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西方政治思想史 六、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
西方政治思想史 六、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
-为整体主义结构植入了个人主义基因(有限度承认个 人利益); -民主法治和自由平等的坚实捍卫者; -奠定公民文化的基础和精神。
本讲参考书目
•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65; • 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商务印书馆,1959; •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商务印书馆, 2003年;
亚里士多德政治思想的贡献
开创了政治学研究之先河; 重经验、重归纳的研究方法,使政治思想的研究 摆脱了神的束缚,把政治学变成了人的政治学; 西方理性与科学传统的先驱; 希腊政治制度和政治思想的百科全书式人物; 城邦政治文化的集大成者; 城邦时代公民政治信仰的忠实表达者。
-塑造了西方政治文化的主流倾向;
2.论正义
个人正义 正义 社会正义 领域 校正正义(rectificatory justice) 自然正义(justice by nature) 分配正义 (distributive justice)
性质
约定正义 (justice by convention)
3.论政体
• 研究方法:实践研究,侧重于如何改造现有政 体,使之适合于该城邦; • 政体含义:“对城邦中的各种官职——尤其是 拥有最高权力的官职的某种制度或安排;” • 政体的分类; – 统治的分类
• 游历时期:阿塔内斯、米提利尼(结 识泰奥弗拉斯特)、马其顿(受菲利 二世之邀,亚历山大之师)、斯塔吉 拉城、雅典(前355); • 学园时期:吕克昂学园,主持学园工 作,(“漫步学派”或“逍遥学 派”),编写大量教学讲义或大纲, 集中科研,写出大量著作。前323,亚 历山大病逝,受牵连,亚将学园交由 泰主持,自己回到母亲的家乡优卑亚, 终日忧郁惆怅,前322,病逝。62岁。
公民观
公民(polites)的定义
全称的公民是“凡得参加司法事务和治权机构 的人们”;(《政治学》,P.111) “凡有权参加议事和审判职能的人,我们就可 说他是那一城邦的公民;” (政治学》,P.113) 不同政体对公民内涵的界定不同,亚里士多德 自认为自己对公民的界定适合于平民政体; 公民的德性:在于他既能出色地统治人,又能 体面地受治于人。(不只具有一种德性,应该具 有善良之人所具有的完满德性)
——《政治学》p.45
人性自爱
人人都爱自己,而自爱出于天赋,并不是偶 发的冲动。自私固然应该受到谴责,但所谴责的 不是自爱的本性,而是那超过限度的私意。 (《政治学》p.55) 凡是属于最多数人的公共事物常常是最少受 人照顾的事物,人们关怀着自己的所有,而忽视 公共的事物;对于公共的一切,他至多只留心到 其中对他个人多少有些相关的事物。 ( 《政治 学》p.48)
“凡是不凭感情因素治事的统治者总比 感情用事的人们较为优良。法律恰正是没有 感情的;人类的本性便谁都难免有感情。” (《政治学》p.163) “谁说应该由法律进行统治,这就有如 说,惟独神氏和理智可以行使统治;至于谁 说应该让一个个人来统治,这就在政治中混 入了兽性的因素。因为欲望是一只疯狂的野 兽,即使是最优秀的人也难免受到这种激情 的腐蚀。法律就是不受欲望影响的理智。” (《政治学》p.169)
(2)城邦的起源
• 家庭——村落——城邦;
–人的向善本性和对自足的不断追求,促 使人们的结合体不断扩大,最终导致城 邦产生; –城邦不只为生存而存在,它本质上是为 优良生活而存在; –自然(神学)政治观开始向伦理政治观 过渡。
(3)城邦的本质
• 不同意柏拉图关于整个城邦最大 限度地整齐划一是最优良的观点; • 城邦是复杂、多元的,是所有公 民共同参与其中的共同体。
“许多人出资举办的宴会可以胜过一人独办
的酒席;相似地,在许多事例上,群众比任何
一人又可能作较好的裁断。又,物多者比较不
易腐败。大泽水多不朽,小池水少则易朽;多
数群众也比少数人为不易腐败。单独一人就容 易因愤懑或其它任何相似的感情而失去平衡, 终致损伤了他的判断力;但全体人民总不会同 时发怒,同时错断。”(《政治学》,pp. 163164) 几层意思?
