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科学的名词解释

环境科学的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环境: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2、二次能源:指由一次能源加工转换以后得到的能源。

3、污染指数:进料中悬浮物质和胶体物质的浓度和过滤属性,是表示进料对微孔滤膜堵塞程的一个指标。

4、等效A声级:规定时间内,某一连续稳态的[A]/计权声压级具有与时变的噪声相同的均方A/[计权]声压,则这一连续稳态声的声级就是此时变噪声的等级声效。

5、人口增长率:一定时间内(通常为一年)人口增长数量与人口总数之比。

人口增长率=(年末人口数-年初人口数)/年均人口教×1006、环境质量评价:按一定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对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环境质量进行说明、评定与预测。

7、土地处理系统:利用土地及其微中物及根系(植物)对污水进行处理,同时又利用其中水分和肥分促进农作物、牧草或树木生长的工程措施。

等一8、光化学烟雾:汽车、工厂等污染源排入大气的碳氢化合物(HC)和NOX次污染物,在阳光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生成0醛、酮、酸、过氧乙酰硝酸酯3、(PAN)等二次污染物,参与光化学反的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所形成浅蓝色有刺激性气味的烟雾污染现象。

9、氧变曲线:河流受到大量有机物污染时,由于有机物氧化分解作用,水体溶解氧发生变化,随污染源到河流下游一定距离内,溶解氧由高到低,再到原来D0水平,可绘制一条DO下降曲线。

10、生物膜污水处理法:生物膜是使细菌等菌类微生物和原生动物、后口动物一类的微型动物附着在滤料或某些载体上生长繁育,并在其上形成膜状生物污泥。

199911、水体富营养化:指在人类活动最响下,N、P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泊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DO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反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现象。

12、酸雨:拍pH值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

浓度相对较高的部分,其主要作用是13、臭氧层破坏:指大气层的平流层中O3吸收短波紫外线,该层物质破坏。

14、污染系数:用来表示污染程度的大小,污染系数=风向频率/平均风速。

15、生物污染:对人和生物有害的微生物、寄生虫等病原体和突变体等污染水、气、土壤和食品,影响生物产量、危害人类健康,这种污染称为生物污染。

16、特种目的监测:指因环境管理或环境科研需要而进行的非常规性监测,如污染事故监测、仲裁监测、环境影响监测等。

17、BODs:测定第一阶段的生化需要20天,这在实际工作中难以做到的。

为此又规定一个标准时间,一般以5日作为测定BOD的标准时间,因而称为五日生化需氧量。

18、一次污染物:直接从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

二次污染物:由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相互利用,经化学或光化学反应形成与一次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

19、COD:采用重铬酸钾作为氧化剂测定出的化学耗氧量。

20、生物富集:又称生物浓缩,是生物有机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上的许多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使生物有机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的浓度的现象。

21、一次能源:自然界中以原有形式存在的、未经加工转换的能量资源,又称天然能源。

22、声压级:将测声压有效值P(e)与参考声压P(ref)的比值取常用对数乘以。

20的分贝数,Lp=20lgP/P噪声级:为了更好的表示声音的强弱,常同时考虑声压级和?对人体的作用,这种共同作用的强弱称为噪声级。

:20o C时在BOD测定条件(氧充足、不搅动)下,一般有机物20天才23、BOD20能够基本完成,在第一阶段的氧化分解过程(完成过程的99%)。

测定第一阶段生化需要量需要20d,看作总BOD。

:半数致死量,指能够引起试验动物一半死亡的药物剂量,常用药物致死LD50剂量对数值表示。

24、抗性植物:指对环境中某种物质具有特定抗性的植物,能够在其过量的情况下生存。

敏感植物:指在污染环境中最易受害或受害最重,某受害临界值最低的植物。

25、垂直气温递减率:也叫绝热率,表示气体随高度增加其温度变化程度的物理量。

干绝热递减率:指地面热上升时,会因周围气压的减少而体积膨胀,用内能反抗外力,因此它的温度就下降;空气块下降时,外压力增大,对某作压缩功,转化为内能。

使其温度上升,(干空气或未饱和的湿空温度变化的数值叫干绝热递减率。

26、活性污泥:微生物群体及它们所依附的有机物质和无机物质的总称,微生物群体主要包括细菌、原生动物及藻类等,其中,细菌与原生动物是主要二大类。

27、环境影响评价:对规划及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与评估,提出预防或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

200428、大气污染: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引起某些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足够时间,并因此危害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环境污染的现象。

29、水体自净作用:污染物排入水体后一段时间后,经过水体的物理、化学与生物作用,使污水中污染物浓度得以降低,经过一段时间后,水体往往能恢复到受污染前的状态,并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进行分解,从而使水体由不洁恢复为清洁。

