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湘美版高中美术 第三课 托物寄情 教学设计

湘美版高中美术 第三课 托物寄情 教学设计

第三课托物寄情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了解美术家表达深层自我的不同方式,尤其是以隐喻的方式表达思想感情的手段和机制。

过程与方法:
学会在具体形象的基础上,借助背景材料和画面提供的相关信息分析其中包含的思想含义,并形成搜索作品背景材料的意识,养成结合艺术家的生平进行欣赏的良好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成深入观察和思考的良好习惯,培养热爱本民族文化,包容多元文化的情感。

2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已接近于成熟状态,互联网的普及,使学生有很多机会接触各种视觉形象。

同时要认识到学生虽然对看到的东西充满好奇感,喜欢探究问,有独特的见解,表达欲望较强烈,但由于美术素养方面的底子较薄,不能很好地去感知和思考生活中的视觉情感元素,教师要注意引导。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美术作品是如何表现艺术家的个人情感的,以及这些隐晦的表达方式与图像的关系。

教学难点:美术作品中渗透出的艺术家个人情感的审美价值。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谈话式导入
谈话式导入:同学们有过情绪低落的时候吗?你是用什么方式来对付这种情绪的?
教师讲述自己的经历:记得有一次我由于工作上的挫折,心里很不开心。

我在校园里散步的时候看见了一只小鸟,它孤零零地站在那里发呆,我发现我跟它之间是那么地相似。

这一刻的感触让我画下了这样一幅小品。

不管这幅画的水平如何,但这只小鸟寄托了我当时的心情。

【托物寄情】
活动2【讲授】一、体验笔墨写意精神
后来,我又读到了这样一件古人的作品,同学们看画面描绘了什么?【画家用简约的笔墨,画一只小鸟站在莲蓬上。


事实上,画家在纸面上留下了什么?(笔墨:墨线、墨点、墨块,有着干湿浓淡的变化。

)表现出了一些水墨趣味,有干湿浓淡的变化。

总结:林风眠先生说:“我用一辈子的时间来锤炼线条。

”可见笔墨技法并不简单。

如果要在笔墨技法中融入情感的表达,就更加不易。

我们来看看明朝的徐渭是怎么做的。


徐渭的笔墨效果?(以饱含水分的泼墨写意法,点画葡萄枝叶,酣畅淋漓。

)
想象一下徐渭作画的状态。

(挥毫泼墨,大气磅礴。

)
墨葡萄寄托了徐渭什么情感?(徐渭:字文长,他的诗、书、画创作在明朝数一数二,而且是一个戏剧家、军事家,这样才华横溢的人,却屡试不第。

一生坎坷、晚境凄惨。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一种明珠暗投、壮志难酬的无奈与怅然,尽情宣泄于笔墨之中。

透过墨葡萄的枝枝蔓蔓,我们仿佛看以看见一个落魄文人的形象。

)
小结:中国画的写“意”精神,其实就是让笔墨超越物象的束缚而直指内心世界。

活动3【活动】二、深入赏析八大花鸟
徐渭的这种大写意风格,是前无古人的创举,而后来者学他能有超越的,唯有八大山人。

让我们来认识一下八大山人。

1.八大山人简介:
八大山人的身份先后经历了哪些变化?(王孙、遗民、僧人、癫狂者、文人)我们所说的“八大山人”,是指晚期。

【符号一:研究者发现,八大山人的落款非常独特:八大连写,既像哭、又像笑,山人连写是一个“之“字。

哭之笑之:既是他的癫狂症状发作时哭时笑的状态,又是八大山人哭笑不得的人生遭遇的概括。

我们来欣赏他较早期的一幅重要作品《古梅图轴》】
2.遗民情结:《古梅图轴》
A.山人笔下的“古梅”形象与常见的《梅花图》相比有何特异之处?(根露,干折,枝枯、花疏,构成了饱受摧残的形象。

