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5课 中古时代的东亚和西亚
第5课 中古时代的东亚和西亚
内因:下层民众反抗; 统治阶级内讧
外因:受到中国隋 唐先进制度影响 性质: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
作用:标志着日本从奴隶社会
过渡到封建社会
创始人:穆罕默德 伊斯兰教兴起 发源地:阿拉伯半岛 七世纪 经典:《古兰经》 阿拉伯帝国
全盛:8世纪横跨亚非欧三洲 影响:推动东西方的交流与沟通 灭亡:1258年亡于蒙古军
1、两者分别处于亚洲大陆的东、西两端,都 是幅员辽阔的大帝国。 2、都曾有过百余年的兴盛时代。 3、两者的首都巴格达和长安,都曾是盛极一 时的国际性大都市。 4、两者在当时都对外开放,兼容并蓄,创造 了高度发达的文明,对周边地区产生了深远影 响,对世界文明作出过重大贡献。
原因
中 古 时 代 的 东 亚 和 西 亚 日本大化改新 646年
对比阿拉伯帝国和罗马帝国的共性
1、都先立足于半岛建成统一的国家,后又通 过对外扩张,最终都成为地跨亚非欧的庞大帝 国。 2、都推动了本土宗教的传播。阿拉伯人在建 立帝国的扩张过程中,同时推动了伊斯兰教的 对外传播,罗马人则是利用已经开创的帝国大 一统局面,为基督教后来的广泛传播提供了重 要条件。
对比阿拉伯帝国和中国德天皇颁布改 新诏书,仿效中国隋唐制度,进行改革。 弹正台 太政官 神祇官 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国家, 宫 大 刑 兵 民 治 式 中 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 内 藏 部 部 部 部 部 务 经济上——把许多贵族的土地收归国有, 省 省 省 省 省 省 省 省 部民转变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 国(国司) 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 郡(郡司)
1、列举古希腊的典型城邦及其特点。 2、谁执政时,雅典的民主政治达到全盛时期?雅典 民主政治有哪些主要特点? 3、如何评价雅典民主政治? 4、罗马共和国的实质?罗马通过哪场战争成为地中 海霸主? 6、罗马是何时何人在位时进入帝国时代?版图最大 时怎样? 7、罗马何时分裂成哪两部分?各自发展情况怎样? 8、基督教的产生时间,地点,教主,主要教义,经 典,发展演变,影响。
里(里长)
天皇
弹正台 宫 内 省 大 刑 藏 部 省 省 太政官
中国 隋唐 三省六部制
神祇官 皇帝 式 中 部 务 省 省
兵 民 治 部 部 部 省 省 省 国(国司) 郡(郡司) 里(里长)
中书省 尚书省 门下省 (决策) (执行) (审议)
工 部
刑 部
兵 部 郡 县
礼 部
户 部
吏 部
一、东亚:日本大化改新
2、伊斯兰教的诞生
时间: 7世纪 发源地: 阿拉伯半岛的麦加 创始人: 穆罕默德 经典: <<古兰经>>
圣地:
麦加
穆罕默德
穆罕默德(含意为“受到高度赞扬), 生于公元570年的麦加。610年,在麦加创立 伊斯兰教并开始传教。622年,穆罕默德受贵 族迫害,带领少数信徒出走麦加,在麦地那建 立起政教合一的国家。630年,穆罕默德率军 攻占麦加,并使贵族接受伊斯兰教,尊穆罕默 德为宗教领袖。从此,麦加成为伊斯兰教圣地。
1、分析概况大化改新的原因,目的,时间, 人物,内容及影响,大化改新给我们的启示。 (P29) 2、概括伊斯兰教兴起的时间,发源地,创始 人,教义,经典。(P30-31) 3、阿拉伯帝国何时全盛?全盛时期的版图, 阿拉伯帝国在世界文化史上的作用,阿拉伯灭 亡时间,亡于谁手?(P31)
据《三国志·魏志·倭人传》记载, 一二世纪时,日本列岛上有100多个小国,有 30个和中国通使,3世纪时出现一个较大的奴 隶制国家,叫“大和国”,5世纪大体上统一 日本,此时的日本仍然是奴隶制国家,促使日 本从奴隶制过渡到封建制的是大化改新。
材料一:凡田,六年一班,神田、寺田不在此限。若以身死,
应退田者,每至班年,即从收授。
材料二:农民必须向国家交谷(租);农民必须给国家服劳役 (庸)或纳布代服役;农民必须向国家交土产(调)。男子还必须 服兵役,兵器本人自备,军权归属中央。 请回答: ①材料一和材料二是什么法令规定的? ②以上法令是哪个国家进行政治改革的内容? ③这次改革是效法哪个国家的制度?有何历史意义?
3、性质: 一场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 4、作用: 标志着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到 封建社会
大化改新是参照中国隋唐政治经济制 度而实施的,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或启示?
