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综合检测试题及答案(一)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综合检测试题及答案(一)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综合检测试题及答案
(一)
(时间:60分钟满分:90分)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颜氏家训》全书总共八卷二十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中华“家训之祖”。

颜之推生逢乱离之世,目睹许多大家族宦海沉浮。

他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处世哲学,以长辈身份,将自己的见闻及对人生的体悟,写成《颜氏家训》一书告诫子孙。

其中夹叙夹议,与晚辈娓娓道来,读来倍觉亲切。

《颜氏家训》也是一部学术著作。

阐述立身治家的方法,其内容涉及许多领域,强调教育体系应以儒学为核心,尤其注重对孩子的早期教育,并在儒学、文学、佛学、历史、文字、民俗、社会、伦理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文章内容切实,语言流畅,内容质朴明快,说理深刻,有“篇篇药石,字字龟鉴”之誉。

是我国古代伦理学、教育学的名著,书中所论述的教育思想是我国古代家庭教育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摘编自《颜之推与〈颜氏家训〉》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颜之推撰写《颜氏家训》的条件。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颜氏家训》的主要价值。

(9分)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薛福成(1838~1894),江苏无锡人,近代著名外交家、思想家。

他清醒地认识到,现实中的中国已经落后于西方,面临着全面的危机,必须“变而后能胜”。

1889年,薛福成被任命为出使英法意比四国大臣,由此对西方文明进行了全面考察,他说:“西国致治之要,约有五大端:通民气、保民生、牗民衷、养民耻、阜民财……而世之侈谈西法者,仅曰精制造,利军火,广船械,抑末矣。

”对于西方文明的源流,薛福成提出“西学中源”,无论是器物层面的艺器制造,枪炮舟车,格致诸学,还是制度层面的议会民主,“无非中国数千年所创”,他痛心于“中国日失其传”“西学日求其精”,强调对待西学既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要盲目自大。

——摘编自王冬《薛福成与近代中西文化的交融会通》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薛福成西学观的主要内容。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薛福成的西学观。

(7分)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自从被先秦儒家奉为“克己复礼”的先驱,周公的形象在古代思想史上一直享有极高地位,备受古君子的推崇。

西汉虽然已经逐步确立大一统政治,但对周公“辅幼归政”的故事仍然保持着宽容和好感,汉武帝授意霍光秉政便是一次成功的尝试。

正因为对“周公辅成王”这一历史形象怀有充分信任,西汉末年,王莽依托周公、居摄行权的举动在当时不但没
有遭到强烈反对,反而得到大多数人的拥护。

然而,历史并没有机械地重演。

东汉建立以后,王莽作为汉祀中绝的罪魁祸首自然成为东汉朝廷着力批判的对象。

为了恢复汉朝的正统地位、巩固君臣之间的尊卑伦理,东汉政权重新塑造世人对“周公辅成王”这一历史形象的认知。

于是乎,周公便完全退居到臣子的位置上,他那些“践祚当国”“摄行天子事”的壮举也不再被人们轻易提起,在东汉人眼里,他完全成了一位本分忠臣的代表、温柔敦厚的化身。

而这样一个全新的周公形象,也成为东汉政教文化的历史缩影。

——摘编自宋艳萍《汉代画像与汉代社会》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周公备受古君子推崇的原因。

(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汉时期周公形象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8分)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统观杜亚泉在五四时期中西文化论战中的文章,可以看出,他的中西文化观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西方文明与中国固有之文明,乃“性质之异”,而非“程度之差”。

文明是社会的产物,中西文化的差异源于各自不同的社会历史传统;西方文明为动的文明,中国文明为静的文明,两种文明各有特殊之景趣。

杜亚泉还敏锐地看到当时社会思潮中存在的问题,认识到国在丧失,精神界在破产。

他提出“救济之道,正统整吾固有之文明,其本有系统者则明了之,其间有错者则修整之。

一方面尽力输入西洋学说,使其融会于吾固有文明之中。

西洋之断片的文明,如满地散钱,以吾固有文明为绳索,一以贯之”。

——摘编自陆卫明、程瑾《论杜亚泉的中西文化观》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杜亚泉的中西文化观。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杜亚泉的中西文化观。

