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6高二水平测试越秀区评卷场高分作文7篇+标杆文一、二号文

2016高二水平测试越秀区评卷场高分作文7篇+标杆文一、二号文

标杆文一号文:品“味”不品“形”如何评判一个小笼包美味与否?薄薄的白面皮,咬下一个小口,热气腾腾的汤汁流出,浓香散发,里面馅料饱满,吃入口中吞进腹中依然回味无穷。

可是,汁和馅要多重、皮要多厚如今被一个美国的美食评论家认为是检验小笼包味道的标准。

一组组数据就可以断定食物的味道,在我看来,这种“科学”的计算方法对于中国的传统美食来说并不科学。

中西方文化差异巨大,食物也不例外。

外国人做蛋糕,需要用量杯以(与)电子秤精确计算面粉等原料的重要,还需要一个机械闹钟设置其在烤箱中的时间,他们的菜谱中,不会出现“大约”二字,一切都有严格要求,而中国人做菜,油“适量”,盐“少许”,一切全凭感觉操控,倘若哪天出现油“8克”,盐“1克”,反倒叫人感到奇怪。

数字从来不是评价中华美食的标准,我们品尝它,是从色、香、味着手,感受它内在的味道,而非外在的数字规格。

味觉是主观的,因人而异,运用公式计算小笼包的排名则显得冷冰冰,失了味道。

品“味”不品“形”,是中国人一贯的传统思想。

除了体现在做菜和品菜上,国画亦能看出西方与东方对于神和形的态度的不同。

中国画泼墨山水,重在写意,而西洋画则追求真实,努力还原现实场景。

我们吃小笼包时品的是味道、口感,作画时表达的是自己的内在,这些都是看不见摸不到的,只能凭心而行,而美国的美食评论家却试图将其变为统一、具体、直观的数字,这无疑与我们的传统观念相冲突,想用西方的思维方式解释我们。

面对不同的事物应用不同的眼光和方式来对待。

面对上海的小笼包乃至所有中华美食,自然是用我们中国人的方式来品尝才最佳,不然我们只能摇头叹道:你只得其形,不得其味。

同样,书法、古琴、园林,这些中国传统的东西都需细细体会其间的味道,至于那位鉴定小笼包的美国人,不妨出好好感受一下这些事物中的“味”,或许有助于他更好地评价小笼包,体会中华文化之味。

1号文:本文属于议论类一等文。

首先,作文题目简洁明了,鲜明地提出了中心论点,“题好文一半”。

其次,文章内容是在综合材料内容和含义的基础上恰当地选取材料,由“小笼包”延伸开去,写到“中国画”“西洋画”,再谈到古琴、园林,最后深入到“中华文化之味”,文章思路清晰,主题深刻。

再次,文章采用对比论证的方法,精辟透彻,令人信服。

第四,文章语言流畅,字体美观。

发展等级打在“深刻”“有文采”。

评分:20+20+20=60标杆文二号文:数据化处理有利于传统美食的发展互联网,移动通讯,光纤传输,不得不承认,现今是一个数据化的时代,无数抽象的事物被数据化处理而变得具体。

但在中国传统美食中,尺度这种抽象的概念却常常交由人来把控。

而近日一位美国人采集大量小笼包,数据化分析小笼包的各种指标,得出公式来评价小笼包,这引起热议。

对此,我表示赞同用数据处理传统美食。

几握葱,少许油,大火焖,含糊不清的传统食谱把美食的尺度更多交予厨师,这让中华传统美食无疑增添多样性,但却阻碍了传统美食的进步。

用清晰的数据替代传统食谱的记录,能缩短一名厨师成型时间,让他把厨师生涯中的更多资源放在创新上,放在追求厨师的艺术中。

用数据确定传统美食的各项指标,为厨师提供学习的标准和创新的明确基础。

数据化处理能推动传统美食进步。

因为缺少清晰的数据记录,无数古代有名的美食离我们远去,我们就这样不幸,不能尝到苏轼碗中的东坡肉、孟德所饮的那碗青梅酒。

如果能在当时把传统美食的各种指标用数据记录下来,那么就能让更完整的中华传统美食文化被传承。

况且在传统美食之外,很多传统文化都面临失传之危,若能用明晰的数据记录下指标,便可在他日重现,此何乐而不为?数据化处理能让传统美食更好地被传承。

前文已述,这是一个数据化的时代。

在国外,很多人文方面的事物都被数据确定下来,形成标准。

而国内在数据化意识方面稍有欠缺,这成为中华美食在世界进一步传播的障碍。

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在2015年被授予诺贝尔奖,而其实中医药中只有青蒿素是在国际上被认可的,其它中药因无法通过数据阐明有效成分而不被许可。

