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书注解和训诂学常识

古书注解和训诂学常识

通论:古书的注解、训诂学常识一、古书的注解古书注解的发展1.注解古书的工作开始于汉代。

著名的注解家有:毛亨、孔安国、马融、郑玄等。

2.唐人除了为先秦经书做注疏工作外,也为汉以下的其他古书做注解,如《史记》、《文选》。

3.宋代朱熹不受汉代学者的束缚,直接从正义入手。

4.清代学者的贡献(1)为古书作注解和考证工作:陈奂《诗毛氏传疏》、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刘宝楠《论语正义》、焦循《孟子正义》、王先谦《庄子集解》、郭庆藩《庄子集释》。

(2)古籍校勘的工作(3)以读书札记的形式,对古书的词句诠释和文字校订提出自己的看法:王念孙《读书杂志》,王引之《经义述闻》,俞樾《古书疑义举例》等等。

注解的任务1、注明出典。

如李善《文选》注。

2、划分段落,诠释大意。

3、阐明哲学思想。

如郭象注和成玄英疏《庄子》。

传、笺、疏“传”指阐明经义。

如《毛诗故训传》。

“笺”有补充与订正毛传的意思,一方面对毛传简略隐晦的地方加以阐明,另一方面把不同于毛传的意见提出,使可识别。

郑玄《六艺论》:“注诗宗毛为主,毛义若隐,略更表明。

如有不同,即下己意,使可识别也。

”作者不仅解释正文,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这种注解一般叫做“疏”,也叫“正义”。

