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原第一章

马原第一章

第一章1、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内容和意义?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内容:物质是指不依赖人们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们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的客观实在性。

意义: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体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2、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即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何者为第一性、第二性的问题,即谁是本原、谁是派生的问题,谁先谁后、谁产生谁、谁离不开谁的问题。

(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它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有没有、是否承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哲学派别的标准。

3、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1)物质和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2)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3)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4、联系的特点?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5、发展的特点?什么是新事物?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发展是运动中的一种前进、上升的变化。

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

6、对立统一规律?(实质与核心)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又叫矛盾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因,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7、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相互关系及方法论意义?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矛盾的存在是绝对的。

矛盾的特殊性:矛盾之间或矛盾诸方面之间相互区别的特点和特殊本质。

关系:区别:矛盾的普遍性是事物的共性,是无条件的,即绝对的;矛盾的特殊性是事物的个性,它的存在是暂时的有条件的,即相对的。

联系: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一般只在个别中存在,任何个别都是一般;个性体现共性,都同共性相联系而存在。

方法论意义:①在理论上坚持辩证法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反对割裂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形而上学观点;②在认识上坚持从特殊到普遍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③在政治上这一原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哲学基础。

8、辩证法三大规律?(1)质量互变规律;(2)对立统一规律;(3)否定之否定规律。

9、否定之否定规律原理及方法论意义?①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即事物内部矛盾发展的结果;②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③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④辩证的否定实质是扬弃。

10、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具有指导人们在实践中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作用。

主要表现在: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实现途径:社会实践1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了解)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2)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仍是物质性的活动;(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习题:1、在下列命题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哲学观点的是(CD )A. 世界统一于存在B. 世界是观念的集合C. 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D. 世界是上帝意志的创造物E. 物是感觉的复合2、在下列命题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是(ABDE )A. 我思故我在B. 存在就是被感知C. 物是绝对观念的外化D. 万物皆备于我E. 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3、科学的物质范畴是(CD )A. 感性地存在着的东西B. 科学发展到一定程度所认识的某一层次的物质形态C. 从具有无限多样的结构、特性的具体物质形态的总和中抽象出来的D. 从各种具体事物中抽象概括出来的普遍的哲学概念E. 与实际存在的事物和现象无关的抽象概念4、人类意识产生的历史过程,大体上经历了以下三个决定性环节:( C )A. 概念、判断、推理B. 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C. 生物的刺激感应、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类意识D. 客体、主体、客体5、“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的命题是指:( D )A. 意识是主体和客体连结和转化的中介B. 意识是客观精神的主观映象C. 意识的形式和内容是客观的D.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6、“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个命题表明( A )A.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B. 人脑是意识的源泉C. 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上的区别D. 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7、“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 D )A. 主张物质和意识具有统一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B. 主张思想就是物质的庸俗唯物主义观点C. 认为世界是绝对精神外化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D. 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8、鲁迅说过:“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神思,所谓‘天马行空’地挥写了。

然而他们写出来的却是三只眼,长颈子,也就是在正常的人体身上增加了眼睛一只,拉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

”这段话说明,人们头脑中的鬼神观念是(BDE )A. 头脑中主观自生的B. 人脑对客观世界的歪曲反映C. 人脑对鬼神的虚幻反映D. 可以从人世间找到它的原型E. 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塑造出来的9、关于龙的形象,自古以来就有“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的说法。

这表明(AD )A.观念的东西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B.一切观念都是现实的模仿C.虚幻的观念也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D.任何观念都可以从现实世界中找到其物质“原型”10、《坛经》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

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这段话表明惠能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 D )A.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B. 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C. 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D. 精神是运动的主体11、“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著名诗句所蕴含的哲理是( D )A. 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主观性统一B. 物质运动的无限性和时空的有限性的统一C. 物质运动的多样性和静止的单一性的统一D. 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12、物质是运动的(BCE )A. 形式B. 主体C. 内容D. 属性E. 基础13、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制造出诸如醋酸纤维、聚苯乙烯、合成橡胶等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化合物,其数量已达数百万种。

这一情况说明( B )A. 物质世界是人类创造的B. 人类通过实践将“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C. 物质世界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D. 人造物质可以脱离天然物质而存在14、据媒体报道,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社会学家利用互联网技术做了一次实验,证明只要通过“电子邮件的6次信息接力”,一个人就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陌生人联系上。

这表明(AC )A. 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B. 事物之间的联系都是人为的C. 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实现的D. 信息是世界普遍联系的基础15、某地乡村公路边有很多柿子园。

金秋时节农民采柿子时,最后总要在树上留一些熟透的柿子。

果农们说,这是留给喜鹊的食物。

每到冬天,喜鹊都在果树上筑巢过冬,到春天也不飞走,整天忙着捕捉果树上的虫子,从面保证了来年柿子的丰收。

从这个事例中我们受到的启示是(ABD )A. 事物之间有其固有的客观联系B. 人们可以发现并利用规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C.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利用的关系D. 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16、“只要知道自然界一切组成部分的相对位置和全部作用,一亿年以前的情况和一亿年以后的状况,都可以精确无误地演算出来,因为未来的一切早就在宇宙诞生时便已完全被确定了。

”这是( D )A. 唯心主义决定论的观点B. 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的观点C. 非决定论的观点D. 机械决定论的观点17、1999年,中美两国就中国加入WTO达成了“双赢”的协议,它将对两国经济产生深远影响。

这在辩证法上的启示是(ABDE )A.矛盾的双方在相互斗争中获得发展B.矛盾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某种发展为条件C.矛盾的一方克服另一方使自身获得发展D.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发展E.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18、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因为它(BDE )A. 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B. 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C. 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D. 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本质内容E. 是贯穿于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主线19、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ABD )A. 矛盾双方在相互依存中得到发展B. 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C. 调和矛盾双方的对立D. 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E. 限制事物自身的发展一、单项选择题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C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2.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据是( C )A.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B.是否承认阶级斗争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3.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C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B.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C.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界定的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4.“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 B )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5.有一首描述在战争中缺了钉子的马掌会导致国家灭亡的童谣:“钉子缺,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

”这首童谣包含的哲学原理是( A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B.事物是变化的C.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D.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6.“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