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散文
全文分4段: 第1段,提出中心论题,并以教师的职能作用总论从师的重要性 和择师的标准。开篇第一句“古之学者必有师”句首冠以“古之”二 字,既说明古人重视师道,又针对现实,借古非今。“必有”二字, 语气极为肯定。然后指出师的职能作用是“传道受业解惑”,从正面 申述中心论点。接着紧扣“解惑”二字,从不从师的危害说明从师的 重要,从反面申述中心论点。最后紧扣“传道”二字,阐明道之有无 是择师的唯一标准,一反时俗,将贵贱长少排出标准之外,为下文针 砭时弊张本。 第2段,批判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这一 段用对比的方法分三层论述。第一层,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 和“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相对比,指出是否尊师重道,是圣愚分野的 关键所在;第二层,以为子择师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指出“小学而 大遗”的谬误;第三层,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作对比, 批判当时社会上轻视师道的风气。 第3段,以孔子为例,指出古代圣人重视师道的事迹,进一步阐 明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这一段开头先提出“圣人无常
全文主要阐明的是为人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主旨。 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 一二思:”:“见可欲”、“将有作”指见到能引起自己喜爱的东 西。就想到用知足来警戒自己,将要大兴土木时,就想到适可而止,这 是戒奢侈; 三四思:“念高危”、“惧满溢”两条指考虑到身居高位,就要时 时想到谦虚谨慎的修养自己的品德,惧怕自己骄傲自满,就要想到胸襟 宽广像能容纳滔滔江水的大海,这是戒骄傲; 五六思:“乐盘游”、“忧懈怠”指外出游猎要网开一面,适度而 行,担心做事懈怠,就要时时想着善始善终,这是戒纵容; 七八思:“虑壅蔽”、“惧谗邪”指虚心容纳下边的意见,严格要 求自己而疏远斥退那些坏人,这是戒轻人言; 九十思:“思所加”、“罚所及”指不要因个人的情绪变化而谬加 奖赏或滥施刑罚,这是戒赏罚不公。 全文围绕“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本文以“思”为线索,将 所要论述的问题联缀成文,文理清晰,结构缜密。并运用比喻、排比 和对仗的修辞手法,说理透彻,音韵铿锵,气势充沛,是一篇很好的 论说文。
《种树郭橐驼传》柳宗元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 思想家,与韩愈等人被称为唐宋八大家。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 人。汉族。代宗大历八年(773)出生于京都长安(今陕西西安)。 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刘禹锡与之并称“刘 柳”。王维、孟浩然、韦应物与之并称“王孟韦柳”。世称柳河东或 柳柳州。他的散文创作以寓言、山水游记和传记成就最大,寓言推陈 出新,造意奇特,善用各种动物拟人化的艺术形象寄寓哲理或表达政 见;优美的山水游记,生动表达了人对自然美的感受,丰富了古典散 文反映生活的新领域,从而确立了山水记作为独立的文学体裁在文学 史上的地位;传记在真人真事基础上有夸张虚构,似寓言又似小说。 他的叙事诗文笔质朴,描写生动,寓言诗形象鲜明,寓意深刻,抒情 诗更善于用清新峻爽的文笔,委婉深曲地抒写自己的心情。不论何种 体裁,都写得精工密致,韵味深长,在简淡的格调中表现极其沉厚的 感情,呈现一种独特的面貌。
①疏:是臣下向皇帝分条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又称奏章、奏 议。《论积贮疏》(贾谊) ②表:陈述某种意见或事情的文体。《陈情表》(李密) ③策:科举考试问之于策而令应举者作答被称之为策问的文体。
④讽:古代用比喻暗示一类的方式委婉规劝别人接受下级意见的 文体。《邹忌讽齐王纳谏》
⑤谏:直言规劝,使之改正错误 ⑥诽:背地里议论别人的过失
第1 简介郭橐驼的形象特征及名号来历。看似闲笔,却生动 段, 有趣,给文章带来了光彩色泽。 第2 介绍郭橐驼高超的种树技艺。 段, 第3 写郭橐驼介绍种树的经验并说明别人不如他的原因。 段, 第4 写郭橐驼把“长人者”与“他植者”进行类比,指出地 段, 方官吏好像是“爱”民,其实在害民。 第5 最后说明写作本文的目的。 段,
第4段,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说明写作本文的 缘由。“不拘于时”的“时”指“耻学于师”“惑而不从师”的社会 风气。“古道”指“从师而问”,以“闻道”在先者为师的优良学 风。
《阿房宫赋》杜牧
杜牧(803年-852年)字牧之,号樊川,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 士族。晚唐著名诗人和古文家。擅长长篇五言古诗和七律。曾任中书舍 人(中书省别名紫微省),人称杜紫微。杜牧工诗、赋、文、辞,而 以诗歌创作成就最大,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是晚唐著名作家。他的 散文以议论见长,气势纵横,敢于论列军国大事,指陈时弊,具有较 强的现实性,继承了韩、柳派古文家的优良传统。他的诗意境清新, 风格豪健俊爽,在晚唐轻浮艳丽的文坛上独树一帜其诗英发俊爽,为 文尤纵横奥衍,多切经世之务,在晚唐成就颇高,时人称其为“小 杜”,以别于杜甫;又与李商隐齐名,人称“小李杜”。 。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后人称他“樊川先生”、“杜樊 川”。
综观全文,我们应注意三点:一是无论种树或治民,都要“顺天 致性”,而不宜违逆其道;二是想要顺天致性,必先掌握树木或人民 究竟怎样才能“硕茂以蕃”,亦即摸清事物发展规律;三是动机效果 必须统一,不允许好心办坏事,或只把好心停留在表面上和口头上。 把这三点做好,才算懂得真正的“养人术”。
本文选自《柳河东集》。这是一篇兼具寓言和政论色彩的传记散 文。柳宗元在参加“永贞革新”前两年,即贞元十九年至二十一年 (803—805),曾任监察御史里行,是御史的见习官,可以和御史一 样“分察百僚,巡按郡县,纠视刑狱,肃整朝仪”,可以到各地检查 工作,民事、军事、财政都可以过问,品秩不高而权限较广。这篇文 章,可能就是在此期间写的,是针对当时地方官吏扰民、伤民的现象 而作的。这篇文章可以看成是柳宗元参加“永贞革新”的先声。
