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快乐

论快乐

唐诗的,他为了考证一个典故,在图书馆中遍寻未获,正巧碰到 了钱钟书先生,便上前请教。钱先生笑着对他说,你到那一个架 子的那一层,那一本书中便可查出这个典故。这位同学按图索骥, 果然找到了这个冷僻的典故,因此他大为惊讶。传说有学生将拼 凑的论文交给他,他未臵评价,只将文章内容出处一一列举出来。
接触作者 小事糊涂的钱钟书
《围城》妙喻
话是空的,人是活的,不是人照话做,是话跟 人变。假如说了一句话就致死不变的话也就不 存在解约,反悔,道歉,离婚许多事了。-
一句话的意义在听者的心里,常像一只陌生的猫 到屋里来,声息全无,直到"妙"的一叫,你才发 觉它的存在。 方老先生因为拒绝了本县汉奸的引诱,有家难 归,而政府并没有给他什么名义,觉得他爱国而 国不爱他,大有青年守节的孀妇不见宠于翁姑的 怨抑。
小就聪明过人,但他的天赋主要表现在文学上。他喜欢随心所欲 地自由发挥,特别不愿意按部就班地逻辑推理,因此对数、理、 化等课程深恶痛绝。钱钟书进入中学读书后逐渐喜欢上了英语。 钱钟书所在的中学是美国圣公会办的教会学校,大部分课程都是 用英文讲授。他的英语成绩很好,但是他从不上英语课,也不看 他的英文几乎完全靠自学,充分表现了他卓异的语言天赋。
《论文人》
“文人是可以嘉奖的,因为他虚心,知道上进,并 不拿身份,并不安本分。” “至于一般文人,老实说,对于文学并不爱好,并 无擅长。他们弄文学,仿佛旧小说里的良家女子做娼 妓,据说是出于不甚得已,无可奈何。” “真的,文人对于自己,有时比旁人对于他还看得 轻贱;他只恨自己是个文人,并且不惜费话,费力, 费时,费纸来证明他不愿意做文人。在这个年头,这 还算不得识时务的俊杰么?” “至于不事虚文,精通实学的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 等专家,尽管也洋洋洒洒发表着大文章,断乎不屑以 无用文人自居……虽然还够不上武人的资格。”
《释文盲》
“在非文学书里找到有文章意味的妙句,正像 整理旧衣服,忽然在夹袋里发现了用剩的钞票和 角子;虽然是分内的东西,却有一种意外的喜 悦。” “说来也奇,偏是把文学当做职业的人,文盲 的程度似乎愈加厉害……看文学书而不懂鉴赏, 恰等于帝皇时代,看守后宫,成日价在女人堆里 厮混的偏偏是个太监,虽有机会,却无能力!” “色盲决不学绘画,文盲却有时谈文学,而且 谈得还特别起劲。”
《围城》妙喻
拍马屁跟恋爱一样,不容许有第三者冷 眼旁观
忠厚老实人的恶毒,象饭里的砂砾或出骨鱼 片里未尽的刺,会给人一种不期待的伤痛。
外国科学家进步,中国科学家进爵
《围城》妙喻
三闾大学校长高松年是位老科学家。这 《围城》妙喻 “老”字的位臵非常为难,可以形容科学, 也可以形容科学家。不幸的是,科学家跟 科学大不相同,科学家像酒,愈老愈可贵, 而科学像女人,老了便不值钱。 将来国语 文法发展完备,总有一天可以明白地分开 “老的科学家”和“老科学的家”、或者 说“科学老家”和“老科学家”。现在还 早得很呢,不妨笼统称呼。
学术论著《谈艺录》《管锥编》 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
短篇小说《人· 兽》 鬼·
长篇小说《围城》。
接触作者 偏才钱钟书
钱钟书出生诗书世家,自幼受到经史的教育,中学时擅
长中英文,数学等理科成绩极差。报考清华大学时,数学仅
得15分,但因国文、英文成绩突出,其中英文更是获得满分, 于1929年被清华大学外文系破格录取。在这一时期,他刻苦 学习,广泛接触世界各国的文化学术成果。19 33年大学毕业。1935年考取公费留学生资格,
才子姻缘
