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教程
个性心理(简称个性)
个性倾向性(动力因素) 需要、兴趣、志向、世界观 自我意识 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个性心理特征(个别性集中表现) 能力、气质、性格
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关系
心理过程是个性心理形成的基础 个性心理一旦形成又直接影响着心理过 程
第二节对心理的基本认识
心理具有物质基础 心理具有客观源泉 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 心理具有发展过程
subjective contour
3、知觉的选择性(相对性)
(1)意义 (2)知觉对象和知觉背景之间的关系是相对而言 的 (3)知觉为什么会具有选择性,影响选择性的因 素是什么
知觉者本人的兴趣、需要、知识经验、期待 刺激物的特点
4、知觉的恒常性
(1)意义 (2)种类 亮度恒常性 大小恒常性 形状恒常性 颜色恒常性
课堂练习
1.感受性即 ,不同的人有 的感受性 2. 在小学阶段发展的速度最快,超过幼儿期和中学阶段。 a注意的广度 b 注意的稳定性 c注意的转移 d注意的分配 3.当中途离开电影院,强阳光下,反而什么都看不清,这是感觉 有 的特性。 a对比 b暗适应 c明适应 d疲劳 4.“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在心理学中被称为 。 a选择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5.感觉的相互作用可以发生在不同感觉之间,也可以发生在同一 感觉之间 6.错觉是一种不正确的、歪曲的知觉,在现实生活中必须避免。 7.天生盲人也可以有视觉表象。 8.如何培养儿童的观察力。
二、 注意的稳定性
(一)定义 • 狭义 • 广义 (二)注意的分散 (三)影响注意稳定性的因素 (四)如何保持注意稳定性 了解造成注意分散的原因 明确自己目前活动的任务,以积极的态度 对待 使注意对象多样化,不同活动交替进行 调节个体主观状态
三 、注意的分配
(一) 定义 (二) 注意分配取决于什么条件? 1、同时进行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活动 中,必须有一种是熟练的甚至达到 自动化的程度.
小学阶段
初中阶段
高中阶段
2、青少年观察的持续性也有了很大发展
7~10 10~12 13~17 20分钟左右 25分钟左右 40分钟左右
(三)空间知觉
首先,空间知觉的抽象性有了明显的发展 小学阶段 初中以后 其次,宏观的空间观念逐渐形成
(四)时间知觉
1、在对时间单位的理解方面
2、青少年对各种事件或现象的时间顺序的知觉逐渐 完善。
(3)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第四节 青少年感、知觉的发展特点
(一)青少年具有很强的感觉能力 1、视觉、听觉等感觉能力超过成人 2、动觉有了很大发展
(二)青少年感知觉的随意性较强
感知觉的随意性是个体按照预定的目的自觉地调节自 己感知活动的能力,是个体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必备的心理 品质。
1、青少年观察的选择性有了很大发展
2 、教学方式和学习活动的多样化
3、教学速度适宜
4、教学活动要连贯
第三章 感觉、知觉
第一节 感觉、知觉概述
一、感觉 (一)定义理解 (二)感觉存在的意义 (三)感受性及其测定
1、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
2、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限 3、阈下刺激的心理效应
人类一些感觉的绝对阈限
感觉种类
视觉 听觉
绝对阈限
理解使知觉更深刻 理解使知觉更精确 理解提高了知觉的速度,扩大了知觉的广度
(2)影响知觉理解性的因素
知觉经验 言语的指导作用
实践活动的任务
2、知觉的整体性
(1)依赖于知觉者的经验
(2)知觉的完整性与知觉对象的特性及 其各部分之间的结构成分有密切关系 接近律
相似律
连续律
形重错觉
(2)产生原因
第三节 感、知规律
一、感觉现象和感觉规律
(一)同一感觉中的相互作用
1、感觉后象
2、感觉适应
3、感觉对比 (同时对比;先后对比)
(二)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1、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
2、 不同感觉的补偿作用 3、 联觉
二、知觉特性
1、知觉的意义性(理解性)
(1)理解在知觉中的作用
2、内脏感觉(机体觉)
平衡觉(静觉)
二、知觉的种类 1、空间知觉 2、时间知觉 3、运动知觉
(1)真正运动物体的知觉 运动物体的速度 运动物体离知觉者的距离 运动知觉的参考系 知觉者自身的状况 形状知觉 大小知觉 距离知觉 方位知觉
(2)似动物体的知觉 自动现象 闪动现象 诱动现象 4、错觉 (1)常见的错觉 图形错觉
2 、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之间是密切相 关的并形成了动作系统.
