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训诂学常识(可做古代汉语教案)

训诂学常识(可做古代汉语教案)

“舌,在口,所以言也,别味 也。”
《说文》:“盈,满器也。”“溢,器满 也。”
《尔雅》:“麟,麕身,牛尾,一角。”
“男子,先生为兄,后生为弟。”
“二足而羽谓之禽,四足而毛谓 之兽。”
四、训诂的内容和范围
1、解释词义 2、串讲文义
尤其“章句”的体例,更注重串讲文章大 意,例如: 《楚辞.离骚》“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代 其序。” 王逸:“淹,久也;代,更也;序,次也。 言日月昼夜常,忽然不久。春往秋来,以 次相代。言天时易过,人年易老也。”
训诂的方法指的是认识词义的途径,即一 个由不知到知的过程
本问题讲的是把已经知道的词义尽可能地 用合适的方式表现出来
1、直训 用同义词直接解释词义的一种释义方法。
(1)可以用一个词说解对应的另一个词。 《诗经》:“嗟我怀人,寘彼周行。” 《毛传》:“怀,思;寘,置;行,列。”
(2)可以用一个词说解一组同义词。 《尔雅》:“林、烝、天、帝、皇、王、
训诂学常识
训诂学的内涵 训诂学的方法 训诂学常用的说解词义的方式 训诂的内容和范围 训诂学术语
一、训诂学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内涵
我国传统的语言文字学叫“小学” 小学包括文字、音韵和训诂学三个部分。
1、训诂:两字连用最早见于汉代《毛诗诂 训传》,这里边诂训就是训诂。
2、训诂学 现代学者 陆宗达 《训诂简论》
《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
赵歧注:“老犹敬也,敬犹爱也。”
5、貌 一般指摹拟事物的形状,其所释词往往是
表示某种性质和状态的形容词。 《说文》:“茸,草茸茸貌。” 6、读为、读曰与读若、读如 读为、读曰往往用来说明假借字。例如: 《考工记》:“丰肉而短,宽缓以荼。” 注:“郑司农云:荼读为舒”
7、疏、义、义疏、正义
《说文》:“疏,通也。”即疏通之意。
疏,又叫“义”、“义疏”、“正义”, 是唐宋以后训诂学者注解古书常用的名称。 其特点不仅注解古书正文,而且往往要给 前人的注解作注。
8、章句
是汉代流行的以分章析句来说解古书的一 种注解书。
(二)释词用语类
1、曰、为、谓之、之谓、之为、是谓 使用这几个术语的时候,被释词放在说解 词之后,其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叫做”。
清代学者把考订古书,研究语言文字等材 料都叫做“朴学”,也叫“汉学”。
3、经学
训解和阐述儒家经典之学。
4、经传
旧称儒家的重要代表作品和儒家祖述的古 代典籍为“经”,解释经文的书为“传”, 合称“经传”。
5、六艺
一是指古代学校教育的内容,即礼、乐、 射、御、书、数。
一是指“六经”,即诗、书、礼、易、乐、 春秋。
6、古今文学派 7、三礼、三传
《周礼》《仪礼》《礼记》合称“三礼”, 东汉郑玄兼注“三礼”。
《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 传》合称“春秋三传”,简称“三传”。
8、大小毛公
大毛公:指毛亨,相传是古文诗学即“毛 诗学”的开创者,西汉时鲁人(一说河间 人),世称“大毛公”。
小毛公:指毛苌,相传是古文诗学即“毛 诗学”的传授者。西汉时赵人,世称“小 毛公”。
9、壁中书
指的是汉代发现的孔子宅壁中的藏书。
10、许学
历代研究许慎《说文解字》的人很多,形成专学, 称为“说文学”或者“许学”。
11、乾嘉学派
清代乾隆嘉庆年间,讲究训诂考据的经学派系。 导源于明清之际的顾炎武,主张根据经书和历史 立论,以达到“明道救世”的目的。到乾嘉时期, 学者继承古文经学的方法而加以条理发明,用于 古籍整理和语言文字研究,形成所谓“朴学”。
唐 孔穎達正義 唐 孔穎達正義 唐 孔穎達正義 唐 賈公彥疏 唐 賈公彥疏 唐 孔穎達正義
春秋左傳
春秋公羊 傳
春秋穀梁 傳
論語
孝經
爾雅
孟子
晉 杜預注 漢 何休注 晉 范寧注 魏 何晏集解 唐 玄宗注 晉 郭璞注 漢 趙歧注
唐 孔穎達正義 唐 徐彥疏
唐 楊士勳疏 宋 邢昺疏 宋 邢昺疏 宋 邢昺疏 宋 孫奭疏
3、注: 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毛君,孔安国,马融,
王肃之徒,其所注书,皆称为传,郑玄则谓之 注。”
注释叫注从郑玄开始,此后成为古书注释的通称。
4、解、解诂 《说文》:“解,判也。”“判,分也。”
解的本义是分析,训诂重在分析语义,所以叫解。
汉人注书,常常以“解诂”连用,意义和“解”相 同。
《说文》:“走,趋也。”
《段注》:“《释名》,徐行曰步,疾行 曰趋,疾趋曰走。此析言之,许浑言则不 别也。”
(三)文献知识类
1、小学
汉代称文字学叫小学。隋唐以后,范围扩 大,成为文字学、训诂学和音韵学的总称。 直至清末章太炎主张称语言文字之学。