(9分)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孙权统治江南五十多年中,基本上是江南的开发时期。

东汉末年,北方遭受战乱破坏,人民大批南逃避乱。

在东南内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地区居住的越族,山越人口众多,地区广大,不事生产,不服役纳租。

孙权发动多次大规模的征讨战争,将降服的山越人中强壮的收编为士兵,羸弱的划归郡县作编户耕田种地,并逐步在征服地区设置郡县。

孙权注意兴修水利和注重屯田,垦辟土地,解决军粮问题;设置专门管理屯田的机构和农官,以典农校尉、典农都尉管军屯,以督农校尉、屯田都尉管民屯。

军屯的规模相当大,田地数千顷,有屯田兵数千家,军屯中的佃兵,平时耕田种地,疆场有事则参加战斗,民屯人数也不少,小则数千口,多则数万口,屯田者不服兵役。

屯田军民以其辛勤劳动使江南开发面积逐渐增加。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权开发江南的历史背景。

(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孙权开发江南的历史功绩。

(8分)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今日户口日增,而各省田土不过如此,不能增益,正宜思所以流通,以养无籍贫民。

……西陲平定,疆宇式廓,辟展、乌鲁木齐等处在(到处)屯田,而客民之力作贸易于彼者,日渐增加。

将来地利愈开,各省之人将不招自集,其于惠养生民甚为有益。


“思新疆底定(平定)以来,缘边一带,如安西、辟展、乌鲁木齐等处,地多膏沃,屯政日丰。

原议招募内地民人前往耕种,既可以实边储,并令腹地无业贫民,得资生养繁息,实为一举两得。

而此等待食之民,向外多移一人,即少耗内地一日之粟,可使盖藏渐裕,化瘠为腴,其裨益更非浅鲜。


——摘编自《清高宗实录》(注释:清高宗指乾隆帝)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乾隆帝治理新疆的重要前提和举措。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乾隆帝的这一举措。

(9分)
参考答案
1.(1)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乱、伦理道德观遭破坏;颜之推目睹了众多大家族的兴衰;个人对人生、家庭的感悟。

(2)有利于重塑儒家的伦理观;是古代家庭教育的重要蓝本;为研究古代家训史提供了重要史料。

2.(1)内容:中国落后于西方,必须学习西方;西学的先进既包括技术层面也包括制度文教层面;西学源自于中国传统,对待西学既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要盲目自大。

(2)评价:在民族危机加深、中国学习西方局限于技术的背景下出现;冲击了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为康梁维新思想奠定了一定基础;有利于西学在中国的传播;“西学中源”是对西学的误读,不利于国人深入学习西学的精髓。

3.(1)原因:儒家的推崇;制礼作乐,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基础;辅弼幼主,重用贤人,是千古忠臣的楷模。

(2)变化:从摄政当国的风云人物转型为始终克己复礼的本分忠臣。

原因:王莽篡汉冲击了周公形象;儒家思想统治地位进一步巩固;东汉政权对周公形象进行再塑。

4.(1)内容:中西文明有性质差异;中西文明各有特色;提倡中西文明融合;以中国固有文明统整西方文明。

(2)评价:能够理性地看到文化的民族性(或理性看待中西文化);并提出现代化过程中文化移植、适用及重建问题(或将中西文明融合有利于推进中国近代化进程);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新发展;观点亦有偏颇之处,认识不到文化的时代性。

5.(1)背景:汉末天下大乱和三国鼎立的局面;北方人口的南迁;民族融合;江南相对安定。

(2)功绩:加强中央集权;促进政治稳定与经济发展;推动民族交融;经济格局变动。

6.(1)重要前提:平定新疆。

举措:移民屯垦。

(2)评价:既有利于新疆地区的开发和建设,又可以缓解内地的人口压力;维护新疆地区的社会稳定;有利于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这些举措从根本上看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