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演变

(1)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演变

新县高中高二年级历史学科导学案(1)
编题人:周莹审题人:沈顺国学生姓名:班级: 2016.09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学习目标】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重点难点】
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诸子百家的主要
内容。

难点: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

【自主学习】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原因
(1)经济、政治:春秋战国时期出现 。

(2)阶级关系: 的活跃和受到各诸侯国统治阶级的重用。

(3)思想文化: 兴起,“学在官府”到“ ”,在社会上

一些以 、
为宗旨
的学者和思想流派。

2、主要流派的代表人物:
道家: ;儒家: ;墨家: ;法家: 。

3.影响
(1)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 运
动。

(3)“百家争鸣”,是中国 、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
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创立儒学
(1)政治思想: “ ”为核心; “ ”,即强调统
治者以德治民;主张“ ”,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2)教育思想:创办私学,主张“ ”。

2.孟子
(1)把孔子的“仁”思想发展为“ ”,进一步提出了“
”的民本思想;
(2)在伦理观上,主张“ ”,通过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
人的善性。

3.荀子
(1)主张施政用“ ”和“ ”,“ ”。

(2)看到人民力量的巨大,提出 观点。

(3)主张“ ”,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4、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改造的影响:
三、道家和法家
1.道家
(1)老子①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②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
”。

③提出“ ”的政治主张。

④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2)庄子: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

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
得精神上的自由。

2.法家
(1)韩非子:主张君主要 ,提出了 。

(2)影响: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
史发展趋势。

3.墨家
(1)墨子:主张“ ”;宣扬“ ”;提倡节俭主
张“ ”;
(2)其思想代表平民百姓的愿望,在当时影响很大.
【合作探究】
如何评价孔子与儒学的历史地位?
【知识点拨】
1.百家争鸣含义:“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纷纷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级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万事万物做出解释。

他们著书立说,互相诘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2.对儒、法、道思想的综合认识
儒家、法家和道家站在不同的阶级立场为统治者提出了各具特色的治国思想:儒家提倡德治、“仁政”和礼治,强调道德感化;法家提倡“一断于法”,实行法治,强调暴力统治;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

儒家思想孕育了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是中国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之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三者有很大的互补性。

经过秦、西汉初年的治国实践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三者之间表现出了互相融合的趋势。

到了汉武帝时期,董仲舒以儒家思想为基础,以法家思想为辅助,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

3.对韩非子法家思想的评价
韩非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进步的,要根据现在的实际来制定政策,这种主张变法革新的历史观为当时地主阶级的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韩非提出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为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的许多政治措施,就是韩非理论的应用。

而秦朝短命而亡的史实说明法家学说对人民群众具有残酷性的一面。

总之,韩非的理论对巩固地主阶级专政、发展封建制有促进作用,为新兴地主阶级实现全国范围的统一,提供了思想武器,有其时代的进步意义;但秦朝的短命而亡,说明其有历史局限性。

【巩固提高】
1.春秋战国时期, 中国社会发生的重大变化有( )
①政治方面,分封制逐渐瓦解,郡县制逐渐确立
②经济方面,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制度逐渐确立
③教育学术领域,私学兴起,教育和学术逐渐下移,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
④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2.下列对百家争鸣影响的表述,错误的是( )
A.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体系
B.“百家争
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C.“百家争鸣” 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D.诸子百家彼此互不相容,破坏了中国传统文化
3.下列对孔子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人称“至圣”, 思想核心是“仁”②孔子
首创私学, 主张“有教无类”, 打破贵族垄断文教局面③孔子的“己所
不欲, 勿施于人”, 有利于建立和谐社会④孔子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
政和任意刑杀⑤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这顺应了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
⑥《论语》记录了孔子的言论,它是孔子整理的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4.下列关于孟子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孟子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有“亚圣”之称 ②孟子发展了孔
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
③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④孟子主张“性本善”,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5.下列关于荀子的表述,错误的是( )
A.荀子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B.荀子提
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论断
C.荀子提出“人之性恶”,认为人生来本性是恶的
D.荀子认为人
之性恶是不能改变的
6.下列关于孟子和荀子的表述,错误的是( )
A.孟子和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B.孟子和荀子
对人的本性的认识是相同的
C.孟子和荀子都有民本思想
D.孟子和荀子发展了儒学思想,使儒
学体系更加完整
7.孔子、孟子和荀子都有民本思想,下列不属于他们的民本思想的是( )
A.孔子主张“克己复礼”,孟子主张“性本善”,荀子提出“人之性恶”
B.孔子强调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
C.孟子主张施仁政,
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D.荀子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论断
8.下列关于老子的表述,正确的是( )
A.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这符合
唯物主义观点
B.老子强调顺其自然,主张无为而治,这没有积极意义
C.老子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这符合历史发展潮流
D.老子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有无、难易、祸福都
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这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9.下列关于庄子的表述,错误的是( )
A.庄子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
B.庄子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
C.庄子著有《老子》,又称《道德经》
D.庄子认为放弃一切大小、生死、贵贱、荣辱等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10.下列关于法家学派的表述,错误的是( )
A.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是战国末期的韩非子
B.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
C.韩非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代表了平民的愿望
D.法家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材料二: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

自贵且智者为政乎愚且贱者则治,自愚且贱者为政乎贵且智者则乱,是以知尚贤之为政本也。

材料三:不尚贤,使民之争,大道废,存仁义;法令滋章,盗贼多有。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材料四: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

故圣人称其所畏以楚其哀,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

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足,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

(1)以上言论都围绕着什么中心问题?各材料所提出的主张的核心是什么?
(2)为什么在同一问题上,当时社会出现各种不同的主张?
(3)以上四种主张哪种对当时的影响最大?原因是什么?
(4)上面的哪种主张对后世的影响最大?原因是什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