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货币政策全解
美联储选择银行信用作为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为了刺激企业投资和个 人消费,在这个时期进一步推进低利率的廉价货币政策,使得信用急剧膨胀。
政策效果: 1974年到1975年和80年代初的两次经济危机期间,在 生产下降和失业率猛增的同时,物价不但没有下跌反而 普遍大幅度上涨。
新经济时期
时间: 90年代初到现在
战后初期的政策
第一轮量化宽松政策
滞涨时期的政策
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
新经济时期的政策
战后初期
背景: 在30年代后半期全球性经济大萧条时期,出现了凯恩 斯主义,它主张用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来刺激经济,使 经济摆脱衰退状态。这一政策措施在当时存在大量失业资 源的情况下,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二战结束后,由于美国 为维护其霸主地位,军事开支有增无减,导致财政赤字上 升,这样,只能用增发货币的方式来缓和;加之战时的物 价管制放开,致使通货膨胀率上升很快。
政策效果: 1、美国的通货膨胀率时高时低,交替进行。总的趋 势:通货膨胀率较高的年份带来了经济的衰退而低通 货膨胀率则是经济增长速度回升。
原因:货币政策的时滞性。
滞涨时期
背景: 在经历了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的低通货膨胀率之后,从60年代后 半期开始,美国的通货膨胀率不断上升,进入70年代后出现了新的情况。 时间: 70年代初期到80年代初期 政策:
政策效果: 到1998年,美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已进入了第8个年头,
第一轮量化宽松政策
背景:雷曼兄弟公司于2008年9月倒闭 措施:在2008年11月25日,美联储购买了1.725亿美 元资产,主要是通过将储备贷给它们的附属机构,然 后通过直接购买抵押贷款支持证券。 市场影响:从2009年3月1日至2010年3月31日,美股 标普500指数涨幅为37.14%。美国经济在2009年中期 触底反弹,当年后三个季度的国内生产总值环比增速 从负值逐步增至5%。
时间:
40年代中期到50年代中期
所采取的政策: 1、支持财政部筹集军费,通过维持较低的贴现率,鼓励 商业银行向它借款购买公债。 2、采用凯恩斯主义的非中性货币政策,即在通货膨胀 率上升时采取反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限制信贷扩张; 其后当经济出现危机时,以扩张性货币政策放松信贷, 刺激经济。
所采取的政策:
1、1990年到1992年联储分阶段下调利率,以刺激经济复 苏
2、1993年以来联储实行中性货币政策。 中性货币政策:
利率保持中性,对经济既不起刺激作用,也不起 抑制作用,让经济自身潜在的增长率在低通货膨胀率 条件下持续地增长。
措施: 当1993年第四季度和1994年上半期GDP增长 分别达5.3%和3.85%时,联储从1994年5月至1995年2 月连续四次将贴现率由3%调至5.25%。
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
背景:自2010年4月份美国的经济数据开始令人失望,进 入步履蹒跚的复苏以来,美联储一直受压于需要推出另一 次的量化宽松。
措施: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公开市场委员会宣布,将再次 实施6000亿美元的量化宽松计划,美联储发货币购买财政 部发行的长期债券,每个月购买额为750亿,直到2011年 第二季度。 市场影响:美国股市展开新一轮上涨,标普500指数最大涨 幅达到28.3%。整体资产价格上涨。美国2010年三季度末 期以及四季度美国经济表现强劲,四季度GDP年率增速突 破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