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西南联大纪念碑碑文汇编
西南联大民主、自由、爱国的精神
► 下午三校各自开会,算是分家,闻一多在清华的会
上发言,有一段说:“大家都说清华有优良的传统, 这不对,清华没有优良传统,有的是半封建半殖民 地的教育传统。我受了这种传统的毒害,现在才刚 有点觉醒。我向青年学习,学会了一件事,那就是 心里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比如我现在想说蒋介石 是个混帐王八蛋,我就说蒋介石是个混帐王八蛋, 他就是个混帐王八蛋”只隔了两个多月,闻一多就 遇难了,他以他的一死把联大的“民主堡垒”的地 位推到当时的最高峰,把当时的民主运动推到最高 潮。就在这个最高潮中,联大结束了它的八年的历 程。
► 三十年以后,冯友兰在谈起这篇文章时说:“以
今观之,此文有见识,有感情,有气势,有辞藻,有 章节,寓六朝俪句于唐宋之古文。余中年为古 典文,以此自期,此则其选也。承百代之流,而 会乎当今之变,有蕴其中,故文情相生,不能自 已。今日重读,感慨系之矣。” ► 《三松堂全集》卷十四 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 年版
冯友兰著作:
► 著有《中国哲学简史》、
《新原道》、《新理学》、 《新世训》、《人生哲学》 等。冯友兰除撰写了大量 哲学与哲学史著作外,还 有一些很有艺术性的散文, 大多收在《三松堂文集》 里面。
关于冯友兰的作品的评论:
► 当行本色的抒情文—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 ► 1987年,冯友兰在出版的《三松堂散文集》中的《自
► 2000年12月12~18日,何炳棣应“中央研究院”历史
语言研究所“学术讲座”之邀,在该所举行三次学术 演讲,在14日明清人口及相关问题上称“二十世纪中 国的第一篇大文章,是冯友兰先生撰写的“国立西南 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 蔡仲德《冯友兰年谱初编》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承百代之流,而会乎当今之变—西南联 大纪念碑碑文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纪念碑按照传统的款式,署名“文学院院长
冯友兰撰文,中国文学系教授闻一多篆额, 中国文学系主任罗庸书丹”。碑的背面刻着 从军的联大学生名单。 ► 联大决定于1946年五四纪念日结束,纪念 碑也于是日捐幕。那一天上午,先开联大的 会,全体师生集合,由我朗诵纪念碑碑文, 然后到新校舍后面小土山上为纪念碑揭幕。 经历抗战八年的联大就此结束。
(2) 用比喻的方法将三校的交 流合作比喻作“五色交辉、相 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合且 平”,化用了古代典籍的句子, 顺手拈来、造化天成。 (3)将西南联大西南联大起到的 学术中坚、转移风气的作用概 括到 “小德川流、大德敦化” 一句话中,极为凝练。 (4)作者的还擅长用精警的句子 作煞尾,增加文章的力度和节 奏感,如“违千夫之喏喏,作 一士之谔谔”,都是思想和艺 术的完美结合的典范。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纪念碑碑文
冯友兰
作者介绍:
► 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河
南唐河人,哲学家。1918年毕业于 北京大学哲学系。1924年获美国哥 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 曾任广东大学、燕京大学教授,清 华大学教授、哲学系主任,文学院 院长。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 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北京 大学教授、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部 常委,为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 委员,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选自《冯友兰学术文化随笔》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版
课文结构分析
► 第一节:从开头到“秦汉以来所未有也”,写我国
家抗日的成功。 ► 第二节:从“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原设 北平”到“即将返故居,复旧业”,写西南联大的 历程。 ► 第三节:从“缅维八年支持之苦辛”到“此其可纪 念者四也”,写西南联大的历史意义。 ► 第四节:从“联合大学初定校歌”到最后,以校歌 和铭文简略概述“联合大学之始终”是一代盛事 (此一节亦可分两部分)。
► 就拿最能体现这一点的第三节来分析: ► 这一节讲了西南联大的四大意义:立旷代伟业的基础;
三校合作的意义;西南联大起到了学术中坚、转移风气 的作用;南渡而能返北,历史上所无。 ► (1) “唯我国家,亘古亘新,亦新亦旧,斯所谓‘周虽 旧邦,其命维新’者也” 这段文字精警雅达,铿锵有力,“唯”、“亘”、 “亦”等字用字巧妙,即隐含了作者对国家的热爱之情, 又有助于形成铿锵有力的音节。句中引用也非常恰当, 即是与前面文字相一致的四字句,又出自《诗经》,所 含意义更能鼓舞人心。用字的巧妙,音节的铿锵与字里 行间的深刻道理、丰富感情完美融合,达到了极佳的艺 术效果。
课文背景介绍
► 纪念碑事情的缘起
►
1946年上半年,三校忙于分家 和准备北归的事,在有一次清华的 校务会议上,梅贻琦说,我们在昆 明呆了七八年,临走的时候总要留 下一个纪念品吧。会上我就提议, 留下一个有古典形式的纪念品。大 家都说好,就推我筹备这件事情。 我就筹备立一个完全合乎传统形式 的纪念碑。严格地说,这座纪念碑 并不是联大常委会正式决议建立的, 而是作为在联大中的人为了纪念联 大而建立的。碑文是我作的,碑文 最后的铭词大部分用校歌的词句, 可谓一稿二用。
序》中说:“我的这个集子,是从文学的观点看我的作 品,选其抒情或多少有抒情意味的,收在一起,以便观 览。作为一个哲学家和哲学史家,我的作品大部分是 说理之文,抒情之文不多,但不是绝对没有。”其中 特别提及这两篇文章,认为后者(《国立西南联合大 学碑文》)是“当行出色之作”。
20世纪中国的第一篇大文章—西南联大纪 念碑碑文
课堂问答
► 1.此文的气势表现在什么地方?
► 章法鲜明带来的气势:第一节的回顾,
一直采用追溯的方式连缀文章,一直追 溯到秦汉,有风驰电掣的气势;第二节 言简意赅,涉及时间、地理、历史,时 空跨度大,但交代谨严;第三节是文章 的主体部分,这里面阐述的道理、流露 的情感使得文章扎实厚重,极见文采, 极为大气;第四节的回顾和铭文的快节 奏都给文章增加了气势。
► 句法造成的气势:作者曾自己说是以六朝骈
俪入唐宋古文。文章以散文为主,骈散结合。 第三节中,出现了很多音韵铿锵、内容丰富、 文采飞扬的四字句。这些很好地增强了文章 气势。 ► 内容情感造成的气势:全文内容丰富,道理 深刻,情感浩然,气盛言宜,让人振奋。
► 2.为什么说此文是思想和艺术的完美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