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海伦凯勒教案

海伦凯勒教案

《海伦·凯勒》教学设计教案背景: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影响是深广的,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语文教学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强烈的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语言文字理解、赏析,使他们有所感悟、思考,并受到情感熏陶,获得精神洗涤,享受审美情趣。

引导学生以读解文,以情带读,通过仔细品味关键词句,把学生带入课文描述的意境,感受海伦·凯勒的形象,体会她丰富的内心世界。

让学生在生生对话、师生对话以及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张扬情感、喷涌真情,从而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把语文学习转化为积极的情感。

教材简析:课文讲述了海伦一岁半时遭遇一场重病后,从此双目失明、双耳失聪。

在沙利文老师的指导帮助下,如饥似渴地摸读盲文,在萨勒教师的指导下,学会了说话。

考上大学后,她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残疾人身上的故事。

赞扬了海伦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传递了终身努力便成天才的价值追求。

文章较长,但语言凝炼,明白易懂,便于理解概括。

教学方法任何文章都有一个中心意思,都有一条清楚的“经线”,或者都有一个整个文章环拱的圆心。

我们的教学过程也应由此来展开。

找准了此点,就能辐射全篇文章的教学,就能使我们文章教学有了突破口,也使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展开对话或寻找、拟定讨论的话题,有了依托和凭借。

这篇文章的最后一句“海伦凯勒这种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永远留在世人心中。

”正是文章的中心所在,因而,在进行设计时,我仅仅抓住“不屈不挠”,作为学习课文的唯一一个问题,抓住“不分昼夜”、“拼命”、“如饥似渴”、“摸出了血”“夜以继日”、“努力”、“反复”、“高声”、“几个小时”、“坚持练习,练习,练习……”等等词语一一体会,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感悟,小组合作质疑逐层深入,使学生对“不屈不挠”的理解更加丰满。

力求避免一些琐碎的无效提问,学生学起来也觉得思路清晰,教学重点才能得以落实。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

2.反复认真地读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1.能够运用自己掌握的读书方法,对课文精彩的部分深入理解。

2.在学习过程中注意与同学交往自己的认识。

3.读书过程中学会在自己体会深的地方加批注记。

情感态度价值观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海伦在困难的环境中战胜困难创造奇迹的勇气。

3.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想一想自己从中能够学习到什么。

[重点难点]重点:反复认真地读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难点:感受海伦在困难的环境中战胜困难创造奇迹的勇气。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1、有这样一位伟大的女性,她在一岁半时就成了又聋又盲的人,她有耳听不见,有眼看不见,但是——她是哈佛大学的优秀毕业生,总统自由勋章获得者,一生完成14部作品的作家、教育家,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之一。

她就是——海伦·凯勒2、请你伸出右手食指,和老师一起工工整整地写下这个名字,这个曾经感动世界的名字——海伦·凯勒。

3、让我们一起轻轻地满怀尊敬地念这个名字——海伦·凯勒(齐读课题)。

这样一位身有残疾的弱女子,是如何创造出辉煌的成就?这节课,就让我们再次走近她——海伦·凯勒。

二、整体感知,走近人物1、打开课本,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海伦?(学生自主读书,整体感悟人物)2、由同学们读书的神态看出海伦·凯勒深深地吸引住了大家,现在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海伦·凯勒,你会一下子想到什么词?读出了一个“不幸、可怜”的海伦,一个坚强的、不屈不挠的海伦,还读出了快乐、幸福的,热爱生活、富有爱心的海伦,……(学生交流)3、文中是怎样评价海伦凯勒的?(用文中的一个词)(板书:不屈不挠)这是课文结尾对海伦精神的概括,谁来读出这句话。

4、我们一起读读这个词,你是怎样理解这个词的?5、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想:你从课文的什么地方读出了不屈不挠的海伦?(教师手指板书)在书上圈圈画画,简单写写自己的感受。

三、细读课文,感动内心(一)1.现在同学们的书本上留下了一道道充满你智慧的标记。

谁来说,你找到的第一处句子是什么?2、她不分昼夜,像一块干燥的海绵吮吸着知识的甘霖。

她拼命摸读盲文,不停地书写单词和句子。

她是这样地如饥似渴,以至小小的手指头都摸出了血。

(1)我们知道,正常人学会阅读、书写、算术,也许并不是什么难事。

但海伦却要“不分昼夜”、“拼命摸读”、“不停书写”甚至“摸出了血”才能做到。

从这儿你又想到了什么?请齐读这段话。

这段文字仅仅读一遍是不够的。

大家再读读,你发现有哪些词语值得我们注意,用笔将它圈出来同桌讨论讨论,可以在旁边写上一些自己的体会。

(2)交流:抓关键字体会海伦的坚强、不屈不挠。

A.“不分昼夜” “像一块干燥的海绵”点拨(此时的海伦渴求知识,求知的欲望越来越强烈。

每天的开始,海伦就是“一块干燥的海绵”,吮吸着,吮吸着,直至“这块海绵”装得满满的,饱饱的。

体会海伦的坚强)B.“拼命摸读” 点拨(我们知道盲文是向外凸出来的,由点数和点位的不同来区分,只能靠着手指慢慢地、仔细地摸读,这样的学习远远比我们正常人来得困难。

)“不停地书写” 点拨(我们能想象海伦当时学习情景吗?边想象边读体会海伦的不屈不挠。

)C.“如饥似渴”“摸出了血” 点拨(当时海伦年仅7岁,为了学习,她小小的手指头竟摸出了血,她会喊一声疼吗?她会哭着去找妈妈吗?她无怨无悔,为的就是学习,学会阅读。