30、清洁能源:指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不生产有害物质排放的能源。

包括可再生的、消耗后可得到恢复,或非再身的及经清洁技术处理过的能源。

环境效应:a、有利于节能节碳、降低温室效应;b、有利于减少酸沉降;c、有利于减缓臭氧层空洞;d、有利于水体污染的控制;e、减低固废排放,实现能源充分利用。

31、生物修复:指通过微生物作用消除土壤及水中的污染物,或是使污染物无害化的过程,包括自然的和人为控制条件下的污染物降解或无害化过程。

32、土壤容量:在作物不受侵害或过量积累污染物的前提下,土壤所能容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33、清洁生产:一种新的创造性思想,将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应用于生产日程、产品和服务中,以增加生态效应以减少人类及环境的风险。

200534、环境容量:某一环境区域内对人类活动造成影响的最大容量。

环境自净:环境受到污染后,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下,初步消除污染物达到自净的过程。

35、non-point population:非点源污染,指各种各种没有固定排放口或地点的环境污染。

36、温室效应: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向外放出的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能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上升,称为温室效应。

温室气体:指大气中能吸收地面发射的太阳辐射,并重新发射一些辐射的气体,如水蒸气、CO2、制冷剂。

37、废弃物的焚烧与热解:焚烧指氧气充足的情况下,使有机物彻底氧化,产生热量;热解是指在缺氧或是无氧条件下,通过高温使有机物裂解。

38、compostinis:堆肥,指利用各种植物残体、作物、秸秆、禾草、树叶、泥炭、垃圾及其他废弃物为主要原料,混合人畜粪尿经堆制腐化而成的有机肥料。

39、污水的二级处理:指用生物法和絮凝法。

生物法主要去除一级处理后废水中的有机物;絮凝法主要去除一级处理后的无机悬浮物和胶体颗粒物或低浓度有机物(曝气池)污水的三级处理:控制富营养化或达到使废水能够重新回用,曝气、吸附、絮凝和沉淀、离子交换、电渗析、反渗透、氯消毒等200640、ISO14000:即环境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包括环境体系、环境审核、环境标态、生命评估、环境行为评价等若干方面,将环境管理贯穿于企业的原材料、能源、工艺、设备、生产、安全。

审计等各项管理之中41、土壤背景值:未受人类影响的自然环境中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含量环境容量:环境单元所容许录纳的污染物质的最大数量或最大负荷量,也就是保护人体健康和维护生态平衡的环境质量所允许的污染物浓度42、水质性缺水:是大量排放的废污水造成淡水资源受污染而短缺的现象。

水=水质性缺水往往发生在丰水区。

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共同面临的难题43、噪声的来源:①交通噪声:包括机动车辆、船舶、火车飞机等发出的噪声②工业噪声(工业各种设备产生的噪声)③建筑噪声(源于建筑机械)④社会噪声(包括人们社会生活、家用电器、音响设备发出的噪声)⑤家庭生活噪声污染44、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将城市中的各种废物集中到一个地点,根据固体特征,把各种废物处理过程结合成一个系统,以便把各过程得到的物质和能量进行合理的集中利用,减少最终废物的排放量,减轻对地区的环境污染,防止二次污染扩散,处理费用低,资源利用率高45、POPs: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指持久存在于环境中,具有很长的半衰期。

且能通过食物网累积,并对人类健康及环境造成不利影响的有机化学物质特点:环境持久性、生物累积性、长距离迁移能力、高生物毒性200746、大气污染生物监测:利用指示生物来监测大气中污染物的危害及其危害程度。

47、氧?曲线:水体对需氧有机废物的天然?过程特征曲线。

48、土壤质量及其评价:土壤素质好坏的表征。

评价是一切可能引起土壤变化的人类社会行为,包括政策、法令在内的一切活动,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价。

49、噪声特性:○1公害特征(声源分散,不能集中处理)○2声学特性(频率、声压、声强、声压级)控制:a、从声源上控制b、传输途径控制(吸声、隔声、阻尼)c、接受点阻止(耳塞等)50、大气酸沉降:包括湿沉降与干沉降(不降雨时,大气中所有酸性物质转移到大地的过程)危害:a、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使湖泊变酸,水生生物死亡)b、对陆生生态系统的影响(森林死亡)c、对各种材料的影响(建筑材料、水坝等腐蚀)d、对人类影响(污染水源、影响人类健康)51、废弃物:指在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基本或完全丧失使用价值、无法回收利用的排放物。

废弃物资源化:指采取管理和工艺措施从固体废弃物中回收物质与能源,加速物质与能源循环,创造经济价值广泛的技术方法。

52、土壤环境背景值应用:为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污染趋势预测,重金属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规律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53、战略环评:指对政策、计划、规划(简称3P)及其替代方案的环境影响进行系统的、综合评价过程。

54、人口控制政策:a、计划生育b、逐级落实人口计划指标,奖罚分明C、积极发展医疗、保险、养老等社会福利事业d、优生优育、晚生晚育,提高人口素质。

200855、挥发分:指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将煤在9000C下加热7min,煤中的有机质和一部分矿物质就会分解成气体和液体逸出,逸出物减去煤中的水分即为挥发分。

VS挥发性固体:○1指总固体能在5500C高温下挥发的那部分固体,一般用VS表示;不能挥发的残余物-灰分。

○2污泥固体物质在6000C时所失去的重量代表污泥中可通过生物降解的有机物含量水平。

56、环境人口容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容量,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下,该国家或地区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