)
B.题画诗之一:“南山之南北山北,老得焚鱼扫?尘。

”如果让同学们来填空,“?”应该是什么字?(虏,后人为避讳挖去,是清朝文字狱的结果,虏、胡是当时朝廷最忌讳的字。

)
C.《古梅图》寄寓了山人怎样的情感?(残破的梅树、直白的诗句,对清朝统治者的愤怒和怀念故国的感情,“遗民情怀”已跃然纸上。

)
D.但是,从这幅画中我们有没有看出八大山人的彻底绝望?
【没有,还有几点梅花在傲然怒放。

尽管国破家亡,尽管受尽摧残,但仍然保持着生命的尊严和坚韧,从而渐渐走向艺术的顶峰。

我们来欣赏一副八大山人晚期的画作《鳜鱼》。


3.超然境界:《安晚册》之《鳜鱼图》
A.画面的布局有何特点?(大面积留白)
B.这是一潭什么样的水呢?“左右此何水,名之曰曲阿。

”东晋名士谢万途经曲阿湖(只流进不流出,深不可测),看到水流曲折而停蓄为湖,很感慨:人也应该像这湖一样,虽历经曲折,但能兼收并蓄,涵养高深的气度。

C.这是一条什么样的鱼?(学生:翻着白眼、窒息的、毫无生机的、迷途的、郁闷的……)一条孤寂冷清且有点僵直的鳜鱼,停驻在深水中。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眼神(呆滞、惶惑、轻蔑、冷漠、仇视、孤独、倔强、疑惑……)符号二:白眼向人。

D.水深鱼寂,鱼儿在寻求什么?“更求渊注处,料得晚霞多。

”应该向湖水的更深处去寻求,想来那儿的晚霞会更多更美。

所以,“安晚”实际上就是“安顿自己的晚年生活”。

画家借鱼水之间的关系,来抒发自己对晚年生活的憧憬。

总结:这时候我们会发现,八大山人渐渐从家仇国恨中超脱出来,进入一个超然物外的高境界。

在这风平浪静的湖水深处,在这空旷寂寥的画面之中,没有声张、没有干扰,没有对欲望的寻觅,没有世俗的喧嚣,只有安静和寂寞。

只有这样理解,才可以说我们读懂了八大山人;也只有这样的八大山人,才是我们心灵中的知己!
活动4【活动】三、课堂延伸葵之精神
西方油画能不能托物寄情呢?有个画家,他几乎以“燃烧生命”的方式来对待绘画(梵高),最能代表梵高“燃烧”的作品(《向日葵》)。

1、梵高《向日葵》
A.这是梵高在逝世前一两年画下的五张向日葵,它们都有哪些相似之处?(构图:插在瓶子里的向日葵;色彩、色调:黄色)
B.梵高《向日葵》有何艺术特色?(联系色调、笔触、形态等加以简析。

)《向日葵》寄托了梵高怎样的艺术追求和感情?
小结:这些简单地插在花瓶里的向日葵,呈现出令人心弦震荡的灿烂辉煌。

梵高以响亮的色调、重涂的笔触、张扬的形态,表现出充满希望和阳光的美丽世界。

梵高说:“我越是年老丑陋、令人讨厌、贫病交加,越要用鲜艳华丽、精心设计的色彩为自己雪耻!”梵高是一位对艺术具有使命感的画家。

2.许江《致葵园》
以上都是我们在单方面探讨艺术作品与艺术家人生经历的关系,有没有艺术家自己站出来“现身说法”呢?中国美院院长许江曾在杭州举办规模宏大的个人画展,展览的主题叫《致葵园》。

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称这个展览是“视觉的《命运交响曲》”。

A.展示《致葵园》展览作品;
B.播放许江接收采访的视频剪辑。

小结:许江先生用充满激情的诗意的语言,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了阐述,这是对“托物寄情”的最有说服力的解读。

如果说徐渭、八大山人、梵高的画笔指向个人的人生际遇,那么许江的向日葵则描绘了一代人的生命群像。

当画家把自己的画笔伸向更为广阔的空间,他的作品就会引起更加巨大更广泛的共鸣。

活动5【练习】四、拓展想象情感练习
确实,小小的画面有时难以承载如此壮阔的景象。

不妨让我们展开想象:假设现在我们面对喜马拉雅山脉连绵的群峰、黄土高原上纵横的丘壑、大海上的万顷波涛,或者是荒原上的离离野草、天幕中的滚滚云层、大漠上的笔直孤烟……这时候,如果给你一张很大的白纸,你又会如何去描绘呢?当然我们已经无法在课堂上完成这样的伟大构想,但这种练习常常可以伴随我们的一生。

(总结全课:通过这一课,我们已经懂得:在所托之物到达所寄之情的道路上,必定要倾注艺术家非凡的人生经历、深刻的情感体验和高超的艺术语言。

伟大的雕塑家罗丹直截了当地说:“艺术就是感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