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 章港口集卡路径成本优化模型3.1 港口集卡作业模式分析3.1.1面向“作业路”的传统集卡作业模式目前,我国大部分港口采用龙门吊装卸工艺,其中岸桥、集卡、龙门吊是完成集装箱装卸的主要机械设备,岸桥负责对到港的船舶进行装卸作业,龙门吊对堆场的集装箱进行进出场作业,集卡衔接码头前沿岸桥和后方堆场龙门吊的之间工作,是港口集装箱进口、出口、转堆作业过程中的重要运输设备,其主要在岸桥与堆场之间及堆场各箱区之间作水平运输。
这些集装箱装卸设备只有相互协调、相互配合才能够保证集装箱装卸作业的顺利进行,否则会出现装卸设备等待现象和拥堵现象,降低设备资源的利用率和港口的物流能力。
但大部分港口目前仍采用传统的集卡作业模式,即面向“作业路” 的集卡作业模式。
该模式可描述为:港口工作人员根据装卸集装箱的业务量配置岸桥,且按照一定的比例为每台岸桥分配一定数量的集卡,从而形成由几辆集卡所组成的一组固定集卡为某一台特定的岸桥服务。
在整个集装箱的装卸作业过程中,集卡在预先设定的固定路线上行驶,岸桥、集卡和龙门吊形成固定作业线路运载集装箱。
在集装箱的进口作业中,首先由岸桥将船舶上需进口的集装箱放到等待卸船的空集卡上,然后装载进口集装箱的集卡沿固定路线行驶,并到指定的堆场箱区卸下集装箱,最后空车行驶到岸桥下等待下一个卸船作业。
同样在装船作业中,首先龙门吊将堆场箱区内的出口集装箱放在空集卡上,然后由集卡运输出口集装箱行驶到岸桥下等待装船作业,装船结束后集卡再空载行驶到堆场箱区进行下一个装船作业[56, 70]。
一般面向“作业路”的集卡作业模式会根据岸桥的配置数量安排需要服务的集卡数量,通常一台岸桥需要配置5~6 辆集卡,则所需集卡的总数量为装船和卸船岸桥总数的5 倍或6 倍[82]。
这种面向“作业路”的传统集卡作业模式下司机操作简单、便于管理、沿固定作业路线不易出错,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港口物流业的发展,这一模式逐渐暴露出缺点,阻碍港口物流效率的提高。
其存在的弊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如果某条作业路上集卡对岸桥的配置量是个已知的固定值,若集卡配置量少可能会导致岸桥等待集卡的现象,降低码头前沿的作业效率;相反,若集卡配置量过多又会产生资源的浪费、资源利用率低下;此作业路下可能会出现集卡排队等待的现象,而此时其它作业路可能集卡缺少,造成整个港口集卡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影响港口的整体运作效率。
其次,在面向“作业路”的作业模式下,集卡为某一特定的岸桥服务,当集卡完成一次作业后,空载回到堆场或者码头进行下一次作业,这造成集卡空载率较高、能源消耗大、运行成本高。
最后,集卡沿着固定的路径行驶,当码头上集卡数量过多时,易发生交通堵塞,这对码头的运作效率带来很大的不利影响。
3.1.2面向“作业面”的集卡作业模式通过对传统集卡作业模式的分析可以看出:在面向“作业路”的集卡作业模式下,集卡空载率高、能耗和时间浪费多、易出现集卡堵塞现象等,较大地影响了集卡作业效率。
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打破面向“作业路”的传统集卡作业模式,实现面向“作业面”的集卡作业模式。
在面向“作业面”的集卡作业模式中,集卡不在局限于服务某一固定的岸桥,而是多条作业路共享所有集卡,将装船、卸船和转堆收发等一系列需要集卡的作业整体调度,以保证集卡在卸载后可投入其它需要负载的作业路中,从而实现集卡重载进入堆场,重载离开堆场。
