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


西南联大民主、自由、爱国的精神
下午三校各自开会,算是分家,闻一多在 清华的会上发言,有一段说:“大家都 说清华有优良的传统,这不对,清华没 有优良传统,有的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 教育传统。我受了这种传统的毒害,现 在才刚有点觉醒。我向青年学习,学会 了一件事,那就是心里想说什么,就说 什么。比如我现在想说蒋介石是个混帐 王八蛋,我就说蒋介石是个混帐王八蛋, 他就是个混帐王八蛋”只隔了两个多月, 闻一多就遇难了,他以他的一死把联大 的“民主堡垒”的地位推到当时的最高 峰,把当时的民主运动推到最高潮。就 在这个最高潮中,联大结束了它的八年 的历程。 选自《冯友兰学术文化随 笔》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版
冯友兰与哲理文章
► 冯友兰的著述以哲学著作为主,
如果有同学感兴趣,不妨找他 的《中国哲学史》来略读一下, 了解中国哲学的概貌。若对哲 理性的文学感兴趣,可以读读 纪伯伦的散文诗,泰戈尔、冰 心的小诗或者卡夫卡、昆德拉 的小说等,细细品味其中含蓄 隽永、发人深省的理趣。

宗璞
► 当代女作家,原名冯钟璞,祖籍河
另一件事经常被西南联大的老先生们引为笑谈。抗战初期,西南 联大几个教师从长沙赴昆明,车过镇南关时,父亲的手臂触到城墙 骨折。金岳霖对我说,司机警告大家,要过城门了,不要把手放到窗 外。别人都照办,只有我父亲开始考虑,为什么不能放车外,放和不 放的区别何在,其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何在?还没考虑完,就骨折了。
西南联大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光辉的一页。
课文结构分析
► 第一节:从开头到“秦汉以来所未有也”,写我国
家抗日的成功。 ► 第二节:从“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原设 北平”到“即将返故居,复旧业”,写西南联大的 历程。 ► 第三节:从“缅维八年支持之苦辛”到“此其可纪 念者四也”,写西南联大的历史意义。 ► 第四节:从“联合大学初定校歌”到最后,以校歌 和铭文简略概述“联合大学之始终”是一代盛事 (此一节亦可分两部分)。
(2) 用比喻的方法将三校的交 流合作比喻作“五色交辉、相 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合且 平”,化用了古代典籍的句子, 顺手拈来、造化天成。 (3)将西南联大西南联大起到的 学术中坚、转移风气的作用概 括到 “小德川流、大德敦化” 一句话中,极为凝练。 (4)作者的还擅长用精警的句子 作煞尾,增加文章的力度和节 奏感,如“违千夫之喏喏,作 一士之谔谔”,都是思想和艺 术的完美结合的典范。
纪念碑按照传统的款式,署名 “文学院院长冯友兰撰文,中国 文学系教授闻一多篆额,中国文 学系主任罗庸书丹”。碑的背面 刻着从军的联大学生名单。 联大决定于1946年五四纪念日 结束,纪念碑也于是日捐幕。那 一天上午,先开联大的会,全体 师生集合,由我朗诵纪念碑碑文, 然后到新校舍后面小土山上为纪 念碑揭幕。经历抗战八年的联大 就此结束。

结合文章内容与《人民英雄纪念碑碑 文》比较:
► ►
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
毛泽东撰写 ►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 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 们永垂不朽! ►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 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 雄们永垂不朽! ►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 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 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 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 们永垂不朽!
贞 元 六 书 书 影
关于冯友兰的作品的评论:
当行本色的抒情文—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 碑碑文
李慎之先生常说:“中国人了解、学习、研究中国 哲学,冯友兰先生是可超而不可越 的人物。”
20世纪中国的第一篇大文章—西南联大纪 念碑碑文
2000年12月12~18日,何炳棣应“中央研究院”历史 语言研究所“学术讲座”之邀,在该所举行三次学术 演讲,在14日明清人口及相关问题上称“二十世纪中 国的第一篇大文章,是冯友兰先生撰写的“国立西南 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 蔡仲德《冯友兰年谱初编》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 版
► 句法造成的气势:作者曾自己说是以六朝骈
俪入唐宋古文。文章以散文为主,骈散结合。 第三节中,出现了很多音韵铿锵、内容丰富、 文采飞扬的四字句。这些很好地增强了文章 气势。 ► 内容情感造成的气势:全文内容丰富,道理 深刻,情感浩然,气盛言宜,让人振奋。
► 2.为什么说此文是思想和艺术的完美结合?
冯友兰著作:
1931年和1934年,他的《中国哲学史》 上下卷出版问世。该书是继胡适《中国哲 学史大纲》(上卷)之后又一部具有广泛 影响的中国哲学史著作,代表了30年代中 国哲学史研究的最高水平。 “兹将其优点概括言之,凡著中国古代 哲学史者,其对于古人之学说,应具了解 之同情,方可下笔。”(陈寅恪:冯友兰 《中国哲学史》审查报告) 从1939年到1946年7年间,冯友兰连续出 版了六本书,称为“贞元之际所著书”: 《新理学》(1937)、《新世训》 (1940)、《新事论》(1940)、《新原 人》(1942)、《新原道》(1945)、 《新知言》(1946)。 通过“贞元六书”,冯友兰创立了新理学 思想体系,使他成为中国当时影响最大的 哲学家。