四、 注意的转移
(一) 定义
(二) 注意转移的意义 (三) 注意的转移与注意的分散的区分 (四) 影响注意转移的因素 与对引起注意的新事物的意义理解程度 有关 与一个人神经过程的灵活性有关 与已有的习惯有关 与原来注意的紧张程度有关
心理具有物质基础
脑是心理的器官。
– 大脑是高级神经中枢,大脑以下是低级
神经中枢 – 大脑半球分四个叶,额叶、顶叶、颞叶、 枕叶 – 低级中枢包括延脑、桥脑、中脑、间脑、 小脑。低级神经中枢活动受高级神经中 枢的控制
心理是脑的机能
脑是心理的器官
心理是脑的机能
神经系统最基本的活动方式是反射
– 无条件反射(先天固有) 吮吸 – 条件反射(后天习得)望梅止渴
2、功能
概括性
表象是认识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
表象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桥梁
表象是想象的基础
表象对人类实践活动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想象的特征和功能
1、特征 :创造性 新颖性 2、功能 (1)想象力的发展是智力发展的一个极 其重要的方面 (2)想象与其他心理过程密切联系
第二节 表象和想象的种类
第二章
第一节
注意
注意概述
一、 定义 二 、特点 三 、功能
第二节
(一) 定义
注意的分类
一 、无意注意
(二)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
1 、刺激物的特点
1)刺激物的强度 2)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 3)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
2 、个体本身的主观状态
1)个体的个性倾向性 2)情绪和精神状态
二、 有意注意
( 一)
再造想象 创造想象
3、根据与现实的关系:
幻想 理想 空想
发展创造想象的条件:
创造动机 夸大知识范围,增加表象储备 积极的思维活动 灵感 原型启发 想象活动中的认知加工方式 粘合 夸张 人格化 典型化
1. 性和 性是表象的特征。 2 .小学儿童在自然状态下,对 词的记忆优于中性词的记忆。 a.积极 b.消极 c.熟悉 d.情绪 3.当我们阅读《祥林嫂》时,头脑中出现的祥林嫂的形象是 的形象。 a.有意想象 b.无意想象 c.再造想象 d.创造想象 4.小学生从“习作例文”到“命题作文”这是想象的 发展的表现。 a.有意性 b.现实性 c.创造性 d.概括性 5、遗忘是识记的相反过程。 6、梦中出现的形象离现实很远,是一种创造想象。 7、如何进行复习最有效? 8、如何培养小学儿童的想象力?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大脑的主要机能是接受、分析、综合、 贮藏和发布各种信息
心理具有客观源泉
客观现实分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 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
狼 孩
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
第三节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
– 从时间上看分 – 从范围上看分
– 从规模上看分
长期和定期 全面和重点 群体和个体
调查法
– 谈话法 问卷法 测验法 产品分析法
心理学教程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 对心理本质的基本认识 第三节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课堂练习
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879年 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建立第一所心理学实验 室标志科学心理学诞生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简称心理)及其发展规律的 科学
心理现象
心理过程
个性心理
一、表象的种类
1、根据表象的不同感知觉器官来划分:
视觉表象 听觉表象 嗅觉表象 味觉表象
2、根据表象的概括范围不同:
个别表象 一般表象
3、遗觉像 在刺激作用停止后,脑中继续保持的异常清晰、 鲜明的形象。
二、想象的种类
1、根据有无预定目的可以把想像分为
有意想象 无意想象
2、根据有无创造性可以把想象分为
③2355654553575856382 2355654553565856382
(2)在2分钟时间内,把数字表里的8、6、3用“√”划出来, 划对一个记1分,划错一个扣1分,看谁的得分最高。 数字表 204432894825670l6956 304l3854356730208564 41256371548979747228 285639630l7544963752 18549897473226840435 67l385648753l8063962 31775480268742318250 208547792620854l2679 68013576430987524660 23153648967893245689
外部感觉
内部感觉 (一)视觉 1、定义
听觉
嗅觉
味觉
皮肤觉
平衡觉
运动觉
2、视觉现象及其规律
视觉适应
颜色视觉 色觉缺失 闪光融合
(二)听觉 (三)肤觉 1、触压觉 2、温度觉 3、痛觉
人通过听觉器官对外界声音刺激的反应 当刺激物作用于皮肤表面时引起的感觉
(四)嗅觉和味觉 (五)内部感觉
1、运动感觉(动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