《十三经》及其注疏者集注:把前代各家的注选集在一起,再加上自己的注解,成为集注或集解。

注解常见的四种情况A、释词。

B、串讲。

把一句或几句连串起来讲解。

在串讲中附带注释了词义。

C、释词并串解。

前两种方式的同时使用。

D、通释全章大意。

常见训诂术语1.释义的术语曰、为、谓之:被释词放于其后。

不仅用来释义,还用来分别同义词或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

《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郑玄注:“同门曰朋,同志曰友。

”《尔雅·释天》:“谷不熟为饑,蔬不熟为馑。

”《尔雅·释器》:“骨谓之切,象谓之磋,玉谓之琢,石谓之谓:格式是“甲谓乙也”。

被释词放于其前。

往往以具体释抽象,或以一般释特殊。

《论语·为政》:“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孔安国注:“政谓法教。

”《论语·子罕》:“后生可畏。

”何晏注:“后生谓少年。

”《离骚》:“恐美人之迟暮。

”王逸注:“美人谓怀王也。

”貌:一般用于动词或形容词后。

被释词往往是表示某种性质或状态的形容词。

《论语·阳货》:“夫子莞尔而笑。

”何晏注:“莞尔,小笑貌。

”《离骚》:“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王逸注:“纷,盛貌。

”犹:格式是“甲犹乙也。

”释者与被释者往往是同义或近义的关系。

《说文》:“讎,犹应也。

”段注:“凡汉人作注云犹者,皆义隔而通之。

”《诗经·魏风·伐檀》:“坎坎伐辐兮,寘之河之侧兮。

”毛传:“侧,犹厓也。

”《诗经·邶风·式微》:“式微式微。

”朱熹注:“微,犹衰也。

”之言、之为言:格式是“甲之言乙也”、“甲之为言乙也”。

使用这两个术语时必然是“声训”,除了释义之外,释者与被释者有时是同音的关系,有时是双声或叠韵的关系。

《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郑玄注:“萧之言肃。

墙谓屏也。

君臣相见之礼至屏而加肃敬,是以谓之萧墙。

”《论语·为政》朱注:“政之为言正也,德之为言得也。

”2.拟音的术语读若、读如:一般是用来注音;有时也是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

《说文》“读”下段注云:“拟其音曰读,凡言读如、读若皆是也。

”《说文·王部》:“皇,大也。

从自,自,始也。

始皇者,三皇大君也。

自,讀若鼻。

”《礼记·儒行》:“起居竟信其志。

”郑玄注:“信,读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

”如字:在这特定的上下文里,这个字要按照它本来的读音读。

《左传•隐公元年》:“卫国在汲郡朝歌县。

”陆德明《释文》:“朝,如字。

”《礼记•大学》:“所谓诚意者,勿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

”《经典释文》:“恶恶,上乌路反,下如字。

”读为、读曰:用本字本义来说明假借字,又称为“破读”。

后面是本字,前面是假借字。

《说文》“读”下段注云:“易其字以释其义曰读,凡言读为、读曰、当为皆是也。

”《诗经·卫风·氓》:“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郑笺:“泮读为畔。

”3.改字的术语4.正误的术语当作、当为:用来表示声误和字误的。

段玉裁《周礼汉读考》:“凡易字之例……其音无关涉而改易字之误则曰‘当为’,或音可相关义绝无关者,定为声之误,则亦曰‘当为’。

”《周礼·掌客》郑注:“牲当为腥,声之误也。

”《礼记·丧大记》郑注:“胥当为祝,字之误也。

校勘学常用的术语1.衍文:简称“衍”,也叫“衍字”、“羡文”,用来指明古籍在传抄刊刻过程中多出了文字的现象。

《荀子·王制》:“元恶不待教而诛,中庸民不待政而化。

”王念孙认为:“元恶”,“中庸”对文,“中庸”下不当独有“民”字,此涉注文“中庸民”而衍,《韩诗外传》无“民”字。

(王念孙《读书杂志》八之三“中庸民”条)2.脱文:简称“脱”(有时作“敚”或“夺”),也叫“脱字”、“夺文”、“阙文”,用来指明古籍在传抄刊刻过程中丢失了文字的现象。

《淮南子·主术》:“故民之化也,不从其所言而从其所行。

”念孙案:“民之化也”本作“民之化上也”,下句“其”字正指“上”而言。

脱“上”字则义不相属。

《文子·精诚》篇正作“民之化上”(王念孙《读书杂志》九之九“民之化也”条)。

3.倒文:用来指明古籍在传抄刊刻过程中词语的次序颠倒了,也说转写误倒等;加以改正常说乙、乙正。

《墨子·鲁问》:“翟虑耕而食天下之人矣。

”王念孙《读书杂志·墨子第四》“倒文四”条:“旧本‘而食’二字在‘天下’之下,今据下文乙正。

”4.误文:就是误字。

《墨子·明鬼下》:“此吾所以知《商书》之鬼也。

且《商书》独鬼,而《夏书》不鬼。

”旧本上《商书》讹作商周,下《商书》讹作《禹书》,王念孙《读书杂志·墨子第三》“误文二”条据上文改正。

5.形讹:也叫字误、形误、形近而误,指两个字因形体相近而误。

《诗·邶风·绿衣序》:“《绿衣》,卫庄姜伤己也。

”郑玄笺:“‘绿’当为‘褖’。

故作‘褖’,转作‘绿’,字之误也。

”《管子·形势解》:“故曰:‘万事之任也,异起而同归,古今一也。

’”王念孙《读书杂志·管子第十》“万事之任异起”条说:“案:《形势篇》作‘万事之生也,异趣而同归’,是也。

‘生’‘任’、‘趣’‘起’皆字形相近而误。

”一作、或作、又作、一本作、本亦作、本或作:罗列版本异同的校勘学术语。

《楚辞·九歌·湘君》:“望夫君兮未来。

”洪兴祖补注:“未,一作归。

”《诗·周南·关雎》:“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陆德明释文:“辗,本亦作展。

”二、训诂学常识(一)训诂和训诂学《说文·言部》:“训,说教也。

从言,川声。

”段注:“说教者,说释而教之,必顺其理。

引申之凡顺皆曰训。

《说文·言部》:“诂,训故言也。

从言,古声。

”段注:“故言者,旧言也,十口所识前言也。

训者,说教也。

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教人,是之谓诂……训故者,顺释其言也。

”训就是解释疏通,诂就是古代的语言,训诂就是解释疏通古代的语言。

黄侃《文字声韵训诂笔记》:“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初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是也。

