,举办大型会展和文化体育等重大活动,主办单位应当制定应急预案并报同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备案。
(4)总体应急预案适用范围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适用于涉及跨省级行政区划的,或超出事发地省级人民政府处置能力的,或者需要由国**负责处置的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工作。
《总体应急预案》规定突发公共事件“事发地的省级人民政府或者国**有关部门在报告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信息的同时,要根据职责和规定的权限启动相关应急预案,及时、有效地进行处置,控制事态。
”需要由国**负责处置的突发公共事件,“事发地省级人民政府负责成立现场应急指挥机构,在国**相关应急指挥机构或国**工作组的指挥或指导下负责现
场的应急处置工作。
”这样,有利于充分发挥各省(区、市)人民政府在处置本行政区域内发生的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职能作用,有利于及时有效地处置突发公共事件。
(5)组织体系
从我国国情出发,按照“稳定、充实、加强、效能”的原则,健全应急管理体制。
具体而言,国**是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最高行政领导机构;国**办公厅内设国**应急管理办公室(又称国**总值班室),是国**应急管理工作的办事机构;国**有关部门是国**应急管理的工作机构,依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职责,负责相关类别的应急管理工作。
在地方各级党委的领导下,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本行政区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行政领导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办公厅(室)在值班室基础上充实加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办事机构;地方政府各有关部门是本行政区域内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工作机构。
国家防汛抗旱、安全生产、核应急、减灾委、抗震、反恐怖、反劫机等指挥机构及其办公室,要充分发挥在相关领域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作用,并加强横向协作联动。
国**和各应急管理机构建立各类专业人才库,根据实际需要聘请有关专家组成专家组,为应急管理提供决策建议,必要时参加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上述领导机构、办事机构、工作机构依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职责,负责相关类别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形成统一指挥、分级负责、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联动体系。
这样,可以使日常预防和应急处置有机结合,常态和非常态有机结合,从而减少运行环节,降低行政成本,提高快速反应能力。
(6)运行机制
为切实提高应急处置效能,总体应急预案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预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响应、应急处置、恢复重建及调查评估等机制作了明确规定,形成了包括事前、事发、事中、事后等各个环节的一整套工作运行机制。
①预测和预警。
完善预测预警机制,开展风险调研和
隐患分析,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根据预测分析
结果,对可能发生和可以预警的突发公共事件进行预警。
目前,一些自然灾害类的预警已开始实施,并取得了较好效
果。
要注意规范预警标识,统一依次使用红色、橙色、黄
色和蓝色表示。
②信息报告。
要求报告第一是快,特别重大或重大突
发公共事件发生后,省级人民政府、国**有关部门要在4
小时内向国**报告;第二是真实、准确。
要严格按照国**
统一印发的《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分级标准》报
送信息,规范报送要素和渠道,建立相关责任制度。
③信息发布。
要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向
社会发布简要信息,随后发布初步核实情况、政府应对措
施和公众防范措施等,并根据事件处置情况做好后续发布
工作。
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发布,要严格按照《国家突发公
共事件新闻发布应急预案》中的规定执行。
各地区、各部
门要加强与媒体的互动,提高引导把握舆论的能力。
信息
发布应积极主动,准确把握,避免猜测性、歪曲性的报道。
④调查评估。
为加强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规律性研究,各级政府每年要对上年度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进行全面评估,而且要抓好对单个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事后评估,深入细致地分析起因、性质、影响、责任、经验教训和恢复重建等问题。
应制定客观、科学的评价指标,建立规范的评估体系,把应急能力评价纳入政府和部门工作绩效考核体系,定期对各地区、各部门的应急能力进行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