杨绛是大名鼎鼎的上海大律师杨荫杭的女儿,在东吴 大学读三年级时,母校振华女中为她争到美国韦尔斯利女 子大学的奖学金。杨绛最终放弃,且果然考上了清华研究 院,还因此认识了钱钟书。她的父母便开玩笑说:“阿季 (杨绛)的脚下拴着月下老人的红丝呢,所以心心念念只 想考清华。”杨绛面容清秀,身材窈窕,性格温婉,人又 聪明大方,衣着朴素愈显独特。深受男生爱慕。人说: “杨绛进入清华大学时,才貌冠群芳,男生欲求之当偶者 70余人,谑者戏称为72煞。”她芳心未许,天意让她等待 一个人——钱钟书。1932年春,杨绛结织了这位大名鼎鼎 的同乡才子。时,钱钟书穿一件青布大褂,戴一副老式大 眼镜,个头不高,面容清癯,机智而自负。他的旁征博引, 诙谐幽默,给杨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钱钟书几部主要著作介绍
钱钟书同时还著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 (1941),短篇小说《人•兽•鬼》(1946),长篇小 说《围城》(1947)等。钱钟书的散文爱用看似荒 唐、充满偏见的话来表达,反话正说,寓庄于谐。 但这“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之词”(庄子 语)中却蕴含着对人生这一严肃重大主题的思考。 他的讽刺性长篇小说《围城》,才情横溢,妙喻 连篇,刻画人物惟妙惟肖,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 《围城》已被译成多种外文。无论他的散文或小 说,都具有机智隽永的特点。
接触作者
钱钟书精通英、法、意、德、拉丁、西班牙 等多种语言。钱钟书是我国英语界公认的权威, 当年曾参加翻译定稿《毛泽东诗词》。钱钟书在 美国讲学,其英语口才,技惊四座。一位哈佛大 学的美国学者说,这样漂亮的英语,算来算去只 有哈佛的一位语言学教授英语水平差堪同钱媲美。 1978年他首次到意大利出席第26届欧洲汉学会, 用意大利语作即兴发言,随意援引意大利文学, 意大利语言咬音之准,味道之纯,引起了意大利 人极大的兴趣和好奇。
英语教科书,上课也不记笔记,而是低头看外文原版小说。因此,
接触作者 记忆力惊人的钱钟书
钱钟书记忆力惊人,书读一遍即能成诵,当年在清华大学文 学院读书时甚至提出了“横扫清华图书馆”,有人称他记忆为照 相式记忆。有一次中文系的一位同学从图书馆回寝室大喊大嚷:
“不得了!不得了!”大家惊问怎么回事,原来这位同学是研究
钱钟书几部主要著作介绍
《谈艺录》全书采用传统诗话的札记式写法, 论述中国古代诗歌,尤其是唐宋以下的诗人诗作。 《谈艺录》是中国诗话集大成之作。据陆文虎 《谈艺录索引》统计,涉及古代诗话:宋36种, 金元10种,明15种,清代近70种。 《宋诗选注》(1958)提出了新的选诗原则, 在注释上既保持了传统选本的一些基本特色,又 突破了传统选本止于注解、疏证的局限,对诗歌 创作中的许多问题,贯通中西,做了精见迭出的 阐发,对随后的选本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接触作者
淡泊名利的钱钟书
1981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曾以荣誉文学博士的头衔和薪金外另赠4000美 元价值的书籍的酬金,特邀钱钟书前往讲学,却被钱先生拒绝了。 国内18家省级电视台联合拍摄《当代中华文化名人录》,钱先生被列入 第一批的36人中,他谢绝了。当得知被拍摄者会得到一笔酬金时,他一笑说 道:“我都姓了一辈子钱了,难道还对钱那么感兴趣吗?” 1990年,导演黄蜀芹想在电视剧《围城》片头加一组钱钟书工作的照片, 也遭钱先生拒绝了。钱钟书拒当“东方之子”,也早已成为美谈。 国外曾有人认为,如是把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的话,只有钱钟书 才能当之无愧。而钱钟书则表示:萧伯纳说过,诺贝尔设立奖金比他发明炸 药对人类危害更大。 钱钟书最怕被宣传,更不愿在报刊露脸。有一次,一位英国女士求见他,他 执意谢绝,在电话中,他对那为女士说:"小姐,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味道不 错,何必要认识那个下蛋的鸡呢?"
