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源性猝死的预防

心源性猝死的预防



(3)BNP?
心肌病 -肥厚性心肌病
心脏性猝死是肥厚性心肌病患者死亡的常见原因。
50 %以上的肥厚性心肌病高危患者 10 年内将发生
心源性猝死。此外,肥厚性心肌病是 35 岁以下运 动员心源性猝死的最主要原因。
心律失常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是引发心脏性猝死的最主要危险因素。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是指有血流动力学异常,可能恶化为室


、心力衰竭
大约50%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死于突发的心律失常。心源性猝死患者与心 脏功能有关。以下因素可能和心力衰竭患者易发生心源性猝死有关:

(1)心功能分级:心功能Ⅱ级者年病死率为5%~15%,心功能Ⅲ级者年病死率 为29%,而心功能Ⅳ级者年病死率为30%~70%。

(2)左室射血分数(LVEF):是一个客观测定患者心功能的指标。LVEF<35%以 下,可作为心肌梗死后发生心源性猝死最重要的预测指标。此外心力衰竭患 者有频发的室性心律失常,特别是室性早搏连发、多源性室性早搏、室性心 动过速,则心源性猝死发生率增高。
大量的循证医学证
据证实植入式心脏复 律除颤器( ICD )是 预防 SCD 最为有效的 手段。
会成为未来心内科
追求方向吗?
SCD的二级预防主要针对 于SCD的幸存者,防止其 再次发生SCD。 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 (ICD)能明显降低SCD高 危患者的病死率,是目 前防止SCD的最有效方法 之一。
SCD 院外存活率 1-5%
一、心源性猝死的病因; 二、认识心源性猝死危险分层; 三、心源性猝死的预防。

心律失常
心力衰竭
心肌病
冠心病
一、冠心病 冠心病是目前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75%的心源性猝死患者被确认为心肌梗 死后。50%以上的心源性猝死者无明显冠心病表现,即猝死为第一症状。尸 检病理资料显示,有3 /4的心源性猝死者发现至少1支以上冠状动脉有≥90%的 狭窄病变。另有2/3的尸检病例中可见陈旧性心肌梗死病灶。 前降支近端严重狭窄为心源性猝死的高危病变因素。临床研究观察到,不稳 定型心绞痛频繁发作伴ST段压低≥ 2 mm者和过去有原发性心室颤动的冠心病 (无心肌梗死)患者,在心脏复苏后1年内约30%复发心室颤动而猝死;
性心动过速或室颤的室性心律失常,通常又称为致命性心 律失常。
全民全社会要认识到心脏性猝死危害及预 防的重要性。
加大投资,建立医疗急救系统以及普及公 众心肺复苏知识。
SCD的预防随着偱证 医学的发展,经历了 从药物向器械治疗的 转变,分为一级预防 和二级预防。 20世纪80年代开展的 多个大规模、多中心 、随机双盲的临床试 验如CAST-Ⅰ、 CAST-Ⅱ、SWORD 等均显示除β受体阻断 剂外几乎所有的抗心 律失常药物不能降低
心功能Ⅱ/Ⅲ级,接受长期优化的药
物治疗,预期良好存活≥1年的患者 。 ②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如0.35 ≤ LVEF ≤ 0.40,心电监测有非持久性 室速(NSVT),应接受电生理检 查,如能够诱发持久性室速或室颤 ,应接受ICD的预防治疗。
对于SCD的一级预防 ,首先应当重视基础 疾病的防治。 引起SCD病因绝大多 数是冠心病,占SCD 的50%~70%,其次是 非缺血性心肌病(扩张 性心肌病、肥厚性心 肌病)、心脏瓣膜病、 长QT综合征、抗心律 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 常作用等。
因此对于冠心病的一 级预防措施,如降脂 治疗、戒烟、控制糖 尿病及降压对于预防 SCD最为重要。 对于冠心病者行必要 的血运重建术; 对先心病、慢性风湿 性瓣膜病尽早行介入 或手术治疗; 对缓慢心律失常者植 入心脏起搏器; 对快速性心律失常者 行射频消融术; 去除各种诱因:如纠
因此对于冠心病的一 级预防措施,如降脂 治疗、戒烟、控制糖 尿病及降压对于预防 SCD最为重要。 对于冠心病者行必要 的血运重建术; 对先心病、慢性风湿 性瓣膜病尽早行介入 或手术治疗; 对缓慢心律失常者植 入心脏起搏器; 对快速性心律失常者 行射频消融术; 去除各种诱因:如纠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 器(ICD)能够迅速 、有效转复室速、室 颤,有效防止SCD。 20世纪90年代一系列 有关SCD的二级预防 和一级预防多中心临 床试验证实ICD是惟 一可靠的心源性猝死 的预防方法。
对于SCD的一级预防的高危人群: ①心肌梗死患者内科血运重建术后 40 天或心脏外科搭桥术后 6 个月, 左心室功能不良(LVEF ≤0.35),
心源性猝死 (Sudden cardiac death):突然发生 的由于心脏原因,以心脏骤停的特征为基础,出 现症状后一小时内未预料到的心脏原因死亡。 快: 症状 不可逆的生物学死亡
心源性猝死
残酷的杀手
如何救治 >95%患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