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时在社会中成长
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社会化的含义,懂得社会是个人成长的训练场,应充分利用社会提供的条件实现个人成长;知道亲社会行为的表现,掌握参与社会生活的方法
能力目标学习在社会交往和实践中锻炼自己,为个人价值的实现做准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有了解、关心、融入、服务、奉献社会的意识和愿望
教学重点:社会对个人成长的作用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亲近社会,服务和奉献社会,积极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图片——“羊孩”拴拴与羊为伴6年多照片)因母亲过早去世,父亲智力低下,而年迈的奶奶又无力照顾,在陕西榆林市清涧县玉家河乡贫穷的小山村王家河村,一名“哑童”常年被用绳子拴在树上,在被拴的6年多中与他作伴的是一只山羊。
期间,孩子从来没有开口说过一句话,就连“爸爸、妈妈”这些简单的词语也不会说。
想一想:为什么6岁的孩子还不会喊爸爸妈妈?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课第2课时:在社会中成长。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在社会课堂中成长
(一)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活动一:情景探究(多媒体展示《狼孩的故事》)
1.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
提示:这个故事说明每个人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社会,都有一个社会化的过程。
只有社会化的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只有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中,人才能真正地成长和发展起来。
活动二:探究人的社会化过程(多媒体展示图片)
1.这几幅图片,分别展现了什么内容?
提示:图1是母亲抚育子女,教子女学习知识;图2是同学在一起玩乐,感受集体的温暖;图3是老师在教学;图4是学生在参加社会劳动。
这四幅图片展现了我们从最初的自然的生物个体转化为社会人的社会化过程。
2.想一想这些活动对未成年人的成长有什么意义?
提示:有助于我们在社会生活中了解和认识社会,并从中获得社会经验,形成社会认可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
(二)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
活动三:探究社会生活(多媒体展示图片)
设计意图:以食物和图书为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代表,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社会经验,对自己的衣食住行、学习和娱乐等生活用品来源进行探讨,以证明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
1.观察图片,分析我们可以从社会中获取哪些东西?
提示:从社会中我们可以获取粮食;书籍;购买服装;乘坐公交车;观看电影等。
2.谈一谈我们能不能离开社会而存在?
提示:如同植物生长需要阳光、空气和水一样,人的生存和发展也离不开社会,每个人都从社会中获得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
(引导学生将讨论引向深入,深刻理解社会对个人存在和发展的意义。
可以选择恰当的名言提升学生对探究成果的认识。
)
教师总结: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每个人都从社会中获得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
我们知识不断丰富,能力不断提高,规则意识不断增强,价值观念日渐养成,我们逐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
目标导学二:养成亲社会行为
(一)青少年养成亲社会行为的必要性
活动一:视频欣赏(多媒体链接视频——支月英的故事)
1.分析山村教师支月英的行为是一种什么行为?
提示:一种奉献社会、关爱学生的亲社会行为。
2.作为中学生,我们如何向支月英老师学习?(学生讨论回答)
提示:青少年处于走向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应该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关注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养成亲社会行为。
教师强调:在社会生活的互帮互助中,向社会尽自己的一分力量,我们感受到快乐,体会到社会温暖。
我们亲社会的行为表现在多方面:遵守规则、爱护环境、团结同学、互相谦让、彼此分享、帮助他人、关心社会发展等。
(二)青少年如何养成亲社会行为
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图片)
2.结合图片和你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谈谈如何养成亲社会行为。
(学生讨论回答)
提示:亲社会行为在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中养成。
我们要主动了解社会,关注社会发展变化,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遵守社会规则和习俗,热心帮助他人,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
(引导学生把探究成果归类、总结提升,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发挥指导行动的作用。
)教师总结:参与社会的过程,既是体验社会生活的过程,也是在实践中发展和成就自己的过程。
我们只有主动关心社会,积极融入社会,倾力奉献社会,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人的价值观也在发生着改变。
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我们要养成亲社会行为,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3板书设计
在社会课堂中成长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实现社会化的方式
在社会中成长
养成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表现及意义
实现亲社会行为
4教学反思
本框重点是如何尊重他人隐私和维护自身的隐私权。
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尽管已经学习了隐私以及隐私权的含义,而且课堂上学生也能轻易列举出现实生活中侵犯隐私权的案例,可是,当这样的事情发生在现实生活中时,他们却茫然不知。
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过程中,我着重使用了情境体验式教学法,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取知识。
在明确如何尊重他人隐私时,我采取了体验式的教学方法,首先引导学生交流自己隐私受到侵害时的感受,从而达到让学生体会“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让学生明白了尊重他人隐私的重要性。
接着让各小组选取生活中的情境,探究尊重他人的具体做法,并通过表演的方式展示出来,通过学生的表演,有效地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学生的点评,增强了学生的隐私意识,强化了学生的责任和信誉意识,让学生在活动体验中明确了尊重他人隐私的方法,也增强了教学效果。
在明确如何维护自身隐私权时,通过故事分享的方式,学生把自己保护隐私的方法及维护隐私权的方法分享给大家,学生的自主性不断得到体现。
活动的设计比较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有话可说,所以在课堂气氛上相对比较活跃,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参与活动,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在这节课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1、在预习检测的环节,我想了解基础较弱同学预习教材的情况,就直接说出让各组5号、6号同学来回答我提出的问题,没有考虑到这些学生的感受,有可能伤害到这些学生的自尊心,进而降低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今后在教学活动中一定要注意考虑到学生尤其是学习相对较弱的学生的感受,维护好学生自尊、自信心。
2、在学生发言的时候,不应打断学生的发言,而要在学生都说完之后再进一步提升,不然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思路,打消学生的积极性。
3、在回归教材方面有所欠缺,课堂中没有引导学生回归教材,落实笔记。
以后在这方面应该注意,把情景教学和教材教学巧妙的结合起来。
4、对于情景讨论的主题选取还需要斟酌,选取讨论问题时多多考虑问题的可讨论性,提高学生的课堂效率。
5、在对学生点评的时候应该多注意思路的引导和培养,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理清思路,老师点评时就有意识的对学生回答的落脚点加以明确,让学生自己明白自己其实是从哪几个方面考虑问题。
三、本节课缺少对学生个体和小组的评价,如在学生对学不好的情况下如果及时对学生进行评价,及时鼓励学生,学生对学的积极性就会高一些,在小组合作的环节对学生及时评价,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也会高一些。
部分学生回答问题时使用口头语,应强调让学生联系教材,使用书面语,回答问题一定要规范。
在畅所欲言话平等的环节,学生只用教材的观点进行了分析,没有进一步拓展,这时还需要老师的进一步引导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