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安塞腰鼓》文本细读之标点符号的细读教学案例

《安塞腰鼓》文本细读之标点符号的细读教学案例

细微标点的别有洞天——文本细读之标点符号的细读【《安塞腰鼓》教学片段】:师:请大家齐读第三部分“舞姿”生: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

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

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

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像力的安塞腰鼓!愈捶愈烈!形体成了沉重而又纷飞的思绪!愈捶愈烈!思绪中不存任何隐秘!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师:听完大家的朗读,我发现在处理这段文字的朗读时感觉节奏读得有些快,而且比较激昂。

请问大家为什么这么处理?生1:这里有反复的修辞手法,这是为了突出强调某种情感,这里应该是对安塞腰鼓的赞美之情。

生2:“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三赛腰鼓!”这里应该是直抒胸臆吧!赞美安塞腰鼓。

生3:这个段落中多处用到感叹号。

感叹号语气比较强烈,所以应该读得激昂些。

师:我发现大家都有一双慧眼,非常注重文本的细读。

从中不但发现了反复、排比等修辞手法,了解其所要展现的情感的特点,而且还从标点符号入手,扩宽了文本细读的有一个渠道。

的确,这篇文章中感叹号真可谓发挥了极致,“但是,看!”、“安塞腰鼓!”、“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愈捶愈烈!”“交织!旋转!凝聚!升华!”……文章大量使用感叹句,自始至终饱含激情,这些酣畅淋漓的语句,直抒胸臆,把作者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有力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

所以,朗读之时,自然要激情高昂。

好,请大家再理解的基础上再朗读一遍。

【案例分析】孙绍振教授曾说,不管在大学还是中学,文本细读都是一个重点,一个难点,也是一个薄弱环节。

事实证明,文本细读是一道无法绕过的坎,只有细读文本,才能真正完成阅读和欣赏。

因此,在文本细读上,我们想出了很多条路径,从字词句入手,或比较,或结合补充材料品味,在多读多思中不断的深入文本。

但是,有时候眼皮底下的却往往最容易忽视的,比如说,标点符号。

上述教学片段中就是从标点符号入手,给我们文本细读又开了一条渠道。

标点符号是文章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规范的用法为语言文字的规律性运用提供了保障。

在读文本的过程中,我发现标点符号蕴含着作者的情感,教学时如果能把标点符号当做一种知识,当做理解内容,体会感情的一种手段,引导学生体会标点符号的情感,捕捉标点符号的审美潜质,就能很好地解读文本,感悟艺术符号的蕴含的美。

一、从标点符号处挖掘语言空白后的情感七下语文都德的《最后一课》教学设计中,我设计了一个问题:感受一下这节课跟之前的课有什么区别?学生从上课前和上课后角度区分了这一节课和平日课的不同。

平日里上课前“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还有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而今天“一切都是安安静静的”。

于是我追问这里两处省略号什么意思?学生认为前面省略了大家闹哄哄的场景,后面是老师“静一点”一词不停的反复地说。

所以,此处省略的时曾经所有普通日子里学生在挥霍时间,而老师在不厌其烦的督促着。

平日上课时我回答不出问题老师会批评,而今天,韩麦尔先生并没有责备我,只是说:“现在那些家伙就有理由对我们说了:‘怎么?你们还自己说是法国人呢,你们连自己的语言都不会说,不会写!……不过,可怜的小弗郎士,也并不是你一个人的过错,我们大家都有许多地方应该责备自己呢。

”“你们的爹妈对你们的学习不够关心。

他们为了多赚一点钱,宁可叫你们丢下书本到地里,到纱厂里去干活儿。

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吗?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我去钓鱼的时候,不是干脆就放你们一天假吗?……”于是我又追问,这里两处省略号又是什么含义?学生分析后回答,前者是省略了侵略者对法国人不会说法语的羞辱,后者是省略了韩麦尔先生在进行自我批评。

曾经有那么多时候,那么多的法国人并没有认真地学祖国语言,而现在,想要学却再也不能了,以此展现出对之前行为的后悔之情、对敌人的痛恨之情以及对祖国语言的热爱之情。

纵观《最后一课》全文,其实也就这四处省略号,但正是这四处省略号,高度浓缩了学生、教师(普通民众)、侵略者在战前战后对学祖国语言不同的态度。

标点传情,正是如此,它需要你去补足空白,感受情感的细微之变。

二、从标点符号处体会人物形象特点《孙权劝学》是一篇文言文,在概括人物吕蒙这个人物形象时,学生抓住吕蒙的一句“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来回答,尤其是最后一句“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该句翻译为“长兄您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呢!”一个反问,一个感叹号,让我们看到了吕蒙话里的四层含义:一、我已经令你刮目相待了,我进步的快;二、我的进步你见的太晚了;三、在我进步之前你是用不好的眼光看待我的;四、我进步之后你应该对我尊敬了。

通过标点符号体会情感后,吕蒙人物形象的概括自然不在话下了。

另外,在上鲁迅《社戏》时,我们遇到了一个六一公公,当六一公公细侃双喜这班小鬼偷了他的豆子,而双喜回答是请客时,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