多数人统治
理想政体论
(1)对《理想国》的批判(《政治学》第二卷
前五章)
①对共产共妻制的批判
• 城邦并非越统一越好; • 违背人性,不可能实现; • 公有制使道德行为不再可能 ;
②对哲学王统治的批判
• 违背平等原则; • 违背公正原则; • 违背法治原则。
• 组成城邦的分子必须是品类相异的
人们,各以所能和所得,通工易事, 互相补益,这才能使全邦的人过渡 到较高级的生活。
(二)著 作
• 据第欧根尼· 拉尔修《名哲言行录》,亚 里士多德的数目共154种383卷。现存只 47卷; • 涉及当时科学的所有门类:如《论正义》、
《论诗人》、《论财富》、《论灵魂》、 《论快乐》、《论科学》、《论属与种》、 《演绎》、《定义》、《关于政治理论的 讲演》(八卷)、《修辞与艺术》、《毕 达哥拉斯篇》、《论动物》(九卷)、 《解剖》(七卷)、 《论植物》、
• 《论运动》、《论星象》、《论荷马史 诗中的疑难》(六卷)、《论磁石》、 《奥林匹克胜利者》、《格言集》、 《论尼罗河》等; • 主要的政治学著作包括:《政治学》、 《雅典政制》、《家政学》; • 其他涉及政治思想的著作:《修辞学》、 《尼各马科伦理学》。
(三)亚里士多德政治思想的特点
• 1.注重经验的研究方法; • 2.学科的分类;
政体的要素
• 政体三要素:
–要素一:与公共事务有关的议事机构; –要素二:与各种行政官职,它决定应该 由什么人来主宰什么人或事,以及应该 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选举各类官员,即 行政要素; –要素三:决定司法机构的组成。
政体的变革
• 应该考虑变革是否有益; • 变革的形式,两种:
– “内乱的矛头直指现行政体,其目的在于以另一种政体 取代现存的政体”; – “内乱的矛头并不指向现存的政体,而是意图维持现行 体制,……叛乱者把这些体制纳入自己的控制之中。也 可在一定程度上多少做一些更改……”。
• 汤姆森:《亚里士多德》,中华书局,2002年;
• 罗素:《西方哲学史》第一卷第二十一章 ; • 阿奎那:《亚里士多德十讲》,中国言实出版社, 2003年。
一个通情达理的办法了。 ——《政治学》p.46
(2)理想政体的特点
• • • • ① 多数人的统治; ② 混合政体; ③ 中产阶级占支配地位; ④ 法治。
– 法治的内涵 – 法治优于人治的理由
• 人是自私的而有感情的,法律不偏不倚没有感情 • 法律是众多人的经验,比一个人的意见更正确 • 法律具有稳定性和明确性。
• 主人对奴隶的统治 • 家长对妻子和子女的统治 • 城邦的政治统治
– 政体分类标准:公正原则和人数原则 – 政体的分类
亚里士多德对政体的分类
正宗政体 一个人统治 君主政体 (kingship) 变态政体 暴君(僭主)政体 (tyranny)
少数人统治
贵族政体 寡头(财阀)政体 (aristocracy) (oligarchy) 共和政体 (politeia) 民主(平民)政体 (democracy)
• 变革的心理动机或社会原因:名、利(暴虐、恐 惧、比例失调、忽视小节、城邦的地理位置等诸 多具体原因); • 政体保全方略:
– 考察每一种政体存续的方法和途径; – 适中; – 最重要的措施是依照政体宗旨进行公民教育。
建立理想城邦的条件
• • • • • • • • • • • 人口的数量和性质; 疆域及城邦的位置; 海上往来及海军; 城邦的组成要素及职司划分; 土地分配; 共餐、祭祀和市场地点的选择; 公民的秉性; 公民及城邦之德性; 公民及城邦德性之塑造; 城邦之婚配; 儿童及青少年教育。
人们在施舍的时候,对朋友、 宾客或伙伴有所资助后,会感到 无上的欣悦;而只有在财产私有 的体系中才能发扬这种乐善的仁 心。 --《政治学》p.55
依据公正的原则——无论从政是一件
好事或是一件坏事——,正也应该让全
体公民大家参与政治;安排好执政者轮
流退休,并使他在退休以后和其他同等
的自由人处于同等的地位,这》,是我们可以从中学到大多数政治 原理的著作。如果我可以相信我自己的 经验的话。这些伟大的思想大师对希腊 政制的分析及其缺点的揭露所具有的穿 透力没有被以后的任何作品所超越,包 括上个世纪最优秀的政治作家柏克或汉 密尔顿,我们自己世纪最出色的作家托 克维尔或罗切尔。 ——阿克顿
– 三类:
• 理论科学(数学、自然科学和后来被称为 形而上学的第一哲学); • 实践科学(伦理学、政治学、家政学); • 创制科学(诗学、艺术、修辞学等)。
科 学 (划分标准:求知目的) 理论 科学
(以求知本身为目的)
实践 科学
(寻求行为标准)
创制 科学
(寻求创作价值)
第一 哲学 生 物 学
自然 科学
(四)亚里士多德政治思想的 主要内容
• 1.论城邦
(1)城邦的目的
– 为了追求和实现城邦和个人生活的至善; – 个人的善与城邦的善是统一的(教育和法律的 作用); – 政治上的善即公正——全体公民的共同利益; (权力必须是善的) – 纯思辨活动的属性是至善或至福的属性。(无 所外求、自得其乐、闲暇等)
数 学
伦 理 学
家 政 学
政 艺 治 术 学
修 辞 学
辩 证 法
植 天 地 物 文 质 等 学 等 逻辑学是求知的工具,不属于任何一类具体的学科类别。
• 3.神学与政治学的分离;
– 政治学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 政治学是各门学科中最高的学问,研究 个人和城邦“至善”; – 神学则是“第一哲学”(形而上学)要 探讨的问题; – 研究政治学采用的是“溯源法”(追溯 城邦的起源,研究城邦的本质;论证不 再借助神话,而是建立在历史和现实经 验的基础上)。
“法治应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 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服 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得良好 的法律。” --(《政治学》p.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