中华传统美食也应同理,美食除了吃,做也是一种享受。

没有数据化定下的标准,外国友人或是很难获得制做(作)中华美食的乐趣了。

因此,数据化处理能促进传统美食向世界推广。

那个在上海用实验、数据、公式来评价上海小笼包的行为委实是一个好的开始。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中,或许中华传统美食无需用数据自证,但我们,作为中华儿女,有责任用数据向世界证明中华美食。

2号文:本文属于议论类一等文。

文章选择了赞同美国人以“数据化处理”鉴定中国传统美食的做法。

第一段由时代“数据化”的特点切入,带出中国传统美食缺乏“数据化”的特点,进而转述材料,旗帜鲜明地表明作者的态度,紧扣题目,点明中心论点。

第二段阐述数据化处理对传统美食进步的推动。

第三段分析传统美食因“数据化处理”的缺乏而造成失传。

第四段则从“数据化处理”对中国传统美食走向世界的影响来分析。

文章切合题意,中心突出,观点明确,思路清晰,内容充实。

本文论证过程结构清晰,层层深入,客观理性,具有较强的思想性。

全文语言流畅,证例新鲜且有说服力。

此外,题目指向文章的中心观点,首末段都有很好的扣题意识。

发展等级打在“深刻”之“揭示事物本质及影响”。

评分:20+20+20=60越秀区评分场高分作文七篇:舌尖上的中国“食物”美国美食家通过对各小笼包店的小笼包进行各类数据分析,套入公式,总结出“哪家的小笼包”最好吃。

这种做法,看似有理有据,实则啼笑皆非。

中国是“吃”的国度,地域辽阔的中国,大江南北遍布着各种风味的食物,有精致的“粤菜”,亦有豪爽的“川菜”,每每坐在电视前,都会被《舌尖上的中国》中各地的美食调动味蕾。

品中国菜,品的是文化。

吃东坡肉,吃出的是苏东坡豪爽豁达的气度;品东坡汤,喝出的是东坡对黎民饥寒的共苦。

四川人到广州,没有辣椒饭便难以下噎;广东人到四川,一口饭菜便满面通红。

待数年沉淀下来,四川人也会坐在家中,品一口老火炖鸡汤的温暖,尝一口广东腊肠的清甜。

大风吹至,在火锅边与朋友共食,广东人也能体验到辣椒如兄弟般的热情。

品中国菜,品的是乡愁。

远在天边的游子,离开家乡独自北上南下寻找机遇,客地的陌生往往使人无助,文化的差异,使人与人相处也难免尴尬。

这时,游荡在在街头,忽然双眼一亮,就在灯火阑珊处,或许就有一家正要打烊的“沙县小吃”,收拾着移动小摊的“长沙臭豆腐”,花几个小钱,然后浸入那“凫雁满回塘”的乡梦中。

品中国菜,品的是中华精神。

咬一口奶奶包的粽子,难以望(忘)记“弹冠振衣,与楚共赴黄泉”的屈原那灼热的心。

重阳踏青,雄黄酒的浓烈使人意兴遄飞,遍插茱萸怎能又少一人。

品中国菜,品的是人,更是心意。

或许妻子仅仅初学做菜,但那却是爱的便当;吃惯了奶奶的家常菜,亦会来了肯德基将炸鸡一扫而尽。

数年过去,鸡翅还是如流水线生产般味道不变,而奶奶的菜,却时不时应因年岁大了记性差了而放多了盐,少加了味精,却能让我欣然原谅。

用机械的数据来判定美食是否美味,是缺乏人情味的。

食物不仅仅是满足生理需求,更了承载着文化、精神、记忆与人性。

小笼包是否“美味”又怎么能用皮的厚度等来判定呢?能从食物中吃出情感,吃进文化,尝到心意,仅仅用简陋盒子装着的食物的美味,哪是饭局中的大鱼大肉能比的呢?美食可量化,文化不可量化最近,一位资深食评人为鉴定出上海最美味的小笼包,将各店的小笼包“肢解”,通过对其汤汁馅料等方面用公式计算出分数并进行排名。

