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专题练习选择题(1)1. (09海南卷,18)在自然状态下,某一桦树林中出现了云杉树苗,云杉长大后,高度超过桦树林。
桦树不如云杉耐阴,而逐渐减少,最终形成以云杉为主的树林,这种现象是A.初生演替B.生物入侵C.生物进化D.种间竟争2.用牛奶瓶培养黑腹果蝇,观察成虫数量的变化,结果如下表。
据表分析,正确的是( ) 时间(天) 1 5 9 13 17 21 25 29 33 37成虫 数(只) 6 10 28 71 131 207 270 302 327 341A.第13-25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个体生长加快。
B.第17-29天,成虫增长率上升,死亡率下降C.第21-37天,成虫增长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有关D.第1-37天,成虫数量成“J”型增长4.(09广东卷,11)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描述的是A.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B.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C.稗草在稻田中随机分布D.木棉树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5.土壤动物能够促进农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并改良土壤结构,其类群组成和数量是评价农田生态环境的重要指标。
下表是某农田使用两种肥料后4类土壤动物物种数和密度(个/m 2)调查数据。
根据表中数据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A .化肥田土壤动物的物种多样性减少,营养结构简单B .有机肥田的土壤动物数量大大增加,有机质减少C .化肥田土壤动物个体总数减少,但是生物多样性提高D .有机肥田的各类土壤动物密度总是大于化肥田6. 下列不属于种群特征的是 ( )A.年龄组成B.性别C.出生率和死亡率D.种群密度9.(08广东理基)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群落自然演替是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B.群落的原(初)生演替在海洋和陆地均可发生C.群落的原(初)生演替速度通常非常缓慢D.动物群落的演替与光照条件无关11.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
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
下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
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A .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B .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C .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D .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 类群 样地 跳虫类 蜱螨类 线蚓类 线虫类 物种数 密度 物种数 密度 物种数 密度 物种数 密度 有机肥田 10 167 38 30 40 120 19 339 化肥田 4 79 16 41 18 32 7 5212.(08广东生物)菟丝子叶片退化,茎黄色或黄褐色,常生长于龙眼、柑橘等果树的树冠层。
下列有关莬丝子和果树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影响果树的光合作用②吸收果树的水分和养分③竞争土壤水分和营养④共同生活,互惠互利A.①③B.②④C.③④ D.①②13.下图是一温带地区在原生(初级)演替过程中两种量值变化曲线,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什么?A.A表示草本植物的种类数量,B表示整个植被的生物量B.A表示整个种群的生物量,B表示草本植物的种类数量C.A表示土壤中腐殖质总量,B表示整个植被中的种类数量D.A表示食肉类的种类数量,B表示食肉类的生物总量14.下列有关种群增长的模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种群呈现“J”型增长的前提条件是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B.呈现“S”型增长的种群,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增长所受的环境阻力加大C.在自然界中,种群的增长曲线一般是“S”型曲线D.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有K值,只是K值较大17. 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在营养、空间、气候和无敌害等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表示为:Nt=N0λtB.一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后,一定呈“J”型增长C.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要尽量降低其K值D.一个呈“S”型增长的种群,数量在K/2左右时增长速率最大18.为保护生态环境,我国西部干旱荒漠地区大片耕作区将退耕,随着时间的推移,退耕地上将会发生一系列的群落演替。
有关该群落演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物种丰富度增加,群落结构复杂化 B.最终一定演替出森林C.演替初期种间关系以竞争为主 D.该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20.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曲线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