)3、齐读这句话。

同学们你们知道盲人是怎样读、写盲文的吗?盲文是透过点字板、点字机、点字打印机等在纸张上制作出不同组合的凸点而组成,一般每一个方块的点字是由六点组成。

盲人需要用心、仔细的触摸这些凸点来辨别是什么字,从而认读;盲人的书写更加困难。

需要用食指的指节用力叩击盲文笔,在厚厚的纸上扎下一个个突起的盲文点。

长时间书写,手腕、手指都会酸痛,甚至变形。

4、了解了这个知识,再读这段话,(课件“她不分昼夜……摸出了血”)想说什么?学生交流(困难这么多,她还能坚持,不屈服,太坚强了。

她多么渴望能学到知识。

……)5、指导学生朗读想象着海伦摸读盲文时的艰辛,带着你深深的感动之情读好这些词,这段话。

(二)还从哪些语句中读出她的不屈不挠精神的?1、(第6段)海伦10岁的时候,越来越强烈地想开口说话。

父母为她请来盲哑学校的萨勒老师。

萨勒发音时,要海伦把手放在她的脸上,用感觉来判断萨勒舌头和嘴唇颤动的情况,以此体会怎样发音。

这种完全靠触角学习说话的方法,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

海伦后来在回忆自己的这段学习生活时说:“为使我的伙伴――即使是最亲密的伙伴――能听懂我说的话,我夜以继日地努力,反复高声朗读某些词语或句子,有时甚至要读几个小时,直到自己觉得读对了为止。

我每天坚持着练习,练习,练习……” (1)首先请同学们想想:海伦既聋又盲,那她是怎样学习说话的?(学生指出:海伦把手放在她的脸上,用感觉来判断萨勒舌头和嘴唇颤动的情况,以此体会怎样发音。

)(2)请学生闭上眼睛,触摸同位的脸,体会一下海伦学习的情形,亲身体验她学习的难度。

老师小结:这种靠触觉练习说话的方式,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所以海伦这样说(师生齐读:“为使我的伙伴――即使是最亲密的伙伴――能听懂我说的话,我夜以继日地努力,反复高声朗读某些词语或句子,有时甚至要读几个小时,直到自己觉得读对了为止。

我每天坚持着练习,练习,练习……”(3)再联系下文看看(7自然段)后来“她说话的能力竟然和一般人没什么两样了”当她大声喊道:“爸爸,妈妈,我回来了”刹那间,爸爸和妈妈紧紧抱住了海伦,留下了兴奋的泪水。

这是兴奋的泪水,也是心酸的泪水,因为他们仿佛看到海伦曾经,曾经,曾经。

(学生思考自由说)(4)指导朗读让我们体会着海伦说话的艰辛,想象着她付出的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一起来读这段话。

四、深入体悟,升华认识1、正是靠着这种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海伦学会了“算术”、学会了写字、学会了说话。

这也是这篇课文主要告诉我们的。

不过,这篇课文还告诉我们海伦凯勒的什么方面?请大家再读读课文,特别注意3、5、8几节,你能有什么发现?2、你又对海伦有什么认识?(对生命的喜悦、想象世界的美好、把毕生的精力奉献给残疾人等)通过这些,我们发现,海伦的内心充满了——(板书:爱)正因内心有爱,她才感到生命有了新的开始,她才会将世界想象的那样美好,她才会将毕生的精力倾注在残疾人身上。

也是爱,才给了海伦不屈不挠、战胜命运的力量。

3、正是心中充满了“爱”,海伦才会写出那样多感动世界的文字。

慢慢地,知识打开了海伦的眼界,她从无边的黑暗和死一般的沉寂中走出来了,你看,她有时——————,有时——————,有时——————,有时——————,,她就是这样用动人的笔调描绘着她心中看到的世界。

此时,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海伦?(乐观,开朗,热爱生活)指导读:幸福的感觉要慢慢体验,通过你的声音还有你的表情表达出来吧。

自由读。

四、结合实际,升华认识最后,老师借用海伦凯勒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中的一句话送给大家:“不要埋怨别人对你设下困难,只要自己努力一把,克服那些困难,即使失败了我觉得也不会太伤心,但我坚信那只是偶然,而必然则是你肯定会成功!”——《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五、拓展作业,课外延伸1、结合海伦凯勒、邰丽华等优秀残疾人的事迹,把自己的感想写下来。

2、好书推荐:《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凯勒自传》。

《海伦凯勒》教后反思《海伦凯勒》这篇文章生动地记叙了海伦一岁半的时候,遭受了双目失明,双耳失聪的极大不幸以后,在沙利文、萨勒老师的鼓励和指导下,以惊人的毅力顽强刻苦地学习的故事,表现了她对生活的无比热爱以及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以情感人是本文最大的特点。

作者的叙写满怀深情,能引导读者“披文入情”,缘情悟神。

选材有详有略,重点突出,是本文的又一特色。

课文详写了海伦摸盲文、拼写单词,完全靠触觉学习说话的艰难历程,略写了海伦一岁半时遭受的不幸和大学毕业后将她全部的爱倾注在残疾人身上的事迹,突出了重点,更好地表现了海伦对生活的热爱和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一、强化情感体验。

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特别多,必须力透文字张力,引导学生领悟文字内涵,读懂悟透文本,把学生置身于浓浓的情感氛围之中,营造烈烈的语文味道。

“从此,小海伦与有声有色的世界隔绝了。

她面对着的是无边无际的黑暗和死一般的沉寂。

她不能喊一声‘妈妈’,也不能倾诉心中的希望和要求。

”让学生说说读了这段话,此刻你心中产生了怎样的情感?为什么?通过两个问题,让学生整体感悟,引导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想象并走近海伦的内心世界,获得真真切切的情感体验。

从而让学生步入一个学习语文的状态中。

二、适度展开想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