在一个被称为“吃货国度”的中国引发了热烈的争议。

而笔者认为,美食或许可以标量化,而美食背后的文化却不可量化。

中华的传统美食,不是冷冰冰的数据与排名,是一种文化。

当热气腾腾的蒸笼递到面前,香气扑鼻而来,还未入口已抓住食客的胃,一口满足地咬下汤汁滑过唇舌淌入喉中,香气顿时充满口腔。

这里食客吃的已不再是小笼包,而是一种满足与享受。

每当冬至来临,屋外寒风呼啸而屋里一片喜气洋洋,孩子急切地从滚烫的热汤中勺出热腾的饺子,急忙吹两口气便狼吞虎咽,被烫得直呼气的同时还大呼好吃,大人的的脸上都笑开了花。

这时人们吃的已不仅是节日的饺子,而是一家的齐乐融融。

《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不仅让观众流尽口水,也让人流下泪水,当看到自己小时候爱吃的食物,就想起远方的家,和蔼的爷爷奶奶,甚至小时候那个捕鱼的池塘。

这美食后面,承载的是童年,是回忆,是乡愁,是每个人剪也剪不断与过去的羁绊。

浓汤入喉,已是中华的文化。

即使在大数据时代的今天,文化也是依旧无法量化的。

那么承载着许多人情感的小笼包,难道就可以量化吗?辣度有指数,松软度亦有指数,可当美食都成为分子美食,即使每一口都绽放纷(芬)芳,没有灵魂的食物,又如何拨动人的心弦呢?我们很难说有什么食物是最美味的,在异国他乡奔忙的游子,在一个身心疲惫的夜晚,在昏黄的路灯下吃一碗好心老板娘赠送的面,对于在外漂泊的人儿,一碗满怀的面,难道不是最美味的吗?在寒风飒起的傍晚,冷得发颤的人回到家就喝到母亲熬制的热腾腾的汤,对于孩子来说,充满母爱的汤,难道不是最美味的吗?美食背后的文化难道不是无法量化的吗?越来越多的雪糕品牌进入广州市场,而“五羊牌”依旧屹立不倒,只是因为每当我们吃“五羊”时,就回想起童年的点滴。

它不仅是雪糕,更是广州人的回忆。

既(即)使外来品牌再好吃,也敌不过拥有广州记忆的“五羊”,因为文化,是无法用标准衡量的。

在科学数据横行的今天,许多东西都被格式化,数据化,但是我们的情感,我们的文化,依旧不可量化。

美食应该用心去品味最近,一位经验丰富的美国人运用公式计算上海小笼包的分数并给予排名,我认为这种做法是错误的。

冰冷死板的公式给中国传统美食真正蕴含的“味道”套上了枷锁。

中国传统美食的味道,是无法用公式去计算的。

“民以食为天”的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对“吃”的方面极其讲究。

一道美食的出炉取决于食材的挑选、食材的搭配、食材的处理以及烹调时的火候。

只有层层把关,才可以做成一道“美食”。

单凭对烹调后的计算,不足以证明小笼包的美味。

中国的传统美食还随着地区的不同拥有不同的味道和特点。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聪明的中国古人会随着自己身处地区环境的不同,对同一食材进行不同的制作。

例如同样是一碗面,重庆人做成火辣辣的“酸辣面”,兰州人做成清汤寡水的“清汤面”,山西人又在面上盖上一层食材做成“臊子面”,武汉人却将面脱水拌上酱料做成“热干面”……不同的人喜欢不同的味道,自然在舌尖上对美食的评判也有所不同。

中国传统美食的制作过程往往蕴含着制作者的心血。

前几年热播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里有一期节目专门介绍“家常”菜。

如果用那位美国人的公式去计算,那么家常菜一定会输给酒店大厨做的菜。

但其实在很多中国人的心目中,哪里的味道都比不上家的味道。

家人的手艺蕴含着家庭的关爱、温暖、幸福。

一双筷子承载起的幸福中国味,非公式所能承担。

美食里包裹的不仅是丰富美味的食材,更有着制作者倾注的心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