”产生的原因陈澧《东塾读书记》卷十一《小学》:“盖时有古今,犹地有东西、南北,相隔远则言语不通矣。

地远则有翻译,时远则有训诂。

有翻译则能使别国如乡邻,有训诂则能使古今如旦暮,所谓通之也。

训诂之功大矣哉!”戴震《尔雅文字音序》:“盖士生三古后,树之相去千百年之久,视夫地之相隔千百里之远无以异:昔之妇孺闻而辄晓者,更经学大师转相讲授仍留疑义,则时为之也。

”产生的作用1.用汉代语言解说先秦语言谁谓宋远,企予望之。

(卫风.河广)郑玄《诗经笺》:“予,我也。

谁谓宋国远欤?我企足则可以望见之。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楚辞.九歌.湘夫人)王逸《楚辞章句》:“屈原自伤不遭值尧、舜,而遇暗君,亦将沉身湘流,故曰愁我也。

”2.用现代汉语解释中古汉语一道夕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白居易《暮江吟》)虢国中堂既成,召匠圬漫,授二百万偿其值,而复以金盏、瑟瑟三斗为赏。

(明皇实录.卷下)堕地化为霜毛白鼠,身长五尺许,双目烂然,遂抉其目,珠色深碧而径寸,宛似瑟瑟。

([宋]周密《癸辛杂识续集》)瑟瑟,外来词,波斯语,是一种绿松石头。

3.用雅言解释方言《礼记,王制》:“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騠,北方曰译。

”孔疏:“其通传东方之语官,谓之曰寄,言传外内言语。

通传南方之语官,谓之曰象者,言放象外内之言。

其通传西方之语官,谓之狄騠者……其通传北方之语官,谓之曰译者……”那汉道:“俗语云‘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

’我这般剑要卖与烈士。

” (五代周史平话.卷上)是会的,留下买路钱。

(水浒.43回)脸儿稔色百媚生,出得门儿来慢慢地行,便是月殿里嫦娥也没恁地撑。

([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1)行得一步步娇,生得一件件撑,一声声似柳外莺。

(梧桐雨.1折.天下乐)温州方言中的“撑”①个身西装着起撑兮。

②你该日着起撑兮?③你撑显撑。

④渠每天着起恁撑。

(二)训诂著作1.古书注解2.语文辞书:汇集训诂资料的专著我国早期最著名的四部辞书:《尔雅》、《方言》、《释名》、《说文》。

3.训诂专书(1)通释音义的著作:唐代陆德明撰《经典释文》,30卷。

解释儒家经典文字音义的书。

《周易》一卷,《古文尚书》二卷,《毛诗》三卷,《周礼》二卷,《仪礼》一卷,《礼记》四卷,《春秋左氏传》六卷,《公羊传》一卷,《谷梁传》一卷,《孝经》一卷,《论语》一卷,《老子》一卷,《庄子》三卷,《尔雅》二卷。

(2)解释俚言俗语的著作:东汉服虔《通俗文》,是我国第一部俗语词辞书。

(3)解释虚词的著作:卢以纬《助语辞》(我国第一部研究虚词的著作)、刘淇《助字辨略》、王引之《经传释词》、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4)考据训诂类著作:对古籍作考释、校订或归纳古书义例的训诂著作,包括历代有名的考据笔记和札记型专著。

颜之推《颜氏家训》、颜师古《匡谬证俗》、王观国《学林》、焦竑《焦氏笔乘》、王念孙《读书杂志》、俞樾《古书疑义举例》(三)训诂方法(1)审辨字形1.以形索义根据古文字或俗文字的形体来考索词语的含义。

(1)《左传·成公二年》:故不能推车而及;及卫地;流血及屦;将及华泉;病未及死;而矢贯余手及肘。

(2)《世说新语·规箴》:“王绪、王国宝相为唇齿,并上下权要。

”(3)《敦煌变文集·韩擒虎话本》:“一齐拜舞,吋呼万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