这不仅大大提高了集卡的重载利用率、缩短集卡的空载行驶时间和距离、减少空载率、减低能源成本,而且还提高了集卡与岸桥、龙门吊的协调度,增强整个港口集装箱物流系统的运作效率[83]。
两种集卡作业模式的具体对比,如表3-1所示。
表3-1面向“作业路”和“作业面”的集卡作业模式对比Table 3-1 Comparison of trucks operating mode for the "operation road" and "work surface"对比方面面向“作业路”的集卡作业模式面向“作业面”的集卡作业模式集卡空载行驶距离由于集卡服务于单一路径,空载距离占总行程的50%集卡服务于不冋路线,实现了重载重出”,缩短集卡空载行驶距离集卡利用率服务固定作业线,利用率低下动态整合调度,提高利用率对岸桥作业效率的影响由于岸桥成本远远咼于集卡成本,集卡不按时接受岸桥的服务造成岸桥作业效率摆脱了集卡服务于固定岸桥的限制,使集卡按照作业的具体情况接受岸桥服务,提高岸桥的服务效率实现途径人工调度,固定作业模式按照集卡路径最优化原则进行调度经济效益集卡空载成本和集卡的等待成本较高,减低经济效益缩短空载距离,提高装卸设备的协调运作、设备的利用效率,增加经济效益3.2 基于最短路径和最小等待时间的集卡调度模型鉴于面向“作业路”的传统集卡作业模式导致的集卡效率低和港口物流能力低,采用面向“作业面” 的集卡作业模式对集卡进行调度。
目前在面向“作业面” 的集卡作业模式下已提出了基于最短路径和最小等待时间的两种集卡调度模型,以期缩短集卡行驶距离、减少港口装卸设备的等待时间。
3.2.1 基于最短路径的集卡调度模型在集卡调度过程中,该模型的主要目标是集卡行驶距离最短且集卡配置数量 最少[54]。
即岸桥和龙门吊总是选择距离自身最短路径的集卡进行服务,该模型 保证了集卡行驶路程的最短化, 但是易导致集卡作业过程中的阻塞现象, 增加集 装箱装卸设备的等待时间,降低装卸设备的利用效率,提高集卡作业成本。
YN YN目标函数: minX ij S j1i1 i S j S ij (3-1)约束条件:YN X ij yca i i j1 1,2, ,YN (3-2)YNX ijycn i j i11,2, ,YN (3-3)YN YNX ij max( h, m) j 1 i 1(3-4)X ij 0 i 1,2, ,YN; j 1,2, ,YN (3-5)其中,X ij 为决策变量, 表示集卡在某条作业回路中 (如船舶 一箱区i 一箱区j f 船舶)的行走次数;S i 为船舶所停泊位和箱区i 之间的距离;S ij 为箱区i 和 箱区j 之间的距离;yea :表示箱区i 可容纳的进口集装箱总量;ycn :表示箱区i 可 容纳的出口集装箱总量;YN 为堆场箱区的数量;h 为船舶的进口集装箱数量;m 为船舶的出口集装箱数量。
式(3-1)是以集卡行走路程最短的目标函数; 式(3-2)实现了某箱区进口的集装箱总量不大于该箱区的容量限制; 式( 3-3)保证各箱区出口集装箱全部运走; 式(3-4)表示集装箱装卸任务的完成。
3.2.2 基于最小等待时间的集卡调度模型该模型将集卡水平运输过程中集卡在岸桥和龙门吊下的等待时间作为调度 的标准,也就是说: 当集卡完成一次作业任务后即将进入下一次调度时, 需要判 断集卡在每一个岸桥或龙门吊下的等待时间, 集卡优先服务于等待时间较小的作 业线。
该模型尽管减少了集卡的等待时间, 但是由于集卡在运输过程中还涉及到 起点和目的地之间的距离, 所以仅考虑等待时间的最小化不能实现港口装卸设备 效率的提高 [62]。
