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教程》课件
(二)知觉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 事物的整体的反映。 (是事物的各种不同属性,各个不同部分 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反映。例如,知觉植 物——花,动物——小狗的过程。) 知觉不是各种感觉的简单总和,而是 对事物内在相互关系的反映。
三、感觉和知觉的种类: ㈠ 感觉的种类 1、外部感觉(5种)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
⑶ 遗忘的种类: A 永久性遗忘: 识记过的事物由于保持不牢固而造成的遗 忘,除非重新学习,否则不能恢复。(例 如,学过的公式、文章经常不用就想不起 来了。)
一、什么是注意? (一)定义: 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二)注意的特征:
1、指向性—心理活动从众多的事物中选择并 朝向特定的对象。
2、集中性—心理活动只反映选择的对象,对 周围的其它事物不予反映。
(四)注意的外部表现: 1.适应性的运动: 即把感官或身体朝向所注意的对象。(例:举 目凝神、侧耳倾听、俯首沉思) 2.无关运动的停止: 发生注意时,只有与任务相关的动作才表现出 来,无关的动作会被抑制。(例:听课、看戏时顾 不上手脚的活动。) 3.呼吸运动的变化: 注意的外部表现与实际状况有时一致,有时不 一致,需要仔细分辨判断。
注意品质的发展特点: 包括四个方面: 1、注意的范围:(视、听) ⑴ 定义:指在单位时间内所清晰地注意到 的对象的数量。(多一大,少一小)
【模拟训练】 能够长时间的注意到观察的对象,这是注意的 【 】品质好。 A.注意的分配 B.注意的范围 C.注意的转移 D.注意的稳定性
2. 注意的分配
⑴ 人在进行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活动时, 或进行某种活动包括两种或两种以上 的动作时能够把注意同时指向不同的 有关对象上。 (eg:边走边唱、教 师、司机)
⑵ 感觉的相互作用:(两种感觉) A 两种相同性质感觉的相互作用 (如:味觉;视觉) B 两种不同性质感觉的相互作用。 规律: 甲感觉 乙感觉 微弱 刺激 感受性 提高 强烈 刺激 感受性 降低 (如:小声说话,ktv)
应用:直观教具的使用,组织教学 A、突出教具,淡化背景; B、教具颜色要有对比色;(挂图、 地图) C、字词教学时,易错部分用红笔; D、学生观察时,讲解声音要低。
3、遗忘及其规律: ⑴ 什么是遗忘: 不能回忆或错误的回忆。 遗忘是保持相反的表现,是正常的心 理现象。
A 消退说: 认为遗忘是因为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衰 退,以至于最后消失。不经重新学习,不能恢 复记忆。 B 干扰说: 认为遗忘是受内外因素的干扰,使记忆痕迹产 生抑制,一旦抑制解除,记忆便可恢复。 分为: 前摄抑制;倒摄抑制 (例:早、晚的记忆效果好就是不受这两种抑 制的影响)
㈡ 知觉的特性: 1、知觉的选择性 定义:知觉的对象和知觉的背景。
【直击真题】 人们看书时,用红笔画出重点,便于重新阅 读,是利用知觉的哪种特性 【 】 A.选择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D.恒长性
2、知觉的整体性 定义:人们往往把看到的物体, 知觉为一个整体。
3、知觉的理解性 定义:加工整理信息,用概念标示知 识经验(理解、归类) 用语言、词表 达。 eg :老师传授新知识时,要以旧带新, 加强语言指导。
B意义识记:(理解记忆) 定义:是先对材料进行理解,找出材料 的内在联系或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之后 而进行的识记。 两种情况: 材料本身有意义,理解容易;(诗词、 课文) 材料本身无意义,但可以为地赋予材 料,某种意义;(漏、问、蒜m n l英 语单词历史朝代)
㈡ 保持 1、什么是保持: 对识记过的事物在脑中保留与巩固的过程。 是实现回忆的重要保证。 2、保持中的变化: 数量上的变化:内容减少 质量上的变化:加工改造
B有意识记:
定义:有预定目的,必要时付出意 志努力的识记。(例,学习中背课 文,记公式、定理)
⑵ 根据材料的性质和识记时是否以理解 为基础划分: A机械识记:(死记硬背) 定义:对材料没有理解,根据事物的外 部联系和先后顺序,采取多次重复的方 式进行的识记。 特点:较低级、但不可缺少。(理解 力差或无法理解时)
【直击真题】 第一个建立心理学实验室,使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 为独立科学的心理学家是【 】 A.德国的冯特 B.瑞士的皮亚杰 C.法国的比奈 D.美国 的斯金纳
一、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一)人脑的结构与机能: 人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机 能。大脑皮质可分为四个部分:额叶、 顶叶、颞叶、枕叶。 相应的功能区:枕叶与视觉有关, 颞叶与听觉有关,额叶与有目的的活 动有关,顶叶与躯体感觉有关。
3、种类 (1)视觉错觉:衣服图案、颜色(迷彩服) (2)听觉错觉:礼堂喇叭 (3)时间错觉:等车——慢 (4)运动错觉:车外树在跑 (5)形重错觉:一斤棉花、一斤铁 (6)空间方位错觉:迷路 (7)大小错觉:(参照物不同)太阳早晚, 飞机、轮船大小的变化。
三、小学儿童观察力的发展 (一)什么是观察 是知觉的特殊形式。是有目的、有计 划的知觉。 特点:和注意、思维有联系。思维的 知觉。 (例:数台阶、数盥洗室的水龙头、 种子发芽的过程、植物与动物的区别)
