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高等教育历史与理论(一)高等教育的概念演变西方古代高等教育形式:专门性的学校,博物馆和图书馆。
萌芽于古埃及印度,发展于古希腊罗马,延续至中世纪欧洲。
修辞学校内容三艺即文法、修辞、辩证法。
哲学学校增加四艺---算数、天文、几何、音乐。
中国古代高等教育形式:①西周大学②私学(春秋齐国的稷下学宫,不仅是中国封建教育史上第一所高等学府,也是世界中世纪教育史上最早的大学。
始于唐末的书院: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湖南衡阳石鼓书院,河南商丘应天府书院,湖南长沙岳鹿书院号称宋代四大书院) ③太学(汉武帝)宋代,太学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官立大学制度的建立。
王安石改革太学考试制度,实行“三舍”法,择优授官。
古代高等教育的特点: 高等教育的机构性质不明确,教育职能不确定;专业教育性质模糊,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以成人为主要教育对象,学生学中具有代表性且影响较大的大学主要有:意大利的波隆那大学(法律院校);意大利的萨莱诺大学(医科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综合性大学,有文学、神学、法学和医学四个学院)①特点行会性;自治性;国际性②早期中世纪大学四大学科文科法学医学神学③高等教育近代化教育活动的制度分层化,世俗化,国家化④洪堡的两原则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学术自由的原则⑤1900年美国大学协会成立,意味着研究型大学这一体系初步建立④通过“莫利尔法案”、“赠地学院运动”建立的名校:康乃尔大学、威斯康星大、科学研究、服务社会,高校三大职能确立的标志年成立于北京的京师同文馆是洋务学堂中开办最是近代第一所具有高等教育性质与功能的学校。
1901年清政府的壬寅学制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正式颁布的学制,1903年清政府的鍨卯学制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正式\ 颁布并予以实施的学制高等教育的概念表述: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二)高等学校的职能演变高等学校职能是高等学校为实现自身价值所承担的社会任务和必须履行的职责,主要表现在三大方面:①培养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是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也是其最古老的职能,高等学校为社会培养从专科到本科到研究生的各层次专门人才。
②发展科学。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研究在高等学校中获得了越来越独立的地位,发展科学因而也成为高等学校一项相对独立的职能;③直接为社会服务的职能。
高等学校为社会直接服务的职能主要途径有人员培训、技术推广、专家咨询、图书仪器开放等等。
高等学校为社会服务,范围广泛,内容丰富多彩,形式也是多种多样。
高等学校通过广泛的社会服务,一方面可以理论联系实际,从而提高高校的教学和科研水平,增强社会适应性,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高校与社会建立良好的关系,更好的吸收当地的自愿,促进高校的发展。
高等学校的这三项职能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
其中,培养人才是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和中心任务,是高等学校之所以是高等学校的的根本理由;发展科学是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能,是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保障,也是高等学校区别于其他层次学校的本质要求;社会服务职能是高等学校的前两项职能在当地社会的合理延伸与实际应用,既是高校应对社会应尽的义务,也是高校发展的内在要求。
在办学实践中,我们应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为中心,处理好三项职能之间的关系。
(三)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1、社会本位价值观和个人本位价值观:社会本位价值观:(1)主要观点: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为社会或国家服务的人才;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设计教育目的;个体社会化、公民道德教育、政治思想品德是其关心的重点。
(2) 西方典型的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柏拉图、洛克、凯兴斯坦纳、赫尔巴特等人。
2、个人本位价值观(1) 主要观点: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每个学生在个性和理性方面的发展,即培养和谐发展的个人;从个人需要、个体发展角度出发设计教育目的。
(2)西方近代个人本位论的代表则以卢梭、裴斯塔洛齐、斯宾塞等人为代表。
(3)中国古代的孔子和老子就分别代表这两种不同的教育价值观。
(4)古希腊斯巴达的军事教育和雅典的自由教育也分别代表两种不同的教育价值观。
3、对社会本位价值观和个人本位价值观的正确理解(1)两种价值观都有合理性和片面性(2)在教育价值观的选择上,不能一边倒4、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1)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主要特点①通才教育的特点:知识的基础性和经典性;内容的综合性和广泛性;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②专才教育的特点:通过分科进行,培养的人才短期内具有不可替代性;教学内容与社会生产和生活紧密联系,偏重于应用;注重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毕业后能较快适应社会的需要。
5、学术型人才与职业型人才(1)历史演变中世纪的大学严格说是一种职业教育。
其主要通过文、法、神、医四科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官吏、法官、牧师、医生。
(2)大学科学研究职能的产生使大学成为从事纯粹学术的教育和研究基地,推动大学的学术性人才培养。
