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心理学习题-第八章异常心理与不良行为一、单选题(注:各题干后的罗马数字表示该题的估计难度:I 易;II 较易;III 较难;IV 难)1.持“如果个体的潜能遭遇挫折和干扰,就会导致心理和行为的错乱。
”这种观点的理论模式是:()IA 社会模式B 人本主义理论模式C 心理动力学模式D 行为模式[答案] B2.精神病科医师在判断就诊者是否有心理异常时经常采用的判断标准是:()IIA 以经验为标准B 社会适应性标准C 病因和症状是否存在的标准D 以上都对[答案] D3.在下列疾病中,不属于神经症的是:()IIA 疑病症B 强迫症C 孤独症D 焦虑症[答案] C4.用“潜意识冲突假说”来解释异常心理的原因的理论模式为:()IA 心理动力学理论模式B 行为模式C 人本主义理论模式D 医学模式[答案] A5.认为“异常心理是由生物学因素影响而形成的”的理论模式为:()IA 行为模式B 心理生物学理论模式C 心理动力学模式D 社会模式[答案] B6.判断心理活动正常与否时,相对更客观的标准是:()IIIA 以经验为标准B 社会适应标准C 心理测验的标准D 以上都是[答案] C7.在下列症状中不属于知觉障碍是:()IIIA 错觉B 幻觉C 感知综合障碍D幻想[答案] D8.在下列症状中不属于意志障碍的是:()IVA 意向倒错B 违拗症C 矛盾意向D 意志缺乏[答案] B9.CCMD这一精神疾病分类体系的制订国度是:()IIA 美国B 欧洲C 中国D WHO[答案] C10.弗洛伊德的焦虑分类中不包括:()IIIA 现实性焦虑B 神经症性焦虑C 压抑性焦虑D 道德性焦虑[答案] C11.关于焦虑,下列论述不正确的是:()IIIA 焦虑的主题是危险B 过度焦虑即造成应激C 焦虑往往伴有植物神经系统的功能激活乱D 焦虑有时是无意识的[答案] D12.持“焦虑是由知觉、态度与信念的冲突引起的”这种观点的心理学派是:()IIIA 精神分析学派B 学习理论C 认知学派D 人本主义学派[答案] C13.抑郁性障碍可能导致的最严重后果是:()IA 意志丧失B 木僵C 症状躯体化D 自杀[答案] D14.引起抑郁性障碍的病因可能是:()IIA 生物学因素B 心理因素C 社会因素D 以上都包括[答案] D15.关于人格障碍不正确的论述是:()IIA 从童年或青少年始发B 往往持续终生C 人格显著偏离常态D 存在智力障碍[答案] D16.经历过重大生活事件以后形成的人格异常称为:()II A 人格改变B 类病态人格C 人格障碍D 正常人格的反应[答案] A17.性指向障碍不包括:()IIA 同性恋B 恋物癖C 窥淫癖D 恋童癖[答案] C18.酒依赖往往包含:()IIA 心理依赖B 生理依赖C 耐受性D 以上都包括[答案] D19.形成药物依赖的主要因素是:()IIA 获得药物的机会B 药物的特点C 人格缺陷D 社会压力[答案] B20.关于因特网成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IVA可能是一种心理依赖B不是生理依赖C可能与其它心理障碍有关D 以上都不对[答案] D二、名词解释1.异常心理(mental abnormal or mental disorder)[答案] 是指个体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发生异常改变,又称变态心理。
2.社会常模(social norms)[答案] 社会常模是指正常人符合社会准则的心理与行为。
3.焦虑(anxiety)[答案] 是因受不能达到目的或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使个体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受挫,或失败感和内疚感增加,预感到不祥和担心而形成的一种紧张不安及带有恐惧和不愉快的情绪。
4.抑郁性障碍(depression)[答案] 是一种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多伴有焦虑、躯体不适感和睡眠障碍,属情感性障碍的一个方面。
5.人格障碍(personality disorder)[答案] 是指从童年或少年期开始,并持续终生的显著偏离常态的人格。
这种人格发展的畸形与偏离状态,表现出固定持久的适应不良行为,亦称变态人格、人格异常、病态人格等。
6.性心理障碍(sexual perversion)[答案] 称性变态或性欲倒错,泛指在两性行为方面的心理和行为明显偏离正常,并以这类偏离为性兴奋、性满足的主要或唯一方式的一组心理障碍,从而不同程度地影响干扰和不同程度地破坏了正常的性活动?7.酒精心理依赖(mental dependence of alcohol)[答案] 是由于长期饮酒而对酒精产生了心理上的嗜好,经常渴望饮酒。