7世纪的中国处于封建社会鼎盛阶段的隋唐时期 ,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对周边邻国具有很强的吸引 力和辐射力。日本就是在高度发达的隋唐文明的影响 下,派遣使臣吸收中国的一些先进成就,实施大化改 启示: 正视自身落后,认真学习 新,推动了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先进 , 积极改革求新 , 与时俱进。 大化改新的中坚力量,大多是从中国学成归国的 留学生或受他们影响的部分改革派贵族,他们学习先 进,回国报效的奋发图强的爱国精神值得后人敬重; 他们取法先进,择善而从的进取精神值得后人学习。 日本正视自身落后,认真学习先进,积极改革求新, 这种与时俱进的精神应该予以肯定。
世界三大宗教比较表
宗教 产生时间 佛教 发源地 创始人 基本教义
公元前 6世纪 公元1 世纪 公元7 世纪
倡导“众生 古印度 释迦牟尼 平等”等 《佛经》
基督 教 伊斯 兰教
罗马帝国 统治下的 耶稣 巴勒斯坦
信奉“救世 主”耶稣等, 《圣经》
阿拉伯半 信仰安拉等, 岛麦加地 穆罕默德 《古兰经》 区
阿拉伯帝国在历史上有何影响? (1)伊斯兰教随着帝国的扩张而广 为传播,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2)推动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沟通。
阿拉伯帝国的出现,为什么能推动 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沟通? 阿拉伯帝国地跨亚非欧三大洲,它的版图包 在西罗马帝国灭亡的过程中,一些城市被 括阿拉伯半岛、两河流域、伊朗高原、叙利亚、 焚毁,古代作品多有散失,因此,中古初期的 1、沟通中西,交流兼容 巴勒斯坦、埃及和北非腹地,东与印度、中国辖 西欧,文化十分落后。后来,阿拉伯人把大量 地为邻,西北与东罗马帝国,西欧的法兰克王国 传自东罗马帝国的古希腊、古罗马著作译成阿 2、承上启下,传接遗存 相接,也就是说,往日的四大文明古国,两个处 拉伯文加以研究。文艺复兴时期,阿拉伯文译 于它版图之内,两个同它相邻。这种地理位置有 本陆续传到欧洲,使西欧人在获取阿拉伯文化 利于阿拉伯同世界各地先进文化的交往。在中古 知识的同时,也重新认识了欧洲古代学者的光 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中,阿拉伯帝国起到十分重要 辉成就。从这一角度讲,阿拉伯文化在欧洲古 的桥梁作用,如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和印度的数 代的希腊、罗马文化与文艺复兴之间起了承上 字记数法,都是通过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 启下的作用。
朝 拜
清 真 寺
这是怎样巨大的凝聚力?
即使当今最强大的国家也休想亵渎他们的信仰
从7世纪以来,一些信仰伊斯兰教的阿 拉伯人、波斯人和其他中亚人,通过海陆两 路来到我国,长期居住下来,与当地汉族和 迁居而来的西域人、蒙古人等互通婚姻,逐 渐融合,经过元代以后,便在中国这块土地 上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①“大化改新”诏书。 ②日本 ③中国隋唐。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 会过渡的标志。
各种《古兰经》版本的封面
圣地——麦加
克尔伯神庙
“六信”:信安拉、天使、使者、经典、后世、前 定。 “五功”: (1)念诵安拉为惟一的“真主”,穆罕默德是
安拉的使者,是“先知”; ( 念功 )
(2)每天朝着麦加的克尔伯神庙的方向礼拜五次,每 星期五举行公众礼拜; ( 拜功 )
(3)每人应该缴纳财产的1/40,用来救济贫民,修建 清真寺,支付政府开支,叫做天课。天课由中央的财政 部门管理,实际上是国家的税收 (课功 ) (4)每年斋月,即回历9月,白天整天戒除饮食(斋 功); (5)一生中要到麦加克尔伯神庙朝觐一次。(朝功 )
日本为什么要进行大化改新呢?
一、东亚:日本大化改新
1、原因(背景)
外因: 中国隋唐先进文化影响 (催化因素) 统治阶级内讧(领导层矛盾) 内因: (根本原因) 下层民众反抗(阶级矛盾)
2、目的: 缓解社会危机,摆脱困境
645年,要求改革的中大兄皇子联 合贵族中臣镰足发动政变,刺杀 了把持中央政权的旧贵族苏我入 鹿,拥立孝德天皇,改元大化。
一手拿古兰经,一手执剑。 ——阿拉伯,中世纪的强者!
三、阿拉伯帝国
概述阿拉伯帝国由兴到衰的过程 准备阶段(7世纪30年代前) : 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扩张阶段(7世纪30年代后) 繁荣阶段(8世纪中叶---9世纪中叶):
建立了横跨亚、非、欧三洲的阿拉伯帝国, 是帝国最为繁荣的时期
衰亡阶段(9世纪中叶--1258年) : 蒙古骑兵攻陷巴格达,帝国覆亡。
二、伊斯兰教的兴起
二、伊斯兰教的兴起
1、背景
伊斯兰教兴起前夕的阿拉伯半岛 处于怎样的社会景况?
从内部环境看: 新旧社会交替, 社会矛盾尖锐。 从外部环境看: 外族长期侵扰, 社会秩序动荡。
伊斯兰教
伊斯兰(Islan),原指“顺从”、 “和平”,指顺从和信仰宇宙间独一 无二的最高主宰安拉及其意志。以求 得两世的和平与安宁。信仰伊斯兰教 的人称为“穆斯林”Muslim,意为信 仰安拉,服从先知的人。穆罕默德传 教的目的在于通过一神信仰,把阿拉 伯各个部落纷繁不一的多神信仰统一 起来。
日本传统文化无处不洋溢着浓郁的中华文化气息
是甚 出至 色有 的些 汉日 字本 书天 法皇 家本 身 就
从646年“大化改新”到1868年“明治维 新”,这1200年间,是日本的封建社会时期。 由于中日两国长达两千年的交往,日本文化 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从日本的围棋、书法、茶 道,一直到天皇即位,都有中国文化在背后闪烁。 许多在中国已经消失的文化,在日本却很好地保 存下来。所以要研究中国文化,必须学会日语; 同样要研究日本文化,汉语也非学不可。 日本人善于学习他人的先进文化和技术,并 将这一特性加以发挥,创造出自己的日本文明。 日本人在电器方面的研究开发就是这一民族特性 的极致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