4. 谈谈对西南联大精神的认识。

在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西南联合大 学汇集三校菁华,兼容并蓄,奋发图强,师生们克服种种困 难,弦歌不辍,业绩卓然,开创联大“刚毅坚卓”之精神。 中华民族教育的学脉不仅得以传承,还作出了显著的学术成 就,培养出大批国家栋梁之材。 “刚毅坚卓”的西南联大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和西方现代 大学精神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结晶,既体现了“五四”新文 化运动以来爱国、民主、科学的主流意识,又承接了北大、 清华、南开三校的光荣历史传统,更突出了抗战烽火中联大 自身的精神特质,堪称大学精神之典范 。
► 相同处:两文都使用了倒溯时间的结构方式,内容都是
有关国家民族的独立和富强。
► 不同的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是为了纪念死难的烈士而
作,感情慷慨悲壮;文字简短有力;运用的是白话文。 西南联大纪念碑碑文是知识分子的心声,体现了传统士 大夫的一些价值观、历史观,既动人心魄又发人深思; 全文容量更大;运用的是文言文。
承百代之流,而会乎当今之变—西南联 大纪念碑碑文
三十年以后,冯友兰在谈起这篇文章时说:“以 今观之,此文有见识,有感情,有气势,有辞藻,有 章节,寓六朝俪句于唐宋之古文。余中年为古 典文,以此自期,此则其选也。承百代之流,而 会乎当今之变,有蕴其中,故文情相生,不能自 已。今日重读,感慨系之矣。” 《三松堂全集》卷十四 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 版
艺术手法分析
1、史笔抒情:本文旨在记载西南联大之始末,用的 是史笔。
叙史,笔触平实,语调平和,民族耻辱的切 肤之痛、抗战胜利的豪情,含而不露,叙事简洁而 有法度; 论议,实事求是,以事实为据,评断切实, 而又目光如炬,立意高远,抚今追昔,感慨万千, 情动于中,而笔下风云翻卷。
2、以浅近文言体写作,骈散相间,文采斐然。
课堂问答
► 1.此文的气势表现在什么地方?
► 章法鲜明带来的气势:第一节的回顾,
一直采用追溯的方式连缀文章,一直追 溯到秦汉,有风驰电掣的气势;第二节 言简意赅,涉及时间、地理、历史,时 空跨度大,但交代谨严;第三节是文章 的主体部分,这里面阐述的道四节的回顾和铭文的快节 奏都给文章增加了气势。
拓展阅读
未央歌,歌未央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歌
万里长征,辞却了五史宫阙,暂驻足衡 山湘水,又成别离,绝檄移栽桢干质, 九州遍洒黎元血。尽笳吹弦诵在山城, 情弥切。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 杰。便一成三户,壮怀难折。多难殷忧 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待驱除仇寇 复神京,还燕碣。
冯友兰
国际商务1211第三小组
主讲:王钰婷 资料搜集:徐璐 孙燕
严丹琪 姚志平 张梦婷 王乐 王明珠 邢丹丹
作者介绍:
► 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河
南唐河人,哲学家。1918年毕业于 北京大学哲学系。1924年获美国哥 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 曾任广东大学、燕京大学教授,清 华大学教授、哲学系主任,文学院 院长。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 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北京 大学教授、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部 常委,为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 委员,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课文背景介绍
► 纪念碑事情的缘起

1946年上半年,三校忙于分家 和准备北归的事,在有一次清华的 校务会议上,梅贻琦说,我们在昆 明呆了七八年,临走的时候总要留 下一个纪念品吧。会上我就提议, 留下一个有古典形式的纪念品。大 家都说好,就推我筹备这件事情。 我就筹备立一个完全合乎传统形式 的纪念碑。严格地说,这座纪念碑 并不是联大常委会正式决议建立的, 而是作为在联大中的人为了纪念联 大而建立的。碑文是我作的,碑文 最后的铭词大部分用校歌的词句, 可谓一稿二用。
南唐河,生在北京。乃著名哲学家 冯友兰先生之女。 ► 主要作品:《红豆》、《弦上的 梦》、系列长篇《野葫芦引》等。
►宗璞谈父亲
在文革里,我们的房子多被人占 了,大家都挤在一个小屋子里。当 时我在城里工作,有一天回家,我 母亲就说来包饺子,改善生活。煮 饺子的时候,这盘饺子就找不到了, 后来找了半天,我的父亲坐在这盘 饺子上。他一点都不觉得,因为他 满脑子都在思考哲学的问题。
► 就拿最能体现这一点的第三节来分析: ► 这一节讲了西南联大的四大意义:立旷代伟业的基础;
三校合作的意义;西南联大起到了学术中坚、转移风气 的作用;南渡而能返北,历史上所无。 ► (1) “唯我国家,亘古亘新,亦新亦旧,斯所谓‘周虽 旧邦,其命维新’者也” 这段文字精警雅达,铿锵有力,“唯”、“亘”、 “亦”等字用字巧妙,即隐含了作者对国家的热爱之情, 又有助于形成铿锵有力的音节。句中引用也非常恰当, 即是与前面文字相一致的四字句,又出自《诗经》,所 含意义更能鼓舞人心。用字的巧妙,音节的铿锵与字里 行间的深刻道理、丰富感情完美融合,达到了极佳的艺 术效果。
西南联合大学的贡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