”这里要分析留意两个标点符号,一个是问号,一个是破折号。

问号很显然是对双喜的回答表示意外而流露的疑惑,乡野的孩子,走进田间随便捋把豆子采朵花是常有的事,何况双喜这帮调皮的男孩子。

但双喜这个小鬼“请客”的精明点子还是让六一公公一听到后意外了一下,但随即又明白了,所以他说了“这是应该的”,破折号在这里是转折的意思。

本无指责偷豆之意,心知肚明之后又转折“这是应该的”,六一公公憨厚、淳朴的个性自然在这一“?”、一“——”中自然展现。

留意标点符号的空白,人物形象也会因之而丰满。

三、从标点符号处把握朗读技巧朗读,就是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

具体的说,就是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声音,生动的再现文章的思想内容,加深听众对文章的理解,引起他们的共鸣,激起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

朗读好一个作品需要具备一些基本条件,其中对标点符号的理解就是重要的一条。

抑扬顿挫要考虑到句子的标点符号。

会朗读的人能把标点符号读活,同样,懂标点的人能通过听别人的朗读,正确的点出标点符号。

如:在顿号、逗号、分号都存在的句子中,很明显,我们朗读时停顿也应该是顿号最短、逗号其次、分号再次。

又如:契诃夫《变色龙》中“我们那儿从来没有这样的狗!”这是将军家的厨师普洛诃尔回答警官奥楚蔑洛夫的一句话。

虽然普洛诃尔只是将军家的一个厨师,但对“变色龙”也不屑一顾,因而答话也盛气凌人,句末用了叹号,我们朗读时,就要用降调读出这种盛气凌人的口气。

如果普洛诃尔是一个没有任何背景的普通俄国人,回答时就可能会小心翼翼,生怕自己倒霉了,因而叹号就要改成句号,朗读时就要读成平直调。

如果将叹号改成问号,就要用高升调朗读出蔑视、愤怒的口气了。

再如:《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中有一句“罗布泊,‘泊’字左边是三点水啊!”首先这是一个感叹句,我们在朗读时应该注意运用感叹语气,同时,我们也应该在感叹语句中寻找重读朗读。

很明显,这是在看到现在的罗布泊一望无际戈壁滩,毫无生机之后沉痛的哀思之情,因为曾经的罗布泊“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是生命的绿洲。

所以“三点水”三字应该重读。

标点符号是文本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也是作者情感表达的工具,因此,在处理阅读时一定要仔细留意标点符号,恰当得把握朗读技巧。

四、于无标点处发现标点有老师在教学杏林子的《生命生命》一课,先引导学生注意到文章的题目是两个词语的重复,与其它文章不一样,在学习全文即将结束教学之前,和学生进行了这样的一段对话。

师:不同的人对生命有不同的感悟,我相信大家对生命的感悟也是不一样的,请你把自己对文本的感悟化作标点,加在课题上。

生:我在第一个“生命”后加一个分号,在第二个“生命”后面加一个感叹号。

师:为什么?生:这四个字两个符号可以概括全文!作者在一开始先提出一个问题,生命是什么;然后通过询问飞蛾、香瓜子和杏林子,知道了生命的含义,最后发出感叹,告诉自己要珍惜生命!生:我在两个生命的后面都加感叹号,因为,他们表示的都是生命的震撼。

师:同学们都是在第二个词后面加感叹号。

有谁和别人加的不一样?我在第一个生命后面加感叹号,在第二个生命后面加问号。

我这样加有没有道理?生:第一个加感叹号是说你感叹生命是多么脆弱,又多么顽强;第二个问号说明你在思考:生命到底又是什么呢?……师:谢谢同学们给我的标点赋予了这么多层的含义,我觉得你们加的每一种标点都是有道理的,它也提醒我们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的生命存在,或者是一只小狗,或者是一朵鲜花,或者是一株小草……虽然生命存在的形式不一样,但是每一个生命都有它存在的价值。

在以后的日子里无论遇到什么都要记住,对待自己的生命要格外珍惜,对待别的生命要心存敬畏。

这段实录誉为“是神来之笔”。

给课题加标点这看似简单的技巧,却化平淡为神奇,一句“请你把自己对文本的感悟化作标点”,标点也化作承载生命的符号。

虽然不是每一课的课题都像《生命生命》一文特别,但是这个课例提醒我们适当关注文章的标题,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比如在学习《社戏》时,先在黑板上写上“好戏”二字,然后用红色的粉笔在其后打了个大大的问号。

是不是好戏?这个问号就像一把把钥匙,能够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带领学生到文本中走几个来回。

叶圣陶先生认为:“读书贵有新得,作文贵有新味,最重要的是触发的工夫。

”叶圣陶同时又指出阅读要“一字不宜忽,语语悟精神。

”所以,若要真正读懂文本、读深文本,我们需要培养对文字句子的敏感度,让一字、一词甚至一标点符号都成为触发灵魂的介体。

相信秉着对标点符号的高度敏感和警觉,你肯定也会体会到文本细微之处的情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