确立了大学成为学术性人才培养的基本性质。
(3)美国赠地学院和州立大学的出现,确立了大学为所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思想,大学以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实用职业型人才为主要任务。
专题二大学精神与理念(一)什么是大学精神文化1、文化:广义: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狭义:精神文化2、大学文化:大学文化是大学群体习得且共有的一切观念和行为。
3、大学精神文化:价值层面:大学精神、大学理念、校训;实践层面:校风、学风、教风等4、大学精神不同于大学理念。
大学精神起源于大学理念,是优秀的积极的大学理念的沉淀,而大学理念更多是表达大学人对大学的认识及其办学主张,如果一个时期的大学理念不能推动甚至阻碍了大学的发展,就不能成为大学精神的一部分。
大学理念有基于大学精神,大学精神通过大学理念实现其价值,不断随时代发展。
5、精神文化具有发展性、兼容性、整合性和多元个性等特征。
(二)现代大学理念的时代内涵1、理性主义的大学理念中世纪:19世纪末,20世纪初:理性是神的属性和人的本性,凡是合乎自然、人性的就是理性。
人的本质就是理性。
代表人物:洪堡、纽曼、怀特海等2、实用主义的大学理念20世纪初到50年代:主要观点:大学不仅要教育人,培养人,还要为社会提供服务。
人们追求知识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代表人物:范海斯(威斯康星理念)反对实用主义的代表人物:弗莱克斯纳、赫钦斯3、大学理念多样化格局的时期国家主义的代表人物:科南特、里科弗教育的政治、经济功能是第一位,教育的社会功能是第一位工具主义的代表人物:科尔4、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大学与社会的关系日益密切。
这一方面是因为现代社会的发展对大学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大学自身发展对现代社会的需要,也就是说在大学适应和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也需要社会促进大学的发展。
这使得现代大学开始走向“社会的中心”。
现代大学理念的时代内涵体现在:1.现代大学仍应是一个追求高深学问的地方;2.现代大学应具有针对性;3.现代大学应保持相对独立的品格;4.现代大学既应有大师也应有大楼;5.现代大学应是国际化的。
专题三高校教师发展(一)高校教师发展为何必要?从职业定位来看,高校教师从事的是“学术职业”,具有以下基本特征:学术职业性操作知识的工具是教学与科研;学术职业具有崇高自由的精神气质;学术职业具有承担社会责任的精神气质。
所谓教师的发展是指在严格的专业训练和自身不断主动学习的基础上,逐渐成为专业教学人才过程。
高校教师要承担自己的神圣职责、扮演理想教师角色、超越诸种诱惑、防止出现各种偏差,唯一途径是不断修炼、持续提升自我,使自己永远处于发展的过程之中。
高校教师必须不断发展,因为没有教师生命质量的提升,就难有较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
高校教师必须获得、拥有不断发展的机遇和空间。
这样,他们才能摆脱重复、低效的劳动方式,提高劳动的创造性,使自身得到不断发展。
(二)高校教师发展什么和如何发展1、了解高校教师发展的五项基本内容:专业发展、教学发展、组织发展、职业发展和个人发展。
重点掌握高校教师教学发展模式(自助互动型和专家介入型):(1)按照“是否借助教学专家的帮助“为标准,将教学发展模式划分为两类:教师去群体自助互动型教学发展模式和专家介入型教学发展模式。
(2)自助互动型:同一个学科、专业范围内,或同一个学院、系内部,老教师通过听课等方式,或借助“导师制”之类的“传、帮、带”方式,发展新教师、年轻教师的教学能力。
(3)专家介入型:一是围绕教学及教师教学发展收集有用信息;二是在教师和作为顾问的教学专家之间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通过这样的模式,促进了教师教学的发展。
2、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理论(1)傅勒的教师关注阶段论:教学前关注;早期生存关注;教学情境关注和关注学生。
(2)伯顿的教师发展阶段论:求生存阶段;调整阶段;成熟阶段。
(3)费斯勒的教师生涯循环论:职前教育阶段;引导阶段;能力建立阶段;热情高涨的专业成长阶段;生涯挫折阶段;稳定和停滞阶段;生涯低落阶段;生涯退出阶段。
(三)高校教师发展的阻力及其超越存在问题:学术失范—学术目标庸俗化,学术行为失范,学术贿赂,学术腐败;学术漂移—重科研、轻教学,重政治权力、轻学术权力;低效教学;职业倦怠。
超越:见(一)。
专题四高等学校课程与教学(一)高校课程概念与价值观1、课程:当代课程理论认为,课程是一种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学习机会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获得知识、丰富体验。
课程不仅是一种过程,一种结果,还是一种意识。
大学课程具有以下特点:专业性,前沿性,注重科学方法论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探究性。
2、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关系。
(1)概念:其一,从通识教育的性质角度加以阐述。
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通识教育是“非专业、非职业性的教育”;通识教育是对所有大学生的教育;通识教育是一种大学理念,即整个大学的办学思想;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同义,通识教育的实质就是对自由与人文传统的继承。
其二,从通识教育目的的角度进行阐述,如:“通识教育指非职业性和非专业性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健全的个人和自由社会中健全的公民”;“通识教育作为大学的理念应该是造就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才的高层的文明教育和完备的人性教育”;“通识教育旨在给学生灌输关于好公民的态度和理解”等等。
这类定义强调通识教育是关注人的生活的、道德的、情感的和理智的和谐发展的教育。
(2) 关系:相互相成,相互补充;逐步递进,不断深化;通识教育是灵魂,专业教育是支撑。
(一)高校课程的主要类型了解高校课程类型划分的基本依据,正确认识必修课与选修课(按修读要求)、理论课与实践课(按组织形式)、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按表现形式)所具有的价值及其比例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