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七年级 上册语文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初中七年级 上册语文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现代文阅读及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理解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的手艺颜庭会父亲祖籍山东东平,爷爷是做小买卖的,1957年带领父亲的哑巴哥哥和年幼的弟弟逃荒来到晋南,一家人艰难维生。

已经结婚的父亲当时在山东淄博一个矿上工作,每月收入能达几十元。

为了整个家庭的生存,他听从父母的召唤,辞掉工作,回到一贫如洗的“家”,担负起了养家糊口的重任。

靠着手艺和技能,父亲慢慢在人生地不熟的晋南立足。

他上了夜校,学会了读书写字和打算盘。

我小的时候,父亲成为队里的会计,后来管理生产队的骡马店——给过往赶车拉货的客人提供住宿休息并给骡马吃喝的店。

那时我们还能沾上年幼妹妹的光,父亲给她从饭店买的熟猪蹄,我们偶尔可以吃上一点。

父亲没有重男轻女的思想,特别宠爱妹妹,当初她在外地上学,父亲每个礼拜都给她零花钱,高中时我还问妹妹拿过钱花。

1979年,我家盖起了五间北房,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家。

地基是父亲带领兄弟四个到处捡半截砖打的。

1981年,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实行后,父亲利用农闲时间做起了豆腐。

那是一门辛苦又需要手艺的活,尤其到了冬天,更是痛苦的事情。

头天夜里,泡好几缸脱干净壳的黄豆,早上四五点就必须起床磨豆子,在家里还没买上驴等牲口拉磨之前,全靠人一圈一圈地用石磨推,磨成带渣的豆浆,然后在一个大锅中过滤去渣,煮沸后按比例配以石膏水。

这是最考验技术的活,点得老了出来豆腐斤两太少;点得“嫩”了,豆腐一炒就烂,没人要。

父亲做的豆腐有浓浓的豆味,滑嫩可口,经得起翻炒,因此在村里很是畅销。

在凛冽的寒风中,滴水成冰的时候,父亲要将豆腐一块一块从冷水中捞起,放在卖豆腐的大盘子中,然后推着手推车(后来换成自行车),边推边吆喝,他要在大家八九点吃早饭前将豆腐卖掉,所以一切工作必须赶早。

我还在睡梦中,他已经把豆腐做好。

过年的时候,他一天要做五六锅豆腐,直到七十多岁,他依然能将压豆腐的几十斤重的石头搬上搬下,我自愧不如。

靠着辛勤劳动和父亲的手艺,我们五兄妹一个个长大,结婚生子。

父母重视教育,再苦再累也从没有让我们几个提前辍学帮助他们干活,正是因着他们的坚持,我才得以大学毕业。

在我家还未买电视之前,父亲的业余爱好是听河南豫剧、听评书以及看书。

父亲和母亲的共同爱好是喝茶,终生未变。

他俩都能喝泡得很浓的花茶,会在午饭和晚饭前先喝上几杯,邻居们也经常串门一起喝,家长里短很是惬意。

我家很早就买了收音机,午饭时就听评书,他听的评书很多,因此会讲的故事也多,跟人聊天时常常说起评书中的人物,秦琼、薛仁贵等等。

他有好多话至今深深印在我脑海里,“好汉出在嘴上,好马出在腿上”“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肩上能跑马。

”我很小就囫囵吞枣地看完了《水浒传》,这也是受父亲的影响。

母亲去世后,我专门给父亲买了《隋唐演义》《薛刚反唐》等好多章回体小说,有一次我回家,父亲指着一堆书说他读完了让我带走,我没拿,他就借给别人看,后来我又陆陆续续给他买了一些。

父亲信奉“知识改变命运”。

他是“复圣”颜回的75世孙,我们家到现在还一直按家谱起名字。

(1)读了本文,请用简要的文字分点概括父亲的手艺和技能。

(2)请根据文章的内容,理解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的具体含义。

那是一门辛苦又需要手艺的活,尤其到了冬天,更是痛苦的事情。

(3)根据全文内容分析父亲的人物形象。

(4)文章末段提到“复圣”颜回,以此作为结尾,你认为有什么作用?【答案】(1)①父亲上夜校,学会了读书写字和打算盘,成为队里的会计;②父亲做的豆腐有浓浓的豆味,滑嫩可口,经得起翻炒;③父亲会讲很多故事,跟人聊天常常说起评书中的人物。

