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现代文阅读含答案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现代文阅读含答案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现代文阅读含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现代文阅读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没有一只野猫不是孤独的马思源①我对身边的家禽家畜从来不怎么注意,习惯了它们的自由存在,任它们在身边窜来窜去,撒泼打滚,不撞到眼睛上我是看不到的。

天天存在的事物我们未必上眼上心。

②那天它确实慌里慌张撞到了我小腿上,油面骨被狠狠击打了一下,冷汗从后脊梁冒起。

我下意识抬起脚踢它,它被扬起到半空,支撑不住从我的脚面滑出摔落到地上,翻了一个滚,喵呜一声飞也似的逃,我才发现那是一只刚到我家不久的野猫。

③它是一只雌猫,看起来三四个月龄大小。

白色的腹,黄白相间的脊背,猫瘦毛也长,喵呜叫一声,背弓起来,整个身子看起来像条放大的细瘦毛虫。

④那时正是冬天,它萧索着身子,身上粘了不少苍耳,像一个携了剑戟的落魄侠女,在院子大门外伸头探脑,似乎想寻找吃的。

⑤婆慈悲良善,同情弱小,野猫因为体格上的柔弱获得我家门的入场券。

婆沿袭对猫的传统称呼,唤它“花花”。

她从火锅里舀出鲫鱼,专挑了条大个完整的,自然出自对来客的尊重。

⑥仪式感是婆对外物的仁慈。

她拿来一只碗,洗刷干净,把鱼放在碗里,舀点汤汁。

随后把碗小心地放在客厅门外的走廊上,唤声“花花”,轻轻掩门,怕惊了它。

婆端碗出来时,它还是受到小惊吓,离弦的箭镞一样窜向院子的大门,站在大门外沿小心翼翼往里看。

许是感受到了婆的善意,或者鲫鱼的鲜香诱惑了它,它慢慢靠近,轻轻地嗅,确定了可以吃之后,伸出舌头去舔汤。

一下,两下,小巧甜美的嘴巴终于忍不住,一口衔下鱼头,爪子抱着呜呜地饕餮。

⑦它安静了下来,不再避让、逃窜。

它食烟火的样子很是可爱。

此时我才能看到一只在旷野里疯跑、在自然天地里独行的猫,面对食物时展现出来的贪婪和爱恋。

但它表现出的更多的是对这个世界的敌意。

我蹲下身,用温柔的语调低低唤它,花花、花花、咪咪。

它还是警惕,抬眼睛偷看我,匆忙逃离我的势力范围。

它更多时候表现出高冷姿态,我悄悄瞄它,它发现了就会飞快窜走;有时它跟我对视,眼睛瞪得溜圆,黄黄的眼珠里面似乎有一团火——它在发怒,想用怒让我害怕,用怒来降服我。

大概看我面无表情,又掉头迅速跑掉,跑到院门外去。

⑧一到晚上,花花就不见了踪影,婆发愁它的歇息处,自言自语说,这能跑哪里去,会不会被祸害了呀。

第天晚上婆担心地念叨一遍,第二天早饭时还准能看到花花。

没有人知道它到底夜宿在哪里,都说猫狗识恩情,这野猫可不是,真是一个没良心的!婆担心多了,也会埋怨。

但花花到底是不愿和我们过多接触。

⑨它是孤独的,孤独到不相信人类传递来的美好。

它似乎是天地间的一只精灵,身体自由,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灵魂自由,可以不被情感牵绊,或思念或爱恨,均跟它无关。