钱钟书把偏见说成“思想的放假”:“它是没有 思想的人的家常日用,是有思想的人的星期日娱 乐。”他说假如人类没有偏见,就像房子只有客厅, 没有卧室;又好比在卫生间照镜子还要摆出镜头前 的姿势。《谈教训》篇说“嫌脏所以表示爱洁,因 此清洁成癖的人宁可不洗澡,而不愿借用旁人的浴 具。”借题发挥也是小品文的特点。《吃饭》篇说: “吃饭有时很像结婚,名义上最主要的东西,其实 往往是附属品。吃讲究的饭事实上只是吃菜,正如 讨阔老的小姐,宗旨倒并不在女人。”《说笑》: “自从幽默文学提倡以来,卖笑变成了文人的职 业。” 小品文需要语言的机锋和旁征博引,这恰恰是钱 钟书擅长的。读他的东西,有时对人性近乎绝望, 以为人类的弱点无可救药。
人生据说是一部 大书。
假使人生是一部大 书,那末,下面的几篇 散文只能算是写在人生 边上的。这本书真大! 一时不易看完,就是写 过的边上也还留下好多 空间。 ——钱钟书
写 在 人 生 边 上
“ 人生据说是一部大 书。”
“ 假使人生真是这样, 那末,我们一大半作者 只能算是书评家,具有 书评家的本领,无须看 得几页书,议论早已发 了一大堆……”
钱钟书几部主要著作介绍
《管锥编》是一部用典奥文言和札记形式写成的 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学术著作。《管锥编》以文艺为 主,囊括中外文、史、哲各个方面。既有从古到今、 从中到外的重要典籍的大量引用,又征引别人不经意 或不屑援引的笔记、小说、戏曲。全文共征引四千位 作家的上万种著作,其中西方作家达千人以上,计一 千七百八十种著作,涵括数种语言。 “管锥”二字,指管之所窥、锥之所指,自谦小 见。源出《韩诗外传》:“譬如以管窥天,以锥插地 ——所窥者大,所见者小,所刺者巨,所中者少。”
接触作者
钱钟书在清华大学读书时,就立下“ 横扫清 华图书馆” 的志向,他把更多的时间都用在了读 书上,上课时也是手不释卷地看自己喜爱的书。据 传清华藏书,画线与评点多出自他的手笔。他的博 学,使学生的他成了老师的“顾问”。 钱钟书还有读大部头字典的兴趣,时时读得开 怀大笑。每读一书,他都要做读书笔记,摘出精华, 指出谬误,供自已写作时连类征引。杨绛在1973年 为钱钟书整理读书笔记时,有整整五大麻袋之多。
二十世纪最智慧的头颅
走近大师-钱钟书
有位外国记者曾说,他来中国有两
个愿望:一是看万里长城,二是看钱钟书。
显然,这位我国文化不替代的地位。
钱钟书(1910-1998)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 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 人。生于无锡城书香门第“钱绳武堂”,古文 家钱基博的长子,自幼受到传统经史方面的教 育。周岁抓阄,抓了一本书,取名“钟书”。 19岁考清华,因中英文特优,被破格录取。 1935年和作家、翻译家杨绛结婚。后同赴英留 学。37年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获副博士学位。 旋赴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41年曾羁居 于沦陷的上海,创作颇丰。49年,清华任教。 53年调中国文学研究所。69年与杨绛同下到河 南“五七干校”。72年回京。1998年12月19日 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