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北平》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老舍简练、通俗、纯净、富有京味儿的语言风格。
2. 划分文章结构,通过把握文章两种表达情感的方式,即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来体会作者对北平血溶于水的眷恋和思念之情。
3. 了解散文对比与衬托的写作手法,并学会运用。
4. 注意文章中相关的景物描写,找出这些景物普通细小的共同特点,以掌握并学会运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来抒写自己的情感。
5. 反复研读文本,通过对文本中对话栏的学习,学会评点的鉴赏方法,与作品与编者展开对话。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 划分文章结构,通过把握文章两种表达情感的方式,即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来体会作者对北平血溶于水的眷恋和思念之情。
难点:
1. 了解散文对比与衬托的写作手法,并学会运用。
2. 注意文章中相关的景物描写,找出这些景物普通细小的共同特点,以掌握并学会运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来抒写自己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
提问法、讲授法、诵读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艾青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家乡的山川草木、风土人情等都是我们成长的精神滋养,都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精神归宿,每一个人对故乡都有一种割舍不断的情感,对于漂泊的旅人来说更是如此。
今天,我们将走近一位漂泊在外的作家老舍,走近他的故乡北平。
(二)走近作者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一位京味很足的现代作家。
老舍一生写了约800万字的作品,以长篇小说和话剧著称于世,以描写北京生活为基调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和话剧《茶馆》是他的代表性作品。
解放后,以话剧《龙须沟》获得了“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他的作品被翻译成20多种文字,以其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特色在世界上广为流传,使他成为了世界性的大家。
(三)创作背景
1.解题:标题中的“想”告诉我们什么信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你会想念自己的家?)
老舍不在北平
《想北平》是老舍先生在1936年山东济南时写下的一篇散文,作者当时不在北京,并且已十多年未回过北平了。
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华北危急,北京危急。
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京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想念家乡,写下这篇抒发自己情感的散文。
(四)文本研习
1. 梳理文本结构:1—3段:我爱北平但说不出来。
4—7段:爱北平的理由(北平的特点、北平的美)
8段:表达感受——想念北平(想得落泪)
2. 怎样的想?自由朗读课文1—3小节,思考以下问题:
(1)文中有哪几句话直接写出了老舍对北平的爱?
第1小节:我所知道的那点只是“我的北平”,而我的北平大概等于牛的一毛。
第2小节:可是,我真爱北平。
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来的。
我爱北平也近乎这个。
每一细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只是说不出而已。
第3小节: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
但我不是诗人,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
我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因为我心中有个北平。
可是我说不出来!
(2)上述几句话中多次提到“说不出”,为什么作者要反复提及这三个字呢?(根据上述几句话一点一点归纳)
知之少无法说爱之深说不出心血连说不出
总而言之,“说不出”正是由于爱到极点的表现,反复强调表明爱的非常深厚,只是说不出而已,此时无声胜有声。
(3)纵观1—3小节,老舍对北平的爱到底有没有说出来,如果有,他是怎么说的?如果没有,请说出你的依据。
(也就是说除了直接坦露情感,老舍有没有用其他的艺术手法来间接表达对北平的爱呢?)
第2小节:
类比,老舍用对母亲的爱来表达他对北平的爱。
他因母亲的欢心而笑,因不放心母亲的健康而落泪,对母亲说不出的爱就在这笑泪之中。
作者用这一类比恰当的表达出了他对北平那不同寻常却那么深刻的“说也说不出”的爱。
3.想什么?阅读文本4—7小节,思考一下几个问题:
(1)作者笔下的北平有什么特点?(尽量用课文原话回答)
第4小节:环境——动中有静
第5小节:布局——匀调自然
第6、7小节:物产——丰富、接近自然
(2)上述这些特点带给北平人怎样的感受?
第4小节:快乐安适第5小节:自由、自在第7小节:朴实却带着点诗意4.怎样写想?浏览全文
(1)老舍采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突出北平的这些特点呢?
a.对比衬托
巴黎未免太旷——北平复杂而又有个边际
巴黎太热闹——北平也热闹但动中有静
巴黎布置匀调——比起北平来还差点
美国的橘子——北平带着霜的玉李
伦敦有冒烟的工厂——北平更接近自然
归纳:每座城市都有每座城市的特点,而通过比较能更好地凸现出城市的特点。
文章中将北平与巴黎、美国、伦敦等城市相比较则更好的表达了作者对北平的爱。
b.细节描写
不像北平那样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使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
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
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似的美丽。
果子有不少是由西山与北山来的,西山的沙果,海棠,北山的黑枣,柿子,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呀!哼,美国的橘子包着纸,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
归纳:对北平细小事物观察的细致,正好体现了作者在第2小节中说的一句话:每一个细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
(2)选材
如果让你写北平,你会写北平的哪些人或事?
课文中老舍写了北平的哪些事物?他为什么没有写天安门、故宫等名胜古迹,而要写这些普通事物呢?
什刹海的蜻蜓、玉泉山的塔影、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胡同和院子、墙边的花、院里的蔬菜和水果
老舍选取平凡的事物,一方面反映他与北平的亲密,他把一个普通人眼中的北平呈现在读者的眼前,这只有熟悉北平的人才能有这样细致的描写,也就表现了老舍对北平感情的诚挚深厚;另一方面也正是用朴实的语言展现他自己平凡淡泊的精神追求。
像这样的选材还有很多,汪曾祺在《故乡的食物》中,没有选择大鱼大肉,而是说,“我很想喝一碗咸菜茨菇汤,我很想念家乡的雪”。
用细小琐碎的事物来表达对故乡深厚的感情,这是一种怎样的写作手法?
以小见大(在我们平时的写作中也可以采用这种手法,从普通事物入手,写出自己的主观情感)
5.(请同学)朗读课文最后一小节,再次体会作者的情感。
明白如话,不加任何藻饰,因为此时任何修饰都是多余和无力的,只有落泪和深情的呼唤才是最真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