寄自身于天地,是一种大孤独,当然也是一种无上的自由。

⑩人类又何尝不是流浪的野猫,流浪到世上过一日一日。

有些牵着的手,走着走着就散了;有些依靠着的灵魂,风一吹就飘飘而去。

人类又哪里可以嘲笑动物?⑪花花怎么叫,怎么哭,怎么悲伤,怎么孤独,怎么跟自己和解,人怎么能知解?就如我怎么伤感孤寂,你又怎能够晓得。

我常常想,我们深深爱着的,就是那一个不知晓的自己吧。

⑫此生跟你不遇又如何?这世间总有两株不相逢的植物,风来枝叶摇摆致意甚或相互纠缠,也未必相识相知。

所有的遇见,都是上天赐予的恩情。

我知有你存在,即好。

(选自《意林》2018年第12期)(1)请以“野猫”为陈述对象,概括相关情节。

①自选角度,为第④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做批注。

那时正是冬天,它萧索着身子,身上粘了不少苍耳,像一个携了剑戟的落魄侠女,在院子大门外伸头探脑,似乎想寻找吃的。

②某同学为文中一句话做的批注是:“运用了动作描写,写出了野猫对人的警惕。

”请你写出这句话。

(3)如何理解文章标题中“孤独”的含义?(4)本文和郑振铎的《猫》一文都给我们呈现了人与猫之间发生的一些故事,本文中作者由花花离开产生的感悟和郑振铎由第三只猫去世产生的感悟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野猫撞我后被我踢走;野猫感受到婆的善意后才敢吃;野猫还是警惕,逃离我的势力范围;野猫不见了踪影,不愿和人类过多接触(2)①示例一: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野猫比作落魄侠女,写出猫的可怜落魄,又不失警惕的情态。

示例二:“伸头探脑”运用了动作描写,写出猫想进门寻找食物时犹犹豫豫、小心谨慎的心理活动。

②示例:“它像是受到小惊吓,离弦的箭一样蹿向院子的大门,站在大门外沿小心翼翼地往里看。

”(3)孤独的含义:一是指野猫是孤独的,它不被人所拥有,不相信人类递来的美好。

猫属于天地,身体和灵魂是自由的,不被情感羁绊,它既享受这种自由又忍受这样带来的孤独。

二是指人类和野猫一样也是孤独的,身边的人不过是匆匆过客,有些有接触也未必相识相知,彼此知晓。

(4)本文由花花离开产生的感悟:每个个体都是孤独但又自由的,我们要尊重每一个个体的选择,花花和我们相识过即是美好,即使它选择离开那也是它的自由,我们不必为此惆怅自责。

我们要感恩每一次遇见,享受每一次遇见的过程,在不被情感牵绊中获得成长和人生的真谛。

郑振铎的《猫》中由于“我”的武断使其含冤而死,“我”觉得愧对这个生命。

由此感悟:无论做什么事,千万不要凭个人的好恶、私心、偏见加以处置,否则就会出差错,甚至造成无法补救的严重过失。

如果只依靠自己的强势话语权和暴力进行随意的惩戒,只会伤害无辜。

告诉人们要关爱动物,同情弱小,弘扬公道、民主、博爱。

【解析】【分析】(1)文章第2段叙写的是“野猫”刚到我家不久,撞我后被我给踢走了。

文章5、6段叙写婆给“野猫”喂鱼时,野猫感受到婆的善意后才敢吃。

文章第7段叙写“我”用温柔的语调低低唤它时,它还是警惕,抬眼睛偷看我,匆忙逃离我的势力范围。

第8段写婆发愁它的歇息处时,发现野猫不见了踪影,不愿和人类过多接触。

据此梳理概括作答。

(2)①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

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或表现手法,表现的情境等。

语句“那时正是冬天,它萧索着身子,身上粘了不少苍耳,像一个携了剑戟的落魄侠女,在院子大门外探头探脑,想进来寻找吃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野猫”比作“落魄侠女”,形象传神地写出猫的可怜落魄,又不失警惕的情态。

同时,“伸头探脑”一词的使用,通过描写“野猫”动作神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猫寻找食物时犹犹豫豫、小心谨慎的情态。

据此理解来做批注。

答案是多元的。

②依据同学所作的批注“运用了动作描写,写出了野猫对人的警惕”可从文章中进行筛选。

其中第⑥段中“它像是受到小惊吓,离弦的箭一样蹿向院子的大门,站在大门外沿小心翼翼地往里看。

” 第⑦段中“我蹲下身,用温柔的语调低低唤它,花花、花花、咪咪。

它还是警惕,抬眼睛偷看我,匆忙逃离我的势力范围。

” 第⑦段中“它更多时候表现出高冷姿态,我悄悄瞄它,它发现了就会飞快蹿走;有时它跟我对视,眼睛瞪得溜圆,黄黄的眼珠里面似乎有一团火——它在发怒,想用怒让我害怕,用怒来降服我。

