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匡超人 优秀教案 上课 实用
匡超人 优秀教案 上课 实用
《儒林外史》的内容及主题
《儒林外史》是我国小说史上第一部也是最 具有鲜明批判色彩的社会问题小说。
全书共55回,实写清朝,背景却放在明 朝,它以封建时代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 象,以批判科举制度为中心内容,描绘了 广阔的社会生活,揭露了封建社会末期各 种丑恶现象。
《儒林外史》的主题是复杂的,它有着无数种解读 的可能: 关注制度的人,读出它对八股取士的批判;
课文把握
功名富 贵观念
青年 士子
潘 三
马 二
匡超人
假名士们
延伸拓展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一
严贡生道:“实不相瞒,小弟只是一个为人率真,在乡 里之间,从不晓得占人寸丝半粟的便宜,所以历来的父 母官都蒙相爱。”
这时一个蓬头赤足的小厮走了进来,望着他道:“老爷, 家里请你回去!” 严贡生道:“回去做甚么?” 小厮道:“早上关的那口猪,那人来讨了,在家里吵 哩。” 严贡生道:“他要猪,拿钱来!”
势 利
匡超人的无耻行为
你的感受如何 为自己开脱辩解 (他是什么样的人)恬 不 知 耻 自 夸
误用“先儒 ”,酿成 笑 话,不以为 耻
谓“先儒”者 ,乃先生之谓 也
恬不知耻
匡超人是一个怎样的人?主要依据是 什么? 自私蛮横 ——逼妻下乡(第4段) 虚荣无耻 ——停妻再娶(第5-6段) 虚伪无情 ——拒看潘三(第8段) 厚颜无知 ——吹嘘自己(第9段)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匡超人的性格特征。 作者通过语言描写、心理活动描写使他 丑态百出,行为令人厌恶与不屑,他是一 个虚伪狡诈、品德败坏、厚颜无耻(恬不 知耻)的士林丑恶之人。
作者塑造匡超人这个人物形象的用意是什么?
(提示:小说共55回,却用了5回多来塑造匡超人这个人物 形象,作者的用意到底何在?同学们可以据此展开讨论。)
课文把握
课文节选部分,主要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来表现匡超人的性格特征? 不想教习考取,要回本省地方取结。匡超人 没奈何,含着一包眼泪,只得别过了辛小姐, 回浙江来。
细节描写
匡超人听见了这些话,止不住落下几点泪来; 便问:“后事是怎样办的?”
又过了几时,给谏问匡超人可曾婚娶, 匡超人暗想,老师是位大人,在他面前说 出丈人是抚院的差,恐惹他看轻了笑,只 得答道:“还不曾。”
戏文上说的蔡 隐瞒婚史,再 状元招赘牛相 府,传为佳话, 结夫妻 这又何妨。
道德败坏 无耻卑鄙
匡超人的无耻行为
对 待 家 人 的 态 度
你的感受如何 为自己开脱辩 (他是什么样的人) 解
说妻子是个 诰命夫人 置办丧事:闻 说母亲要显 夫人之死,要 得与众不同 母亲、兄长争 让兄长凡事 立起体统来, 名份 不可自己倒 了架子
说明作者所处时代的儒林已经是一个大染缸, 匡超人的变质堕落的过程正是儒林熏染的结果。 这充分说明匡超人这个人物在《儒林外史》中 具有重要的社会历史地位。
谁来为匡超人辩护?
• 围绕匡超人由善良变丑恶、由勤勉变迂腐 的过程,讨论造成他变质堕落的责任在于 谁? • 责任在于儒林众生,是他们的熏染、腐蚀 导致匡超人的变质。 • 责任在于他自己,如果他坚守住自己的善 良,就不会变质。 • 一个人本性的改变与他本身有关,也与他 生活的社会环境有关。
语言描写
匡超人道:“ 这也是第的好友。这马纯兄理法 有余,才气不足;所以他的选本也不甚行。选本总以 行为主,若是不行,书店就要赔本;唯有小弟的选本, 外国都有的!”
