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 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 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上谓侍臣曰: “治国如治病,病虽愈,尤宜将护 . 倘遽自放纵,病复作,则不可救矣。
今中国幸 安,四夷俱服,诚自古所希,然朕日慎一日,唯惧不终,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
” 魏征曰:“内外治 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 分)( 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2)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 3)入则无法家拂.士( ) (4)诚.自古所希( ) 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 分)A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B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C 、(1)国恒亡.D 、(1)出.则无敌国外患者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3)治国如治病,病虽愈,尤宜将护4、甲文探讨了 和 两个问题,论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乙文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
5. 甲文开头连用六个排比的作用是什么?乙文开头运用比喻的作有又是什么?6.结合甲文的观点,说说魏征、 “唯喜陛下居安思危”的原因(2)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 (2)病复作.,则不可救矣 (2)河曲智叟亡.以应 (2)君谓计将安出. 6 分)【甲】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③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④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贞观 1 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 2 百姓。
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再者,不敢纵逸。
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
若耽 3 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
”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古之昏君,其耳目皆为敝,不知时政得失,亦不见过,以是灭亡。
朕既在九重4,不能尽见天下事,故布之卿等,以为朕之耳目。
莫以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便不存意5。
【注释】1贞观: 唐太宗李世民年号。
2存:抚恤。
3 耽:沉溺。
4九重:深宫之内。
5 存意:用心操劳国事。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2 分)1)必先苦.其心志()(2)行拂.乱其所为()3)犹割股.以啖腹()(4)若耽嗜.滋味()2、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2 分)A、管夷吾举于.世/ 皆以美于.徐公B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故.时有物外之趣C、曾益其.所不能/ 其.如土石何D 、故卿等为朕之.耳目/辍耕之.垄上3、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第3 段中划横线的句子。
(2分)①人恒过,然后能改。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4、【甲】文采用层层推理的方法,开头先, 接着提出了担任治国重任的人才必须经过磨炼的观点,然后从正反两面进行推论,最后概括出的中心论点。
【乙】文太宗认为“为君之道”首先要。
5、【甲】【乙】两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都提出了治国的观点,这些观点有何异同?请结合选文内容具体分析三、文言文阅读【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
多诵古人篇章。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1. 下列加点的“以”与“太夫人以荻画地”中“以”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以.刀劈狼首 B 、策之不以.其道C、属予作文以.记之 D 、徒以.有先生也2.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管夷吾举于士.()(2)行拂.乱其所为()(3)及.其稍长()(4)或.因而抄录()3. 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节奏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 人也B行拂/ 乱/ 其所为C欧阳公/四岁/而孤D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4.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 分)(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5. 经历磨难,让你有力量背负痛苦继续行走,即使是用残损的手掌,也能抚平生活的创痕。
甲文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是什么?甲乙两文给我们什么启示?客观因 素: 启 示:四、阅读下面【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 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 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 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上①问侍臣:“创业与守成②孰 难?”房玄龄曰:“草昧③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 臣之,创业难矣!”魏征曰: “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
”上曰: “玄 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
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 于所忽④,故知守成之难。
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
”(选自《资治通鉴 ?唐纪》)【注】①上:指唐太宗。
②守成:保持成就。
③草昧:蒙昧、模糊不定的状态。
④忽:不注意, 不重视。
1.请用“ / ”标示出下面文言文语句的停顿(只标示一处)。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翻译文中划线语句①舜.发于吠亩之中发 ②人则无法家拂.土拂 ③创业与守成孰.难 孰 3.选出下列加点词意义、 A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B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C .国恒用法相同的一组 故.知守成之难 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 今亡.亦死 安.求其能千里也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②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
5.【乙】文中唐太宗的治国思想与【甲】文中孟子的思想有相似之处,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
一、参考答案:1、(1)任用,选拔(2)了解(3)通“弼”,辅佐(4)确实,实在。
2 、A3、(1)用这些办法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
(2)这之后才知道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3)治理国家如同治病,病即使痊愈,还应当护理调养。
4、造就人才治理国家居安思危5. 甲文连用六个排比,举出事实说明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炼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乙文运用比喻,用治病来比喻治国,说明国家虽然强大了,但仍然要小心谨慎,居安思危。
6. 甲文告诉我们忧愁祸患能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会导致颓废衰亡。
唐太宗虽身处太平盛世,但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即能居安思危,也就尤为可贵、可喜。
二【参考答案】1. (1)使⋯⋯痛苦(2)违背(意愿)(3)大腿(4)喜欢,特别爱好2. B3. 一个人常常是犯了错误,以后才能(注意)改正。
4. A :列举事例;B:生于忧患,死于安乐;C:先抚恤百姓(心存百姓)5. 同:都强调了治国需贤臣辅佐这一内因。
甲文强调朝廷要有严格执法、直言敢谏的贤士;乙文强调贤臣犹如君主的耳目,要用心操劳国事。
异:甲文还强调外因也能导致亡国的观点,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国侵犯的危险,国家就会灭亡。
而乙文没有涉及外因。
三、参考答案:1. A(2 分)2. (1)狱官(2)违背(3)等到(4)有时(每个1分,共4 分)3. A (2 分)4. (1)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2)太夫人用芦苇秆在地上画,用这样的方式教欧阳修写字。
(本题每个2分,共 4 分)5. 客观因素:艰苦的生活环境。
启示:成才、成功都必须经历一番艰难困苦,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信心。
(每问 2 分,共4 分,结合文章回答合理即可)四、【答案】1.然后/ 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2.①起,指任用②通“弼”,辅佐③谁3.A 4.①心意困苦,思虑阻塞。
然后才能奋发。
②然而创业的艰难,已成为过去的往事。
守成的艰难,才是我和各位应慎重应对的。
5.唐太宗和孟子都认为治理国家要有“忧患意识”。
国君只有居安思危,常念“守成之难”,才能使国家基业稳定。
【乙】唐太宗问身边大臣:“创业与守成哪个难?”房玄龄:“建国之前,与各路英雄一起角逐争斗而后使他们臣服,还是创业难!”魏征说:“自古以来的帝王,莫不是从艰难境地取得天下,又于安逸中失去天下,守成更难!”太宗说:“玄龄与我共同打下江山,出生入死,所以更体会到创业的艰难。
魏征与我共同安定天下,常常担心富贵而导致骄奢,忘乎所以而产生祸乱,所以懂得守成更难。
然而创业的艰难,已成为过去的往事,守成的艰难,正应当与诸位慎重对待。
”玄龄等人行礼道:“陛下说这一番话,是国家百姓的福气呀!”五、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甲】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弼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苏秦者,东周洛阳人也。
东事师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
出游数岁,大困而归。
兄弟嫂妹妻妾窃皆笑之,曰:“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今子释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乎!”苏秦闻之而惭,自伤,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
得周书《阴符》,伏而读之。
期年,以出揣摩,曰:“此可以说①当世之君矣。
”求说周显王。
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②之。
弗信。
乃西至秦,说惠王,弗用,乃东之赵,赵相奉阳君弗说之。
去游燕,岁余而后得见⋯⋯(选自《史记·苏秦列传》)【注释】①说:劝说,说服②少:轻视,贬低。
1. 解释加点词的意思⑴ 饿其体肤()⑵衡于虑()⑶出游数岁()⑷期年,以出揣摩()2. 用“/ ”为文中画线,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3.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⑴行拂乱其所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