2、朴学
最早见于《汉书.儒林传》,即朴质之学, 是和文学相对而提出来的。
5、叙事考史,说明典章制度 《诗经》:“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
怀春,吉士诱之。” 《毛传》:“白茅,取清洁也。” 鄭箋:“有贞女思仲春以礼与男合。”
五、训诂学的术语
(一)著作体例类 1、雅书:用当时的共同语说解词义的书。 2、传:我国古书注解最早的名称。
按照其解释经义的侧重点不同,可以分为 两类: (1)重在发挥经义 (2)重在说解语义
广义:是包含在古代注释和训诂专书中的 文献语言学的总称。
狭义:研究“语言所含的思想内容”为核 心,是与文字学、音韵学相互并列的以研 究语义为主要内容的传统语言文字学的一 个独立的门类。
二、训诂的方法
根据汉字(词)具有音、形、义三个要素 的特点,我国传统训诂学也相应的形成了 “形训、声训(音训)、义训”三种训诂 方法,即训诂条例。
5、诂、故、训故、故训
“诂”和“故”古字通用,所以“诂”也称 为“故”,又常常和“训”连言,所以又 称“训故”或者“故训”,都是注解之义。
6、笺
《说文》“笺,表识书也。”
注书称“笺”亦始于郑玄。郑玄注《诗经》 之所以叫“笺”,因为是在《毛传》基础 上补充和订正的,一方面对《毛传》简略 隐晦之处加以阐述,另一方面把不同于 《毛传》的见解提出,以利识别。
1、形训 以形说义,即用分析文字形体的方法来解 释字(词)的意义。
真正科学的系统的运用形训的方式,应当 始于许慎的《说文解字》
秉,禾束也,从又持禾。 雅,楚乌也,……从隹牙声。
2、声训
“因声求义”,即用声音相同或者相近的 字(词)来解释字(词)义的方法。
《释名》:“天,豫司兖冀以舌腹言之, 天,显也,在上高显也;青徐以舌头言之, 天,坦也,坦然高而远也。”
(1)同义为训:用同义词说解词义 《诗经》:“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鄭箋曰:“硕,大也。”
(2)反义为训:用反义词来解释词语。 《尚书》:“乱而敬。”
《史记》:“治而敬。”
(3)递相为训:几个字辗转训释,意义相 同。
《庄子》:“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 也;通也者,得也。”
三、训诂学中常用的说解词义的方式
3、分析句读,阐明语法
《诗经》:“思皇多士。”
《毛传》:“思,辞也。”《正义》: “思,语辞,不为义。”
4、说明修辞手段,阐明表达方式
《诗经》:“桃之夭夭,烁烁其华。之子 于归,宜其室家。”
朱熹《诗集传》:“兴也。…然则桃之有 华,正婚姻之时也。…故诗人因所见以起 兴也。”
《诗经》:“动天地,感鬼神。” 《正义》:“天地言动,鬼神言感,互言 耳。”
郑笺:“此章言臣既勤劳于外,仆马皆病 而今云何乎!其亦忧矣深闵之辞。”
之言、之为言,只用这两个术语的时候, 必然是“声训”,表示释词和被释词音义 相通。
4、犹
释词和被释词之间往往是近义关系,相当 于现代汉语的“等于说”,有事表示释词 和被释词本来意义有别,而在具体的环境 中又辗转可通。
这几个术语,不但用来释义,而且往往用 来比较同义词或者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
2、谓 被释词放在释词之前,往往以具体释抽象, 以一般释特殊的情况下才使用。
3、言、之言、之为言
“言”一般用来串讲文意,解释篇章大意, 有“说明”的意思。
《诗经》:“陟彼砠矣,我马瘏矣!我仆 痡矣,云何吁矣 。”
后、辟、公、侯,君也。” (3)两个词相互对释(互训) 《尔雅》:“宫谓之室,室谓之宫。”
2、推源
根据词的语音说明词义由来的一种解 释词义的方式。
3、义界(标有义界、标明义界)
用一句话或几句话来阐明词义的界限, 对词所表示的概念做出简明、准确、周密 的阐述,即“下定义”。
《说文》:“口,人所以言食也。”
主要分为以惠栋为首的“吴派”和以戴震为首的 “皖派”两个大的类别。
12、十三經注疏
“十三经”各个注释版本中,以清代学者 阮元支持校刻的《十三經注疏》最为完善, 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参考资料。
十三經注疏
周易 尚書 詩經 周禮 儀禮 禮記
魏 王弼、晉 韓康伯注 漢 孔安國傳
漢毛亨傳、漢 鄭玄箋 漢 鄭玄注 漢 鄭玄注 漢 鄭玄注
宋 王圣美 “右文说” 汉字中的形声字不仅意符表示意义,声符也表示
意义,同一声符的形声字的意义有共同之处。汉 字形声字的声符多在右边,这种解释字义的方法 被成为“右文说”。 《说文》:“啾,小儿声也。”“喤,小儿声 也。” 《段注》:“啾谓小儿小声,喤谓小儿大声也。”
3、义训 仅从现有意义的角度来选择训释词或做出 义界,而不考虑词义来源和形义关系,这 种直陈词义的说解方法叫做义训。
传:“甲,狎也。”
易字:换别的字来解释本字的意思。 《释名》“天,显也,在天高显也。” 读破:(1)破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