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虚 伪狡诈、迂腐辛辣的士林丑恶之人, 他的言行举止与众儒林众生相比, 有过之无不及。他的语言、心理活 动已使儒林众生丑相毕现,他的行 为结果却令人生厌和不屑。然而, 作者笔下的匡超人最初却并不是这 样一个人, 他善良纯净,讲孝道、 重情义。
虚伪 迂腐
匡超人的无耻行为
为自己开脱辩解
你的感受如何 (他是什么样的人)
本该到监里去看一 潘三入狱 看,现在替朝廷办 ,恕不探 事,就照着朝廷的 赏罚;若到这样的 望 地方去看人,便是 对待 赏罚不明了。 儒林
旧友 的态 度
虚伪
我在这里取结,院 里、司里都知道的 怕承担赏 ,如今设若走一走 罚明之虞 ,传的上边知道, 就是小弟一生官场 之玷。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例子四:余敷正要打开拿出土来看,余殷夺过来道:"等我看。 "劈手就夺过来,拿出一块土来,放在面前,把头歪在右边看了一会, 把头歪在左边又看了一会,拿手指头掐下一块土来,送在嘴里,歪 着嘴乱嚼。嚼了半天,把一大块土就递与余敷,说道:"四哥,你看 这土好不好?"余敷把土接在手里,拿着在灯底下,翻过来把正面看 了一会,翻过来又把反面看了一会,也掐了一块土送在嘴里,闭着 嘴闭着眼,慢慢的嚼。嚼了半日睁开眼,又把那土拿在鼻子跟前, 尽着闻。闻了半天说道:"这土果然不好。"主人慌了道:"这地可葬 得?"余殷道:"这地葬不得!葬了你家就要穷了!" 分析:作者抓住余氏兄弟装模做样的看坟土的神态与样子,生 动地刻画出他们明明是骗人的勾当却要做得惟妙惟肖使人深信不疑 的心理,把两个可憎的嘴脸表现的淋漓尽致。与《皇帝的新装》中 的两个骗子的手段异曲同工。
最后一回:“神宗帝下诏 旌贤,刘尚书奉旨承祭” 以 “幽榜”回映“楔子”。
《儒林外史》的结构
……
串 “ 糖 葫 芦 ” 式
严贡生 长兄 严监生
娄府二 公子
匡超人
助资 选家
表叔
蘧公孙
路遇 荀玫
马二 先生
遇路
范进
录选
王惠
周进
与课文相关的情节
匡超人出身贫寒,在流落杭州时,一心惦记 着生病的父亲,后遇马二先生资其路费,并嘱咐: 要想在世上出人头地,必须以文章科举为重,光 宗耀祖才是大孝。 回乡后,他白天杀猪,卖豆腐,给父亲做好 吃的和买药。晚上便一边服侍父亲一边读书到四 更鼓,每夜只睡一个更头。 一次,家中失火,他哥独自逃命,是他冲进 房内,背出父亲,又跑回来,救出母亲和嫂子, 后脚刚迈出门槛,火就到了门口。 闲着时,便到门口与邻居下象棋。一日晚上 在烛光下读书时,被路过的知县发现,感其孝心 和苦读,提携他先后中了秀才和举人。
出生于官僚地主家庭。父亲是一个具有儒家正统 思想的知识分子,对吴敬梓的思想有一定影响。吴敬 梓不善于治理家业,又喜欢慷慨资助别人,与朋友歌 吟豪饮。父亲死后不几年家产便变卖殆尽。他二十三 岁中秀才,此后科场一直不利,到三十岁还没考上举 人。家业荡尽,功名又无希望,被族人视为败家子, 于是迁居南京,靠卖文和朋友接济为生,生活相当贫 困。他饱尝了世态炎凉,逐渐认识了八股科举的腐朽 糜烂,产生了厌弃功名富贵的思想。广泛的交游,长 期同官僚、政客、名士之流的周旋,使他对官场的腐 败,儒林的堕落,有了较深刻的认识。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二、细节:刻画形象,画龙点睛 例子三: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 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出两个指 头。大侄子赶上前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人 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二侄子走上前问道: “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哪里,不曾吩咐明白?” 