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快乐
人在对快乐的追求、享受和等候中度过了一生。它如同 诱饵,使人生有了期待,虽然痛苦,却不悲观。
4、作者认为快乐是由什么来决定的,为什么?
是有由精神决定的。
他认为,即使由于肉体的刺激而产生的快乐,也 是在灵魂轻松的情况下才能感受到的,所以一切快乐都 是属于精神的。
5、作者说‚发现了快乐由精神来决定,人类 文化又进一步‛ ,这个发现对人生有何意义?
接触作者
接触作者
淡泊名利的钱钟书
• 1981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曾以荣誉文学博士的头衔和 薪金外另赠4000美元价值的书籍的酬金,特邀钱钟书前 往讲学,却被钱先生拒绝了。 • 国内18家省级电视台联合拍摄《当代中华文化名人录》, 钱先生被列入第一批的36人中,他谢绝了。当得知被拍 摄者会得到一笔酬金时,他一笑说道:‚我都姓了一辈 子钱了,难道还对钱那么感兴趣吗?‛ • 1990年,导演黄蜀芹想在电视剧《围城》片头加一组钱 钟书工作的照片,也遭钱先生拒绝了。
偏才钱钟书 钱钟书出生诗书世家,自幼受到经史的教育, 中学时擅长中英文,数学等理科成绩极差。报考 清华大学时,数学仅得15分,但因国文、英文成 绩突出,其中英文更是获得满分,于1929年被清 华大学外文系破格录取。在这一时期,他刻苦学 习,广泛接触世界各国的文化学术成果。19 33年大学毕业。1935年考取公费留学生资格, 在牛津大学英文系攻读两年,又到法国巴黎大 学进修法国文学一年,于1938年回国。曾先后 在多所大学任教。
勤奋刻苦的钱钟书
钱钟书还有读大部头字典的兴趣,时时读得开怀 大笑。每读一书,他都要做读书笔记,摘出精华, 指出谬误,供自已写作时连类征引。杨绛在1973 年为钱钟书整理读书笔记时,有整整五大麻袋之 多。
钱先生的读书笔记,从1936年留学牛津时 起始一直做到上个世纪90年代,时间很长。 人们都说钱锺书先生博学、记性好,不知道 他读书多么勤奋刻苦用功,这七万多页的读 书心得笔记实是最好的见证。
这一发现表明人在困苦的物质环境里,依然可以 感受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物质的最大胜利, “人生虽不快乐,而仍能乐观”。
文章从哪些方面论述了‚快乐‛?它们之 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词语的解释(快乐的含义) 论断的生发(“永远快乐”的荒谬,快乐的作 用) 观点的延伸(快乐的属性,快乐的意义) 文意不断地向更深层推进。 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多角度、 多层面地阐述对“快乐”的理解。
2、作者认为‚快‛与‚‛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由此,他又得出了那些有趣的结论?
人在欢乐的时候,感觉时间过得很快,于是,有了“快乐”、 “快活”的说法。 有趣的结论:“天上比人间舒服欢乐”, “地狱里比 人间更痛苦” 卖老祝寿“在地上最为相宜”,“而刑罚呢,应 该在天上去受”。
3、快乐不能永存,那么它之于人生有何作用?
荒谬
dí
愧怍
一箪食
王丹麓
洗涤
阅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说说作者是如何论 ‚快乐‛的。
第一部分(1-8)从多种民族语言、心理和文化的角度 说了快与乐的关系。
第二部分(9-12)进一层说到“永远快乐”是不存在的。 第三部分(13)分析快乐在人生中的作用:是人生永 远存在的一种诱惑。
第四部分(14)断言“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的”, 即“快乐由精神来决定”。 第五部分(15-22)阐明“快乐源于精神”这一发现 的 意义。
接触作者
记忆力惊人的钱钟书 钱钟书记忆力惊人,书读一遍即能成诵,当年 在清华大学文学院读书时甚至提出了“横扫清华 图书馆”,有人称他记忆为照相式记忆。有一次 中文系的一位同学从图书馆回寝室大喊大嚷: “不得了!不得了!”大家惊问怎么回事,原来 这位同学是研究唐诗的,他为了考证一个典故, 在图书馆中遍寻未获,正巧碰到了钱钟书先生, 便上前请教。钱先生笑着对他说,你到那一个架 子的那一层,那一本书中便可查出这个典故。这 位同学按图索骥,果然找到了这个冷僻的典故, 因此他大为惊讶。传说有学生将拼凑的论文交给 他,他未置评价,只将文章内容出处一一列举出来。
1.本文是如何引出‚快乐‛这个话题的?你觉 得这种方式怎样?
