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基础理论知识
1.管理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协调工作活动,以便能够有效率和有效果地同别人一
起或者通过别人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 效率是指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也就是“正确的做
事”,不浪费资源。
◆ 效果通常是指“做正确的事”,即所从事的工作和活动有助于组织达到
其目标。
◆ 效率涉及做事的方式,效果涉及事情的结果。在成功的组织中,高效率
和高效果是相辅相成的。
2. 管理过程一般划分为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 计划是定义组织的目标、制订战略和计划以实现组织的目标。
◆ 组织是决定需要做什么、怎么做、谁去做。
◆ 领导是指导和激励所有的群体和个人,解决冲突。
◆ 控制是监控活动以确保它们按计划完成。
◆
3.管理者需要3种基本的技能或素质: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
◆ 技术技能:熟悉和精通某种特定专业领域的知识、比如工程、计算
机、财务等。
◆ 人际技能:与员工沟通、激励、引导和鼓舞员工热情和信心的能力。
◆ 概念技能:管理者对于复杂情况进行抽象和概念化的技能。
4.管理的权变理论:因为组织不同,他们所面对的情景不同,因此可能要求不同
的管理方式。管理者需要在不同的情境下采用不同的管理。
5.组织的3个特征:明确的目的、由人员组成、有精细的结构。今天的组织发生
着变化,正在成为更开放、更灵活和更具有响应性的组织。
6.管理的普遍性:对于所有的组织,管理都是绝对必要。无论是组织规模的大小,
无论在组织的哪一个层次上,无论组织的工作领域是什么,无论这个组织位于哪
一个国家。
7.著名的管理学家亨利法约尔提出了14条基本管理原则:
【1】工作分工:专业化通过使员工的工作更有效率,从而提高了工作的产出
【2】职权:管理者必须有命令下级的权力,职权赋予管理者的就是这种权力。
但是,凡行驶职权的地方,都应该建立责任。
【3】纪律:员工必须遵守和尊重组织的规则。
【4】统一指挥:每个员工应该只接受来自一位上司的命令
【5】统一方向:组织应该具有单一的行动计划指导管理者和员工
【6】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任何员工个人或员工群体的利益不应置于组织的
整体利益之上。
【7】报酬:对员工提供的服务必须付给公平的工资
【8】集中:是上级参与决策制定的程度
【9】等级链:从最高层管理到最底层管理的直线职权是一个等级链
【10】秩序:人员和物料应当在恰当的时间处在恰当的位置上
【11】公平:管理者应当和蔼和公平地对待下属
【12】人员的稳定:管理当局应当提供有规则的人事计划,并保证有合适的人
选接替职位的空缺。
【13】首创精神:允许员工发起和实施计划将会调动他们的极大热情。
【14】团结精神:鼓励团队精神将会在组织中建立起和谐与团结
8.组织文化:组织成员共有的价值和信念体系。
9.决策制定过程包含8个步骤:识别决策问题、确定决策标准、为每个决策标准
分配权重、开发备选方案、分析备选方案、选择备选方案、实施方案、评估决策
结果。
10.SMART原则是制定目标的基本原则。SMART是5个英文单词的第一个字母
的汇总。指标必须是具体的【Specific】、可以衡量的【Measurable】、可以达
到的【Attainable】、与其他目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Relevant)、有明确的截止
期限【Time-bound】。
11. SWOT是一种内外部环境的分析方法,S 【strengths】是优势、W
【weaknesses】是劣势,O 【opportunities】是机会、T 【threats】是威胁。
12. PDCA是英语单词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和Act(修正)的第一
个字母,PDCA循环就是按照这样的顺序进行质量管理,并且循环不止地进行下
去的科学程序。
P (plan) 计划,包括方针和目标的确定,以及活动规划的制定。
D (Do) 执行,根据已知的信息,设计具体的方法、方案和计划布局;再根据设
计和布局,进行具体运作,实现计划中的内容。
C (check) 检查,总结执行计划的结果,分清哪些对了,哪些错了,明确效果,
找出问题。
A (act)修正,对检查的结果进行处理,对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并予以标准化;
对于失败的教训也要总结,引起重视。对于没有解决的问题,应提交给下一个
PDCA循环中去解决。
以上四个过程不是运行一次就结束,而是周而复始的进行,一个循环完了,解决
一些问题,未解决的问题进入下一个循环,这样阶梯式上升的。
13. 5W2H:又叫七何分析法,是二战中美国陆军兵器修理部首创。简单、方便,
易于理解、使用,富有启发意义,广泛用于企业管理和技术活动,对于决策和执
行性的活动措施也非常有帮助,也有助于弥补考虑问题的疏漏。
【1】 WHAT——是什么?目的是什么?做什么工作?
