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比较阅读练习【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②织。
孟子辍然③中止,乃复进。
其母知其喧④也,呼而问之曰:“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
”其母引⑤刀裂其织,以此诫之。
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选自《韩诗外传》卷九)注释:①诵:背诵。
②方:正在。
③辍然:突然中止的样子。
辍,停止,废止。
④喧:遗忘。
⑤引:拿来。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4分)①人恒过然后能改恒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其母引刀裂其织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翻译下列句子。
(4分)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②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10.【甲】【乙】两文在表达方面有什么不同?(4分)11.你认为【乙】文中孟母教子的方法有什么独特的地方?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3分)8.①常常犯错误②割断9.①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②从此以后,孟子不再因为分心而遗忘书中的内容了。
10.甲文以议论为主,语言精练,分析透辟;乙文以叙述为主,用引刀裂织的方法明理,自然巧妙。
11.孟母是用实际行动来教育孩子。
说明了做任何事情都要全神贯注,一心一意不能分心的道理。
(第一问1分,第二问2分,意思对即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比较阅读(2011-11-29 07:50:15)转载▼标签:杂谈(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孙叔敖遇狐丘丈人,狐丘丈人曰:“仆①闻之,有三利必有三患,子知之乎!”孙叔敖蹴然②易容曰:“小子不敏,何足以知之?敢问何谓三利,何谓三患?”狐丘丈人曰:“夫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归之③。
此之谓也。
”孙叔敖曰:“不然。
吾爵益高,吾志益下④;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
可以免于患乎?”狐丘丈人曰:“善哉言乎!尧,舜其尤病诸⑤。
”(《孙叔敖遇狐丘丈人》)[注]①仆:对自己的谦称。
②蹴然:吃惊不安的样子。
③怨归之:怨恨会集中于他。
④吾志益下:我的心志越在于下层。
⑤尧,舜其尤病诸:这种事连尧、舜他们都特别担心做不到呢。
1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4分)(1)必先苦其心志()(2)入则无法家拂士()(3)仆闻之()(4)官大者,主恶之()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不知木兰是女郎B.舜发于畎亩之中此之谓也C.所以动心忍性此先汉所以兴隆也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孙叔敖曰:不然。
1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人恒过然后能改。
(2)可以免于患乎?15.阅读甲乙两文后,回答下面问题。
(4分)(1)甲文中,列举舜、孙叔敖等人的事例是为了论证什么观点?(2)乙文中,孙叔敖所持的观点与甲文中哪句话意思相近?参考答案:12.(4分)(1)使……痛苦(2)通“弼”,辅佐(3)听说(4)讨厌,厌恶(每小题1分)13.(3分)D14.(4分)(1)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错误。
(2分,“恒”“过”各1分)(2)可以凭借这种做法免除祸害吗?(2分,“乎”1分,语句通顺1分)15.(4分)(1)成就大业者,通常要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练。
(2分,意对即可)(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分)《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颜氏家训》比较阅读答案文言文阅读(8分,每小题2分)【乙】夫学者所以求益①耳。
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②长者,轻慢同列③;人疾之④如雠敌,恶之如鸱枭⑤。
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
(选自颜之推《颜氏家训》)注释:①求益:求得长进。
②凌忽:凌,欺侮;忽,轻视。
③同列:同辈。
④疾之:怨恨他。
⑤鸱枭(ch īxiāo):古人认为这是两种恶鸟。
9.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A. 孙叔敖举于海(举:被举用,被选拔)B.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劳:劳动)C. 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增加)D. 凌忽长者,轻慢同列(慢:怠慢)10.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舜发于畎亩之中A. 恶之如鸱枭B.辍耕之垄上C.孔子云:“何陋之有?”D.醉翁之意不在酒11.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甲】文中,孟子采用层层推理的方法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
B. 【甲】文中,孟子通过历史人物的事例阐述了人才要在逆境中造就的道理。
C. 【甲】文中,孟子认为,一个国家没有法家拂士,没有敌国外患,国家就兴盛了。
D. 【乙】文中,作者批评了那些有一点学问就自高自大、目空一切的求学着。
2.对【乙】文中“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像这样因为学问而损害自己,还不如不去学习。
B.像这样因为学问而损害自己,还不如没有学问。
C.既然自己把学问给损害了,还不如没有学问。
D.既然这样用学习损害自己,还不如不去学习。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96分)13.把“文言文阅读”【甲】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答案:b d c b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节选自《太史公自序》比较阅读及答案时间:2013-10-28 19:05来源:未知作者:佚名点击:514次阅读【甲】【乙】两个语段,回答10 14 题。
(16 分)【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文章来自: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阅读【甲】【乙】两个语段,回答10—14题。
(16分)【乙】于是论次①其文。
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②,幽于缧绁③。
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
昔西伯拘羑里④,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
”于是卒述陶唐⑤以来至于麟⑥止自黄帝始。
(节选自《太史公自序》)【注释】①次:编次,整理。
②李陵之祸:李陵兵败投降匈奴,司马迁认为他是难得的将才,在汉武帝面前为其辩解,因此被下狱问罪,处以宫刑。
③缧绁(léi xiè):原是捆绑犯人的绳索,这里引申为监狱。
④羑里(yǒu):古地名,今河南汤阴县北。
⑤陶唐:即唐尧,五帝之一。
⑥麟:猎获一只白麟。
文中借指汉武帝元狩元年,即公元前122年。
10.结合文意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4分)(1)曾益其所不能:(2)人恒过:(3)乃喟然而叹曰:(4)故述往事:1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4分)(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2)《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12.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2分)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
13.(1)【甲】文中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2分)(2)对【乙】文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本文记叙了司马迁在遭受宫刑之后,忍辱完成《史记》创作的过程。
B.司马迁借圣人贤士发愤著述的事来表明自己身处逆境自强的人生态度。
C.司马迁作《史记》是为了表达为李陵辩护一事的懊悔和对汉武帝的怨恨。
D.列举圣人贤士的事例,也含蓄地抒发了司马迁心中的抑郁不平之气。
14.【乙】文中作者列举众多历史人物的事例,能证明【甲】文中哪一观点?(2分)10.(1)通“增”,增加(2)犯错误(3)于是,就(4)因此,所以11.(1)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起(奋发创造)(2分)。
(2)《诗》三百篇,大多是圣人贤士为发泄(抒发)愤懑(愤怒)而写的作品(创作的)(2分)。
12.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每断对一处得1分)。
13.(1)在国内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1分);在国外有足以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1分)。
(2)C14.生于忧患(或忧愁祸害足以使人生存)(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