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函数的方法
介绍一些学好初中数学的方法:
数学概念学习法
数学的定义、定理、概念、公式、法则是数学知识体系的框架,是解题的基础,是推理的依据。
要真正理解其精髓,一般说来必须抓好以下几步:
第一步:弄清来龙去脉
任何新知识都不会是无本之木,它总是在旧有的知识基础上发展概括而来的。
因此,在学习新的定义、定理、公式、法则时,要弄清楚知识产生的来龙去脉,这对加深对知识本身的理解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二步:逐字逐句分层推敲
数学语言具有精练、抽象、严密的特点。
因此,我们在学习定义、定理、法则时,必须要完整、准确地理解其表述的内容,这就必须对其文字的表述进行逐一仔细的推敲。
例如:教材中是这样定义相反数的概念的:“像6与-6这样,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我们就说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相反数。
”如果去掉其中“像6与-6这样”这句话,就容易使我们的理解发生偏差,如:-(+2)与+(-2)这两个数也是符合“只有符号不同”的条件的,算不算相反数呢?显然不能算。
在初中的数学学习中,这种描述性概念比较多。
对于描述性概念,一定要把握好概念的整体,不要离开描述的实例,断章取义,以致产生误解或者歧义。
第三步:注意限制条件
公式中的限制条件是概念和公式,本质特征不可分割的部分,但往往容易被同学们所忽略,应在学习中引起高度的重视。
同时分析限制条件,往往又能帮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概念或公式的本质特征。
如对垂线、平行的概念的理解,我们有的同学往往只把铅垂向下视为垂直,只把水平放置的两条直线视为平行。
这种以生活经验的影响代替对概念的认识,缩小了概念的内涵。
同样是一种非本质因素的干扰,在学习中应尽量自觉予以排除。
第四步:通过联系、对比进行辨析
在数学知识中,有不少是由同一基本概念和方法引申出来的综述及其相关知识或看来相同、实质不同的知识。
学习这类知识的主要方法是用“找联系、抓对比”来进行练习。
如“直线、射线、线段”这些概念,他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抓住例题阅读法
抓住课本中的例题不放松,是学习的一个好方法。
具体做法是:
一是课前读:认真看例题,看不懂的地方画上记号,上课时重点听。
二是课上抠:认真听老师讲例题的难点,集中注意力去把难点“抠”懂。
三是课后想:听了老师的讲解后,课后再读再想。
想一想当时自己为什么不懂,卡在什么地方了。
四是考前串:每次考前复习时,不仅要记住公式、概念,也应回顾一下每章、每节的主要例题,把知识串起来。
下面再介绍一篇数学考试时防止失误的文章,希望对你有帮助:
“二十字诀”防失误
常看到数学考试后,很多同学大呼小叫:我这道题本来会做的,可惜这里错了,那里忘了云云。
我有时也很烦恼,为什么老师常常讲的题目学生还是常常会错。
静下心来想,这也难怪,平时做题,可能有同学或老师在一旁提醒,考试时可是正儿八经的一人一桌,考场严肃得很,气氛一紧张,考生难免东错西错,如何尽量在数学考试中减少失误,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水平,除了心态放平以外,还有什么好的应试技巧呢?我偶得一计美其名曰:“廿字诀”,可以在考试的时候经常地提醒自己。
我的所谓“廿字诀”的内容是:“单格a特结,标检方形函,自量猜分时,问名装准页” 。
学生不到三分钟无论谐音记,还是硬背,都可以记住。
各位,这可不是什么武学秘传,不过应付初(高)中数学考试,却能有效地提高分数,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必要的失误。
一待试卷和草稿发下,马上用铅笔在草稿上写上,不算违规。
考试时遇到困难和检查时,不时地去读一遍,确能收效。
下面,我把这廿字逐一作个阐述。
1.“单”就是单位。
数学考试中特别是填空和计算题需要写上单位,学生因为忘写而扣分屡见不鲜,也有错写单位的,如面积的平方米错写成米。
2.“格”就是格式。
有些同学解题没有格式,随心所欲,也会被扣分。
3.“a”就是英文字母a。
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的二次项系数a和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的二次项系数不为零。
但学生求字母的取值范围时往往会忽略。
4.“特”就是特殊值法。
有些很难的数学题,学生百思不得其解,用特殊值法来做,有时能收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这也符合“一般——特殊——一般”的辩证法。
5.“结”就是结论。
应用题的答,简答题的结论,作图题的结论,也往往忘记写。
6.“标”就是标准。
从小学到初中,最后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