8.惊恐反应(panic disorder)[答案] 可能由于内心冲突所致,这种反应常突然出现,使个体主观上极其惊恐与不安,出现明显的植物性神经功能障碍,如胸闷、心跳及窒息感等,多伴有失控感、濒死感和将要发疯感。
9.药物依赖(drug dependence)[答案] 亦称药物成瘾,世界卫生组织(1974)将药物依赖定义为是一种强烈地渴求并反复地应用药物,以获取快感或避免不快感为特点的一种精神和躯体的病理状态。
10.神经性厌食(anorexia nervosa)[答案] 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厌食,以自愿的饥饿和明显的体重下降为特征三、论述题1.如何对焦虑性障碍进行心理干预[答案] 可体现在预防和治疗的各个环节。
应在社会的各个方面大力开展心理健康工作,使每个人从小就培养健全人格,具有健康的心理。
情绪与动机的自我控制是焦虑性障碍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学会对紧张的抵抗,提高挫折的耐受性和把握焦虑的能力。
由于个体焦虑的原因不同和焦虑水平差异的存在,医学心理工作者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焦虑性心理障碍的心理治疗应当遵循依病情的轻重按阶段实施治疗的原则。
对严重的焦虑、恐慌或恐惧,应适当地使用抗焦虑剂等药物治疗,待症状减轻后再进行心理治疗。
对那些因在现实生活中遭遇挫折或碰到困难而发生焦虑的,应根据实际情况提出适宜的解决方案后再行处理。
现实中认知行为治疗是很有实际意义的疗法。
其次,对那些与现实无直接关系,源于内心的幻想或知觉的焦虑,应当依内心状况,使用精神分析与分析性心理治疗。
以“精神分析”的理论及基本治疗技术要领为取向的“分析性心理治疗”是现代心理治疗最广泛运用的疗法之一,在焦虑性障碍的心理治疗中颇为有效。
2.试论述人格障碍形成的心理社会因素[答案] 关于人格障碍形成的原因至今尚不完全清楚,目前一般认为它是在大脑先天性缺陷的基础上,受心理社会因素及其他环境有害因素影响而形成的。
研究表明,心理、社会与文化、环境的潜移默化影响,可能是人格障碍形成的关键性因素。
许多心理学家研究认为,父母离异或被父母抛弃是儿童产生人格障碍的首要原因。
因为这类儿童得不到父爱与母爱,情感上的冷漠不仅使其在人际之间保持较远的距离,而且令人难以捉摸和不好接近,因而也就不可能与别人保持热情、温暖和亲密的关系。
他们虽然从形式上学习和接触了社会生活,但是却不具备理解和分担他人情绪的能力,也不能从思想情感上把自己溶入他人的心境,做不到将心比心。
此外,这类儿童的父母多表现为反复无常,无一定的赏罚和教育原则,对孩子的要求也缺乏一致性。
因此,造成孩子无所适从和没有明确的自我认同感觉。
在儿童时期的家庭教育方面,父母的养育方式无疑是形成人格障碍的重要原因,如果父母对孩子冷淡无情,甚至凶狠残暴,或者溺爱放纵、过分苛求,都可能产生不良影响,出现逃学、懒散、撒谎、违抗等现象,以至逐渐发展为人格障碍。
3.试论述异常心理的判断标准[答案] 异常心理的判断标准对认识心理与行为异常的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极为重要。
尤其在精神病临床应用方面更是不可缺少。
由于正常与异常心理活动之间的差别是相对的,加上客观与主观等许多因素对异常心理活动的表现有很大影响,故在判别异常心理和行为时很难规定一个绝对的划分标准。
但是,目前通常按以下几种标准,从原则和方法上进行判断。
①以经验作为判别标准。
②统计学标准。
③医学标准,又称症状和病因学标准。
④社会适应标准4.厌食的矫治与心理干预[答案] 对住院者首先要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共同确定目标体重。
对重症患者可强制进行支持疗法,以维持水与电解质的平衡。
此外,在做心理治疗时,可从人体的生长发育规律、营养在发育中的作用、正确的审美观等方面的教育入手。
心理治疗包括疏导、解释、支持与暗示等,而行为疗法的操作性条件反射法与脱敏疗法常能奏效,行为矫正和家庭治疗最好同时进行。
对在家庭里治疗者主要依靠父母或亲人进行矫正,家长不应当逼迫孩子多吃,强迫进食容易导致厌食。
当孩子食欲欠佳,短时期少吃或不吃时,家长不要看得过分严重或心急如焚,因这种心理容易导致孩子厌食,而应顺其自然,让孩子从生理与心理上自然调节,便可迅速恢复食欲,达到正常进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