(2)辛苦:早上四五点钟就必须起床磨豆子,冬夜寒冷,全靠人一圈一圈地用石磨推。

手艺:点得老了出来豆腐斤两太少;点得“嫩”了,豆腐一炒就烂,没人要。

父亲做的豆腐有浓浓的豆味,滑嫩可口,经得起翻炒。

(3)放弃工作听从父母召唤可以看出父亲有孝心有责任心;从对妹妹的态度可以看出父亲不重男轻女,观念新;从父亲做豆腐可以看出父亲心灵手巧,聪明勤劳;从父亲的业余爱好看出父亲信奉知识,推崇文化。

(4)“复圣”颜回是古代文人的代表人物,呼应了父亲身上的优秀品质;表明父亲对文化的信仰的传承,是家风的传承。

由此可见父亲对知识的信奉,不是个体的行为,而是家族的精神传承,这样写丰富了人物形象,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解析】【分析】(1)根据第②段“他上了夜校,学会了读书写字和打算盘。

”第③段“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实行后,父亲利用农闲时间做起了豆腐。

那是一门辛苦又需要手艺的活。

”第⑤段“他听的评书很多,因此会讲的故事也多,跟人聊天时常常说起评书中的人物,秦琼、薛仁贵等等。

”作答即可。

(2)“那是一门辛苦又需要手艺的活”指的是做豆腐的活,“辛苦”体现在起得早,“早上四五点就必须起床磨豆子”,然后“全靠人一圈一圈地用石磨推,磨成带渣的豆浆,在一个大锅中过滤去渣。

”“技术”体现在“煮沸后按比例配以石膏水。

这是最考验技术的活,点得老了出来豆腐斤两太少;点得‘嫩’了,豆腐一炒就烂,没人要。

”“父亲做的豆腐有浓浓的豆味,滑嫩可口,经得起翻炒,因此在村里很是畅销。

”说明父亲做豆腐的技术好。

(3)本本文通过“父亲上夜校,学会了读书写字和打算盘,成为队里的会计;父亲做的豆腐有浓浓的豆味,滑嫩可口,经得起翻炒;父亲会讲很多故事,跟人聊天常常说起评书中的人物。

”三件事突出父亲的手艺好和技能高。

“再苦再累也从没有让我们几个提前辍学帮助他们干活,正是因着他们的坚持,我才得以大学毕业。

”写出父亲重视教育;“父亲没有重男轻女的思想,特别宠爱妹妹”写出父亲信奉新观念,思想进步;“为了整个家庭的生存,他听从父母的召唤,辞掉工作,回到一贫如洗的‘家’,担负起了养家糊口的重任。

”写出父亲是个有责任感的人。

(4)颜回,字子渊,又被称为颜渊,春秋末期鲁国曲阜(今属山东)人。

他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被称为贤者,是个不折不扣的好学生。

他勤奋好学,十三岁拜孔子为师,终生跟随孔子,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

结尾“父亲是‘复圣’颜回的75世孙”意味着父亲身上有颜回的品质,颜回的影子。

父亲信奉“知识改变命运”不仅仅是个体的信奉,而是受家族的影响,是优良家风的传承,更有助于突出父亲的形象,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故答案为:⑴①父亲上夜校,学会了读书写字和打算盘,成为队里的会计;②父亲做的豆腐有浓浓的豆味,滑嫩可口,经得起翻炒;③父亲会讲很多故事,跟人聊天常常说起评书中的人物。

⑵辛苦:早上四五点钟就必须起床磨豆子,冬夜寒冷,全靠人一圈一圈地用石磨推。

手艺:点得老了出来豆腐斤两太少;点得“嫩”了,豆腐一炒就烂,没人要。

父亲做的豆腐有浓浓的豆味,滑嫩可口,经得起翻炒。

⑶放弃工作听从父母召唤可以看出父亲有孝心有责任心;从对妹妹的态度可以看出父亲不重男轻女,观念新;从父亲做豆腐可以看出父亲心灵手巧,聪明勤劳;从父亲的业余爱好看出父亲信奉知识,推崇文化。