文章开篇就日常生活小事:从旧铺里买回来一 本维尼的《诗人日记》,由此说起与“喜乐”、“快 活”、“快乐”的话题。给人的感觉是在“聊天”, 在“闲谈”,轻松自然,生动浅近,并不像有些论说 性文章那般正襟危坐,煞有介事。 他在《写在人生边上•序》中所说:“反正是消遣, 不像书评家负有指导读者、教训作者的重大使命。” 然而,只要你读下去,就会发现每一句都在题内,似 东扯西拉,却饶有兴味,一下子把你诱进门来,不忍 不读。
• 有位外国记者曾说,他来中国有两个 愿望:一是看万里长城,二是看钱钟 书。显然,这位外国朋友把钱钟书 看成了中国文化的象征。从这件事 也可看出钱钟书在我国文化不替代 的地位。
阅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说说作者 是如何论‚快乐‛的。
piē bǒ yǒu zǔ miù
飘瞥
Zuò
跛了脚
dān
酉阳杂俎
lù
小事糊涂的钱钟书 尽管学习成绩很好,但在生活方面,钱钟书 确实有点“痴气”。比如,他总分不清东西南北, 一出门就分不清方向;穿衣服不是前后颠倒,便 是内外不分。最出洋相的是上体育课,作为领队, 他的英语口令喊得相当宏亮、准确,但他自己却 左右不分,不知道该怎么办。口令喊对了,自己 却糊里糊涂不会站,常常闹得全班哄堂大笑,自 己却莫名其妙。聪明过人却又时常“糊涂”,这 就是叫人难以捉摸的钱钟书。(参见孔庆茂著 《钱钟书》,中国华侨出版社,1998年版。)
• 1998年12月19日上午7时38分,钱钟书先 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按照钱钟 书先生遗愿,先生后事一切从简,遗体由 两三个亲人送别就行了,不举行任何悼念 仪式,不保留骨灰,并恳辞花篮、花圈。 火化当天,在现场送行的,始终只有20多 个人,包括钱钟书的女婿、外孙、外孙女, 他的学生,以及学生的学生,一些朋友。 还有一些人是听说后自愿赶来的。
(3)语言独特,比喻中联想丰富且话语幽默。 如文中用‚飘瞥难留‛形象地诠释一个‚快‛字;用‚日脚 像跛了似的‛比喻了一个‚慢‛字。前者不仅释了词义,而且把人 生对快的感受也具体形象地表达了出来;后者所打的比方,说‚日 头有脚步且跛,怎么能快得起来‛?喻得机智、贴切,喻得有趣味。 再如‚你要永久,你该向痛苦里去找‛。为证明这一点作者 用了几个极普通、极典型,又高度浓缩的事例:‚一个失眠的晚 上‛,‚有约不来的下午‛,‚一课沉闷的听讲‛。这是多么简练! 又如‚快乐在人生里,好比引诱小孩子吃药的方糖,更像跑 狗场里引诱狗赛跑的电兔子‛, ‚钓钩上的鱼饵‛, 还有, ‚满 足得像猪‛, ‚那时刻的灵魂,仿佛害病的眼怕见阳光,撕去皮 的伤口怕接触空气,虽然空气和阳光都是好东西‛。比喻,以联想 为桥梁,透着灵性,寓意深刻,浅显易懂,趣味横生,俏皮而耐人 寻味。
• 国外曾有人认为,如是把诺贝尔文 学奖授予中国作家的话,只有钱钟 书才能当之无愧。而钱钟书则表示: 萧伯纳说过,诺贝尔设立奖金比他 发明炸药对人类危害更大。 • 钱钟书最怕被宣传,更不愿在报刊露 脸。有一次,一位英国女士求见他,他 执意谢绝,在电话中,他对那为女士 说:"小姐,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味 道不错,何必要认识那个下蛋的鸡 呢?"
说说本文说理的特点
(1)广举事以类义。 如文章由维尼的《诗人日记》先说法语里‚喜乐‛的拼写,再 联想到汉语里的‚快活或快乐的‘快’字‛中所包含的‚一切乐事 的飘瞥难留‛, ‚欢娱嫌夜短‛;又再想到与之反义的德语里的 ‚沉闷‛的直译为‚长时间‛,并举出《西游记》《酉阳杂俎》 《广异记》等与快乐相关的种种说词。 (2)思维变幻,思辨力强,且极富于创造性。 行文由‚喜乐‛联想到‚沉闷‛,由快活之‚短‛,联想到沉 闷之‚长‛;由‚天上比人间舒服欢乐‛,类推到‚地狱里比人间 更痛苦‛;由‚嫌人生短促‛、‚最快活‛,又反过来说到‚短命 夭折‛,并推说‚做神仙也并不值得‛;卖老祝寿‚在地上最为相 宜‛,‚而刑罚呢,应该在天上去受‛。 看来,作者的视野是极为开阔的,我们同时也领会到世界各地 域、各民族的文化意蕴确有其相通之处。文章由此及彼,由正而反, 由反而正,左右逢源,变幻不定。
钱钟书身上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 优秀部分与生俱来的突出要求和愿望: 守住自己的精神园地,保持自己的个 性尊严,即使‚人生在世不称意‛, 但也要乐天知命,坚忍不拔。 渊博和睿智是钱钟书的两大精神 支柱,他热爱人生而超然物外,洞达 世情而一尘不染,兰心慧质,特立独 行。
这种品质,反映在文字上,就是文 中层出不穷的警句,丰富新颖的譬喻, 机智幽默的讽刺,鞭辟入里的剖析, 微妙风趣的心理……总之,钱钟书先 生以其思想的深邃、见解的高超、语 言的精妙、学识的渊博……构筑了现 代文学史上‚钱学‛的大厦,‚‘高 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 心向往之。”
论快乐
钱钟书
二十世纪最智慧的头颅
走近大师-钱钟书
钱钟书简介
钱钟书(1910—1998)现代文 学研究家、作家、著名学者 , 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 中书君,江苏无锡人。1933 年清华大学毕业。 1935年到 牛津大学英文系攻读,后来 又到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法国 文学,于1938年回国。曾先 后在多所大学任教。著有长 篇小说《围城》、散文集 《写在人生边上 》短篇小说 集《人· 兽· 鬼》等,学术著作 方面主要有《谈艺录》、 《管锥编》、《宋诗选注》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