他把两眼睁得溜圆,把头又狠狠地摇了几摇,越发指得 紧了,奶妈拖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两位舅爷不在 眼前,故此记念。”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 只是指着不动。赵氏慌忙揩着眼泪,走上前道:“老爷, 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灯 盏里点的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 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 点一点头,把手垂下,顿时就没了气。
关心历史的人,读出了民族家国兴亡的沉痛思虑;
关心个体命运的人,读出了生动的灵魂解剖、焦灼的 精神拷问…… 于是,有人把《儒林外史》看做一幅儒林群丑图, 有人视之为文运衰落、文人有厄的痛史,也有人从中 读出了士子心灵漂泊的悲凉。
第一回“说楔子敷陈大义 借名流隐括全文”
第一部分(2-30)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图谱 第二部分(31-46)理想文士的探求 第三部分(46-55) “市井奇人”的发现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例子二:“方先生,你收到我的信没有?”一般人撒 谎,嘴跟眼睛不能合作,嘴尽管雄纠纠地胡说,眼睛懦 怯不敢平视对方。高松年老于世故,直盯着对方。 方鸿渐惶遽地说:“没有呀!我真没有收到呀!重 要不重要?高先生什么时候发的?” “咦!怎么没收到?”高松年直跳起来,假惊异的表 情做得惟妙惟肖,比方鸿渐的真惊惶自然得多。他没演 话剧,是话剧的不幸而是演员们的大幸。 分析:通过与《围城》中的片段比较,《围城》中 作者有对人物的表情做介绍与评价的语句:"一般人撒 谎""假惊异的表情做得惟妙惟肖",表明高松年在说谎; 《儒林外史》中的严贡生的表里不一,虚伪撒谎是通过 他与小厮的对话中表现出来的,作者退居幕后,没有作 评论与介绍。
心理描写
匡超人听见这话,吓了一跳,思量要回 他说已经娶过的,前日却说过不曾;但要允 他,又恐理上有碍;又转一念道:“戏文上 说的蔡状元招赘牛相府,传为佳话,这有何 妨!”即便应允了。
匡超人道:“不瞒二位先生说,此五省读书的人, 家家隆重的是小弟,都在书案上,香火蜡烛,供着 ‘先儒匡子之神位’。” 牛布衣笑道:“先生,你 此言误矣!所谓‘先儒’者,乃已经去世之儒者,今 先生尚在,何得如此称乎?”匡超人红着脸道:“不然! 所谓‘先儒’者,乃先生之谓也!”
理清文章的故事情节。
• • • • • • 匡超人发迹(1) 潘自业遭祸(2,3) 停妻再娶(4,5,6) 回乡取结(7) 拒看潘三(8) 路遇牛布衣(9)
合作探究一 初读课文,简要复述故事情节 文章节选部分主要写了匡超人发迹(收 到来信、参加科举)、潘三遭祸(被抓) 、探视刑房——匡超人骗妻进京、停妻娶 妻——回乡取结、厚葬妻子——拒探潘三 、路遇牛布衣等情节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分析:两个手指头,平平常常,微不足道。可是, 吴敬梓却牢牢地抓住了它,并进行了细致的描绘。严监 生气息奄奄,连话都不会说了,可总是断不了气。他关 心着一件事情,挣扎着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 指头。他关心着一件什么样的重大事情呢?不是两位亲 人不得见面,也不是两笔银子没有吩咐,更不是两位舅 爷不在跟前,而是灯里两根灯草费了油!点灯费油,死 不瞑目!吴敬梓就是这样,通过对两个指头的着力描摩, 表现了一个封建地主的悭吝、贪欲、爱财如命的性格, 丰富了这一典型的文学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