”这些语句都符合。

据此理解作答。

(3)从文章所写的内容来看,题目中的“孤独”既指野猫的孤独,它不被人所拥有,不相信人类递来的美好。

也指人类的孤独——身边的人不过是匆匆过客,有些有接触也未必相识相知,彼此知晓。

据此理解作答。

(4)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本文叙写野猫孤独但又自由的,不愿意与人类过多地相处,由此,作者由猫及人,引发了“尊重每一个个体的选择”的感悟。

其具体感悟可结合文章9~11段内容理解概括作答。

郑振铎所写的《猫》一文中,猫的离去主要是“我”主观臆断造成的,由此而产生了“人不可凭借主观臆断和好恶来处理问题”的感慨。

作答时可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两篇文章都通过对“猫”描写,告诉人们要有敬畏生活,关爱动物,发扬博爱同情弱小的思想。

据此理解,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1)①野猫撞我后被我踢走;②野猫感受到婆的善意后才敢吃;③野猫还是警惕,逃离我的势力范围;④野猫不见了踪影,不愿和人类过多接触。

(2)①示例一: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野猫比作落魄侠女,写出猫的可怜落魄,又不失警惕的情态。

示例二:“伸头探脑”运用了动作描写,写出猫想进门寻找食物时犹犹豫豫、小心谨慎的心理活动。

②示例:“它像是受到小惊吓,离弦的箭一样蹿向院子的大门,站在大门外沿小心翼翼地往里看。

”(3)孤独的含义:一是指野猫是孤独的,它不被人所拥有,不相信人类递来的美好。

猫属于天地,身体和灵魂是自由的,不被情感羁绊,它既享受这种自由又忍受这样带来的孤独。

二是指人类和野猫一样也是孤独的,身边的人不过是匆匆过客,有些有接触也未必相识相知,彼此知晓。

(4)本文由花花离开产生的感悟:每个个体都是孤独但又自由的,我们要尊重每一个个体的选择,花花和我们相识过即是美好,即使它选择离开那也是它的自由,我们不必为此惆怅自责。

我们要感恩每一次遇见,享受每一次遇见的过程,在不被情感牵绊中获得成长和人生的真谛。

郑振铎的《猫》中由于“我”的武断使其含冤而死,“我”觉得愧对这个生命。

由此感悟:无论做什么事,千万不要凭个人的好恶、私心、偏见加以处置,否则就会出差错,甚至造成无法补救的严重过失。

如果只依靠自己的强势话语权和暴力进行随意的惩戒,只会伤害无辜。

告诉人们要关爱动物,同情弱小,弘扬公道、民主、博爱。

【点评】(1)本题考查的是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故事情节的梳理。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结合题干的提示,确定段落层次,进行内容的概括。

(2)本题考查考生对语句的理解和品味。

要求考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读懂语句,结合语句的特点,选取好赏析的角度,从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情感方面进行分析。

(3)本题考查对标题的理解能力。

考生要注意平时对标题的认识,掌握理解标题的方法,在阐述时要结合文章的内容和主旨进行分析。

(4)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的阅读感受,要求考生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章,结合文章的主题,进行阐述。

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与父亲抬担子王清铭①很小的时候,家里生活十分艰难,我们几个半大的孩子经常被当作“全劳力”使用。

印象最深的是我与父亲抬担子。

我个儿矮,走在前,父亲个儿高,在后。

担子的绳子离父亲的肩膀很近。

我从小就肯吃苦耐劳,担子可能不很重,但因为我太小,几次下来,嫩小的肩被粗糙的扁担压出一块血红,血珠子快要淤出来。

扁担好像钢板一样硌得辣疼,我只好佝偻着,用上背部来支撑感觉越来越沉重的重量。

父亲看到了,伸手将担子的绳索又往他那边一捋,我的脚步轻而快,而劳累一天的父亲却蹒跚起来。

我对父亲说,我能行。

父亲说:“小孩子的肩嫩,压得太重,长大骨头会变弯的。

”②我在不知不觉中长大了,父亲在我眼中变矮了,读书放假时给家里帮忙,我个儿高,走在后,父亲个儿矮,在前。

十多年过去了,生活的重担早压得父亲有些佝偻,父亲像我小时候一样用上背部来支撑担子的重量,看着父亲吃力的样子,我的心有点酸,但强忍着不让眼泪盈出眼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