定义模型所需的符号含义如下:p —— 集卡,共 N 辆集卡, p 1,2, , N ;M —— 集卡调度任务的总和; b i ——集卡开始进行调度任务 i 的时间; f i ——调度任务 i 结束时的时间; t ij ——集卡完成调度任务 i 至开始调度任务 j 之间的时间,即集卡等待时间; a j ——调度任务 j 的最大等待时间;X j——决策变量,X j 1表示完成调度任务i与调度任务j的为同一辆集卡;y pi ――决策变量,y pi 1表示第p辆集卡由任务i开始进行作业;z ip ——决策变量,z ip 1 表示第p 辆集卡完成任务i 后结束工作。
MM目标函数:min f X ij t ij(3-6)j 1 i 1M约束条件:y pi 1 p N (3-7)i1Mz ip i11pN(3-8)MNX iji 1 py pj11jM(3-9)MNX ij1 p 1z ip1jM(3-10)MX ij (b i f i t ij) a j j M(3-11)i1X ij ,y pi,z ip 0,1 i, j M; p N式(3-6)是以集卡等待时间最小的目标函数;式(3-7)和式(3-8)表示每辆集卡仅对一个箱区进行服务;式(3-9)和式(3-10)保证每个调度任务开始仅一次且结束一次;式(3-11)表示当集卡执行完任务i 后选择下一个任务j 时,任务i 和任务j 满足的时间约束;式(3-12)表示决策变量为0 或1。
3.3 港口集卡路径成本分析3.3.1 影响港口集卡作业效率的因素为了提高港口集卡作业效率,增强港口物发展水平,采用面向“作业面”的集卡作业模式,动态的对集装箱装卸设备进行配置。
集卡作为港口码头前沿与堆场之间主要的水平运输设备,衔接着岸桥和龙门吊的之间的作业,其作业效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港口集卡路径成本的多少,影响港口集卡作业效率的因素主要包括:(1)集卡的数量集卡在港口前沿和堆场之间的水平运输是集装箱港口物流系统中的3-12)重要环节,衔接着前沿岸桥和后方龙门吊的工作。
在集装箱装卸的运营成本中,岸桥的成本比较高,所以为了保证岸桥的工作效率,通常在后方堆场配备数量较多的龙门吊和集卡,以防止在装卸船过程中出现岸桥等候集卡的现象。
但在实际运营过程中,配置超量的集卡会造成集卡资源的浪费以及集卡运输的交通堵塞,这阻碍了码头生产效率的提高和港口物流的灵活运转;相反,当港口吞吐量较大时,集卡数量过少会导致岸桥等待集卡,造成岸桥成本增多。
所以安排合适的集卡数量才能满足岸桥和龙门吊的装卸,才能确保港口整体装卸效率的提高。
(2)需要装卸的集装箱总量在集装箱的装卸作业中,由于每次需要装卸的集装箱总量是不确定的,这就会造成装卸设备的空闲或繁忙。
当需要进出口的集装箱数量少时,集卡能快速的完成任务且不易产生拥堵现象和等待现象;反之,则由于任务量大导致集卡不能及时完成集装箱的运载且易出现道路拥堵现象和装卸设备之间的等待现象,增加集卡运输成本,所以集卡作业效率与所需运载的集装箱总量密切相关。
(3)码头前沿和堆场的距离以及堆场各箱区的布局集卡在码头前沿和堆场之间进行集装箱装卸作业时,集卡始发地和目的地之间的距离影响到集卡的运输效率。
集卡在堆场内的水平运输需要对行驶路径做出选择,从而避免发生交通阻塞,尽快到达目的地。
一般情况下,港口堆场箱区存放的集装箱分为重箱、空箱、冷藏箱和特种箱。
其中存放各种集装箱的箱区数目及位置不确定,视具体堆场而定。
若码头前沿与堆场及各箱区之间距离比较远,则集卡的行驶路径较长,效率较低;反之,则行驶路径较短,但易导致集卡的排队现象,降低集卡作业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