师”的论断,与第1段“古之学者必有师”呼应,并且往前推进一 步,由“学者”推进到“圣人”,由“必有师”推进到“无常师”。 举孔子为例加以论述,因为孔子在人们心目中是至圣先师,举孔子为 例就有代表性,能加强说服力。由此得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 贤于弟子”的结论,这个结论显然是正确的。这种以能者为师的观点 就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
这篇文章使韩愈写给他的学生李蟠的,论述了从事学习的重要性, 批判了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陋习,表现出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 精神。
《师说》论点鲜明,结构严谨,正反对比,事实充分,说理透
彻,气势磅礴,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文章先从历史事实“古之 学者必有师”、老师只能“传道受业解惑”、学者定会遇到疑难“人 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三个方面证明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 性。对于老师的年长年少,作者认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 存,师之所存也”,明确了择师的标准。接着就从三个方面进行对 比,抨击“耻学于师”的人,先用古今对比,指出从师与不从师的两 种结果;次用人们对自己与对儿子的要求不同来对比,指出“士大夫 之族”行为的自相矛盾;最后用“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百工之 人”对比,揭露士大夫之族的错误想法,指出这是“师道不复”的真 正原因。从后果、行为、心理等方面逐层深入分析,指出了他们 在“从师”问题上的不同态度,点明了从师学习的重要。作者从“道 之所存,师之所存”的择师标准出发,推论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 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的论断。为了 证明这一论断,作者选择了孔子的言行来作证。在当时人们的心中, 孔子是圣人,圣人尚且如此,那一般人就更不必说了。而且作者虽只 用了寥寥数语,而孔子的言行却写得具体,因而很有说服力。这样, 文章以其鲜明的中心、清晰的层次,充分的说理体现了逻辑思维的严 密。
文章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前半部分用铺陈夸张的手法,描写秦 始皇的荒淫奢侈: 第一段写阿房宫工程浩大,宏伟壮丽; 第二段写宫廷美女之众,珍宝之多,生活的奢靡、腐朽。
这两段又是由外到内,由楼阁建筑到人物活动,写得条理井然。 后半部分,由描写转为带有抒情了农民起义,推翻其统治,一举亡秦 第四段转入议论,进一步指出:六国衰亡,秦朝覆灭,其根本原因都 在于不能爱民。意在总结秦亡的历史教训,言简意赅,暗寓讽谏之 意,含蓄地告诫后人,如不以历史为鉴,还会重蹈覆辙。这两段议论 由古及今,层次很清楚。
中唐散文,韩愈、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提倡质朴的文风,注重 反映真实的社会人生,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成就卓著,对后世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
晚唐散文,杜牧的《阿房宫赋》,骈散结合,借古讽今,具有较强 的批判精神。
《师说》韩愈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阳(今河南 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 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 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 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 (韩愈、柳宗元、苏轼、苏辙、苏洵、曾巩、欧阳修、王安石)之 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⑦谤:公开的指着别人的过失 ⑧讥:微言讽刺 ⑨讽:用话语劝说别人,使之听自己的意见
《谏太宗十思疏》是唐朝著名谏议大夫魏徵写给唐太宗的一篇奏 疏。在这篇文章中,魏徵紧扣“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的主 旨,规劝唐太宗在政治上要慎始敬终,虚心纳下,赏罚公正;用人时 要知人善任,简能择善;生活上要崇尚节俭,不轻用民力。这些主张 虽以巩固李唐王朝为出发点,但客观上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有利于 初唐的强盛。,这个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安邦治国的重要思想作了非常 精辟的论述,其主题是在于提醒唐太宗要想使国家长治久安,君王必 须努力积聚德义,具体提出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等十个建议。魏徵 敢于直谏,在贞观年间先后上疏二百余道,强调“兼听则明,偏听则 暗”,对唐太宗开创的千古称颂的“贞观之治”起了重大作用。
本文无论是描写还是议论,都充满了激情,语言精美,富于文 采;有时骈散兼行,于整齐中有变化;有时比喻贴切,生动形象;有 时运用排比句式,使文章气势充畅。
《谏太宗十思疏》魏徵
魏征(580年-643年),字玄成。唐巨鹿人(今河北邢台市巨鹿县 人,又说河北晋州市或河北馆陶市)人,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政治 家、史学家。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以直谏敢言著 称,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魏征所处“贞观之治”时期,天下大 治,而他却提出居安思危,足见其战略眼光。他死后,唐太宗亲写碑 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 以人为镜,可明得失。魏征殁,吾失一镜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