四、 感觉和知觉的特性:(基本规律) ㈠感觉的特性 1、感受性: 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就是感受 性。 (眼睛——光波——视觉感受性——视力) 耳朵——声波——听觉感受性——听力)
2、感受性变化的规律 ⑴ 感觉的适应: 由于刺激物对感觉器官的持续作用而引起感 受性的变化。 Eg:视觉的光适应 听觉适应、触觉、温度 觉、痛觉的适应等 暗适应:看电影 运动觉:经常跑步锻炼; 平衡觉:经常坐车、坐船; 机体觉:饿、渴、疼可以忍耐 应用:教室光线、教师服装、教学方法。
(二)发展观察力的意义:(观察 的能力叫观察力) 1、是创造发明,科学研究的基础; (观察——发现——创造) 2、是教师必备的心理品质;(观 察学生——教育和教学) 3、是小学生智力发展的必要前提。 (观察——记忆、思维、想象)
2、观察品质的发展: (1)目的性:是否按要求进行 (2)精确性:是否全面而精确 (3)顺序性:是否按一定的方向进 行,如,整体一部分、远—近 左— 右 (4)深刻性:是否善于透过表面看 本质
(二)表象的特征:(与感知的区别 与联系) 1、形象性: 表象是在感知的基础上形成的,它和 感知都是对事物形象的反映,具有形 象性的特点。但由于表象反映的事物 不在面前,所以表象不如感知的形象 那么鲜明、完整、稳定。(例如,回 忆高中时的老师)
2、概括性: 表象是对感知形象的一种概括反映, 它反映的是同一事物或同一类事物在 不同条件下表现出来的一般特点。 同一个事物——概括大致轮廓——是 具体表象(例,班主任张老师) 同一类事物——概括主要特征——是 一般表象(例,人民教师 )
4、注意的转移: ⑴ 定义:根据需要,主动而及时地把注 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者在 同一活动中由一种操作过渡到另一种操作。
【模拟训练】 上课前老师要求同学们起立,是培养小学生良 好的【 】习惯。 A.注意的分散 B.注意的分配 C.注意的转移 D.注意的稳定
第三节 感觉和知觉的概述
一、什么是 感觉和知觉: (一)感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 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例:客观事物有多种属性,颜色、 形状、大小、声音、气味、味道、软 硬、光滑与粗糙、冷热等,眼睛看到 颜色,耳朵听到声音……)
二、客观现实是心理产生的源泉
心理是人脑的机能,但人脑并不 会自发地产生心理,只有当客观现实 作用于人脑时,人脑才能形成对外界 的映象,产生心理。
三、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
人人都有心理的主观能动性, 人与人的主观能动性有个别差异。 主观能动性说明了人的心理是 主、客观的对立统一。
四、心理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
(触觉、温度觉、痛觉)
2、内部感觉:(3种)
运动觉(动觉) 平衡觉(静觉)
机体觉(内脏感觉)
㈡ 知觉的分类 按知觉的对象性质不同(复杂知觉): ⑴ 空间知觉:反映事物的空间特性。 (形状、大小、距离、方位) ⑵ 时间知觉:反映事物的时间特性。 (长短、快慢、节奏、先后) ⑶ 运动知觉:反映事物的运动特性。 (空间位移、位移速度)
【直击真题】 日常所说的“一心二用”的现象,在心 理学中叫【 】 A.注意的广度 B.注意的分配 C.注意的转移 D.注意的稳定性 【直击真题】 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同时 从事着几种不同活动,这是【 】 A.注意的分配 B.注意的涣散 C.注意的转移 D.注意的动摇
3.注意的稳定性
4、知觉的恒常性: 定义:知觉条件变化,映象相对不变 种类:亮度恒常性(照明度变化) 大小恒常性(距离变化) 形状恒常性(角度变化) 影响:知识经验 应用:教会学生善于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和 表现事物。(例,画画,写作文,从不同 的角度进行,正面、侧面、背面、俯视、 仰视等)
(三)错觉: 1、定义:错误的、歪曲实际的知觉。 2、原因:客观——刺激物各个成分 的相互影响 主观——主体的生理或心理原因 (经验、思维、情绪)
《心理学教程》
主讲:鲁雅婷
第一章
绪论
一、心理现象与心理学: (一)心理学 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和发 展规律的一门科学。 (二)心理现象 1.心理过程:认识、情感、意志 2.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 特征
(三)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历史 1、产生: 心理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科学。它有 漫长的过去,但只有短近的历史。1879年, 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创 办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才标志着心理 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的诞生。
(二)根据记忆保持时间长短不同划分:
1. 瞬时记忆:(感觉记忆)0.25——2秒 以内,也叫视后象。(如看灯、看电视) 2. 短时记忆:2秒—1分钟,数量有限 7±2个记忆单位。(例,记号码、价格、 数字)
3. 长时记忆:1分钟以上——终身。(例, 生活知识、亲人姓名、工作技能)
三、记忆表象 (一)含义 曾经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在脑中再 现出来的事物形象。 (例如,小学的同桌,中学时的老师,入 大学报到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