【2】 HOW ——怎么做?如何提高效率?如何实施?方法怎样?
【3】 WHY——为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理由何在?原因是什么?造成
这样的结果为什么?
【4】WHEN——何时?什么时间完成?什么时机最适宜?
【5】 WHERE——何处?在哪里做?从哪里入手?
【6】 WHO——谁?由谁来承担?谁来完成?谁负责?
【7】 HOW MUCH——多少?做到什么程度?数量如何?质量水平如何?
费用产出如何?
14. 冰山理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于1973年提出
所谓“冰山模型”,就是将人员个体素质的不同表现表式划分为表面的“冰山以
上部分”和深藏的“冰山以下部分”。
其中,“冰山以上部分”包括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是外在表现,是容易了解与
测量的部分,相对而言也比较容易通过培训来改变和发展。
而“冰山以下部分”包括社会角色、自我形象、特质和动机,是人内在的、难以
测量的部分。它们不太容易通过外界的影响而得到改变,但却对人员的行为与表
现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15.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成为激励的重要理论基础,由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书中将人类需求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
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归属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
现需求。
生理需求:能够生存最基本的需求,食物、保暖、水等。
安全的需求:免于危险、恐惧及不安,包括:身体与财产啊安全不受侵害
爱与归属的需求:爱与被爱、人际关系、团队所接纳、获得关心与了解
尊重的需求:获得重视、敬重、独立、自由、自尊、地位、公平
自我实现的需求:自我理想、充分发挥才能、做有意义有价值的事、获得成就
五种需要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但这样次序不是完全固定
的,可以变化,也有种种例外情况。
需求层次理论有两个基本出发点,一是人人都有需要,某层需要获得满足后,
另一层需要才出现;二是在多种需要未获满足前,首先满足迫切需要;该需要满
足后,后面的需要才显示出其激励作用。
一般来说,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追求更高一
层次的需要就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相应的,获得基本满足的需要就不再是一股
激励力量。
五种需要可以分为两级,其中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和感情上的需要
都属于低一级的需要,这些需要通过外部条件就可以满足;而尊重的需要和自我
实现的需要是高级需要,他们是通过内部因素才能满足的,而且一个人对尊重和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无止境的。同一时期,一个人可能有几种需要,但每一时期总
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对行为起决定作用。任何一种需要都不会因为更高层次
需要的发展而消失。各层次的需要相互依赖和重叠,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低层
次的需要仍然存在,只是对行为影响的程度大大减小。
16. 二八定律又名80/20定律、帕累托法则【定律】,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学
及企业管理学等。他认为,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
20%,其余80%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对于个人的现实意义是,学会避免
将时间和精力花费在琐事上,要学会抓主要矛盾。
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非常有限的,要想真正“做好每一件事情”几乎是
不可能的,要学会合理分配的时间和精力。要想面面俱到还不如重点突破。把
80%的资源花在能出关键效益的20%的方面,这20%的方面又能带动其余80%
的发展。
17.常见的几种心理效应:
【1】光环效应【晕轮效应】: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
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本质上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认知
上的偏误。
【2】首因效应【首次效应、第一印象效应】: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
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第一印象作用最强,
持续的时间也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
【3】近因效应:指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
影响更大的现象。研究发现,近因效应一般不如首因效应明显和普遍。在印象形
成过程中,当不断有足够引人注意的新信息,或者原来的印象已经淡忘时,新近
获得的信息的作用就会较大,就会发生近因效应。个性特点也影响近因效应或首
因效应的发生。一般心理上开放、灵活的人容易受近因效应的影响;而心理上保
持高度一致,具有稳定倾向的人,不容易受首因效应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