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A.若该图表示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增长速率为0B.种群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C.若该图表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则虫害的防治应在c点之后D.K值是环境的最大容纳量,不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22.下列有关种群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B.年龄组成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段的个体数目C.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不会发生变化D.出生率和死亡率是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和死亡的个体数目23.(09大连模拟)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群落演替是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B.不同生物群落的演替过程是相同的C.群落经过演替会达到一相对稳定的阶段D.群落演替导致生物种类的不断改变24.在群落演替中,下列哪一种情况是不可能发生的?A .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发生变化B .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越小,群落演替越慢C .初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D .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25.(08湖南十校高三联考)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在近期一定能保持稳定B.用每平方米草地中杂草的数量来表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C.捕食关系对维持群落的稳定有重要作用D.人类活动不会使群落演替的方向改变,但可改变演替速度26.科技人员选取某地同一自然条件下三种不同类型的茶园,进行物种丰富度的调查,结果如图。
据图判断正确的是A .纯茶园物种数变化幅度最小,不易产生暴发性虫害B .杉茶间作园各物种的种群密度在10月份时最大C .梨茶间作园的营养结构在6月份时最为复杂D .人类生产活动不会改变茶园的群落结构27.我国海关对出入境货物都要进行严格的检疫,以禁止有害生物(包括虫卵和微生物)的蔓延。
否则,若有害生物一旦流入适宜环境,就可能 ( )A.有害生物种群将始终以 “J”型曲线增长B.提高该地区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对境内生物多样性造成威胁D.群落的稳定性增强30. 血细胞计数板是对细胞进行计数的重要工具,下列叙述正确的是(B )A. 每块血细胞计数板的正中央有1个计数室B. 计数室的容积为1mm ×1mm ×0.1mmC. 盖盖玻片之前,应用吸管直接向计数室滴加样液D. 计数时,不应统计压在小方格角上的细胞31. 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B )A. 五点取样法适合调查灌木类行道树上蜘蛛的种群密度B. 就食性而言,杂食性鸟类的数量波动小于其他食性的鸟类C. 就生态系统结构而言,生态瓶的稳定性取决于物种数D. 变色龙变化体色,主要是向同类传递行为信息34.为研究酵母菌种群密度的动态变化,某同学按下表所列条件进行了甲、乙、丙、丁共4组实验,用1000 mL 锥形瓶作为培养器皿,棉塞封口,在25 实验条件均相同,定时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
绘出的酵母菌种群密度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条件分别是( )A .①-丁、②-乙、③-丙、④-甲B .①-乙、②-甲、③-丁、④-丙C .①-甲、②-乙、③-丙、④-丁D .①-丙、②-甲、③-丁、④-乙 38.右图为三种蜂的生存曲线。
叶蜂产卵于叶上;泥蜂贮存其他昆虫的幼虫为子代的食物;蜜蜂的幼虫由工蜂直接喂养。
这三种蜂的生存曲 甲 乙 丙 丁 培养液浓度 4.0 4.0 0.8 0.8 培养液体积 200 800 200 800 100 50生存率(%乙 丙线依次A.甲、乙、丙 B.乙、丙、甲C.乙、甲、丙 D.甲、丙、乙40.如图所示K为该物种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允许的最大值,由于条件改变环境最大容纳量由K→K2。
改变化的原因最不可能是因为A.天敌大量迁出或死亡 B.该种群迁入了大量同种个体C.该种群生物发生了基因突变 D.该地区引入了新物种41.下列对植物群落生长的分层现象的解释不正确的是A.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B.决定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除光照外,还有温度和湿度等C.种植玉米时,因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所以要合理密植D.在农业生产上,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现象,合理搭配种植的品种42.在野外试验站,研究棉蚜发生期开放和封闭条件下、不同初始密度(1和20头/叶)的棉蚜种群密度变化,各实验组均放置规格、数量相同的棉叶,结果如下图。
有关叙述正确的是①始密度相同的种群开放条件下先于封闭条件下衰退,可能与迁出有关②初始密度相同的种群开放条件下先于封闭条件下达到密度峰值,可能与迁入有关③开放和封闭条件下种群数量均在达到K值时开始衰退④开放和封闭条件下种内斗争均在种群衰退时开始减弱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选择题一:ACABA,BCCDB,DDADC选这题二:DBBCA,DCBDC,CCCABB选择题三:AABACCABBC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