⑷“复圣”颜回是古代文人的代表人物,呼应了父亲身上的优秀品质;表明父亲对文化的信仰的传承,是家风的传承。

由此可见父亲对知识的信奉,不是个体的行为,而是家族的精神传承,这样写丰富了人物形象,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整合的能力。

考生要整体感知文章,结合题意,找准答题区域,找准关键语句进行概括,尽量用文中的语句进行作答。

⑵本题考查考点是重点词语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了解词意,结合句子的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情感进行分析。

⑶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了解文章的内容,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与相关的事件,然后结合具体的内容进行分析。

⑷本题考查文段的作用的理解和分析。

解答此题考生要确定段落的位置,结合平时对段落理解的方法进行分析。

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那个春天,很暖章月珍女儿一岁时,婆婆得了精神疾病,生活基本上能够自理,自己每天买菜做饭洗衣服,只是一到傍晚,就会出现幻觉,常常会无缘无故地把家里的东西扔掉。

记得有一次女儿感冒,她竟把感冒药全部扔到了池塘里,还振振有词地说那些都是毒药。

说着说着,婆婆害怕地哭了。

女儿一边咳嗽一边也哭个不停。

我看着两个泪人,也忍不住哭了。

那个冬天,很冷……女儿五岁那年,有一天她_____对我说:“妈妈,我可不可以换掉我奶奶呀?我要让惜愉的奶奶做我的奶奶!”我说为什么呀,她说:“我的奶奶一点都不好!从来没有疼爱过我!但是惜愉的奶奶对惜愉可好了!每天来幼儿园接惜愉回家,回到家还给他做好多好吃的,冬天她灌好热水袋给惜愉焐手,夏天她拿着扇子不停地给惜愉赶蚊子。

”我把女儿搂在怀里:“这世上每一个做奶奶的都会疼爱自己的孙女。

奶奶没有好好疼爱你照顾你,那是因为她病了。

从你出生的那天起,她注定是你一辈子的奶奶,这个是谁也无法替代的。

”女儿______低下了头。

女儿七岁时,上小学一年级。

有一天,她回家狠狠地把书包扔在桌上,______说:“我有这么个奶奶真是倒霉死了!害得我天天被同学们嘲笑,抬不起头来!”我问怎么了,她说:“奶奶每天去菜市场买菜,每天都经过我们学校。

你说她可笑不可笑,冬天扇扇子,夏天戴个绒线帽,同学们都说她是疯婆子!”我气得把女儿的书包扔在地上,恶狠狠地说:“别人可以看不起你奶奶,可以嘲笑她,歧视她,但是你不可以!因为你是她最亲的人,你的身上流着她的血!你要想同学们尊重你奶奶,首先要做到自己尊重你奶奶!不管奶奶变成什么样子,她永远是你要去敬重的人!”女儿第一次看到我情绪如此激动,不停地说:“妈妈,我错了。

”女儿九岁那年,有一天我送她去学校。

远远地看见学校门口有三个男孩正将香蕉皮扔向婆婆,我刚想制止,却见女儿用力挣脱我的手,飞一般地跑过去,用小小的身体护着奶奶,大声喊着:“不许你们欺负我奶奶! ”三个男孩愣住了,呆立在那里。

我走过去,轻声对他们说,我不跟你们讲大道理。

每个人都会有老的一天,每个人也都会有生病的时候,想想看是不是?”三个男孩愣了一会儿,默默地走到我女儿面前说:“我们再也不欺负你奶奶了。

”女儿十一岁那年,院子里开满了鲜花。

祖孙俩手持一根木棍,木棍的一头系着一根漂亮的红丝线,红丝线在风中轻盈地飘着。

女儿说她在和奶奶钓蝴蝶。

我问,没有钩怎么能钓得着蝴蝶呢?女儿说,她和奶奶不是在钓蝴蝶的身子,而是在钓蝴蝶的快乐!看着祖孙俩灿烂的笑容,我笑了。

那个春天,很暖……(选自《2015年中国精短美文精选》,有改动)(1)“女儿”对“奶奶”的态度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

请依据原文,在表格空缺处填入恰当的内容。

五岁时________七岁时觉得奶奶可笑,看不起奶奶九岁时________十一岁时与奶奶一起做游戏,关爱奶奶)A. 怯怯地愤愤地失望地B. 失望地愤愤地怯怯地C. 愤愤地怯怯地失望地D. 怯怯地失望地愤愤地(3)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