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冯友兰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冯友兰
二十六年平津失守,三校奉命迁于湖南,合组为 国立长沙临时大学,以三校校长蒋梦麟、梅贻琦、 张伯苓为常务委员,主持校务。设法、理工学院 于长沙,文学院于南岳。于十一月一日开始上课。 迨京沪失守,武汉震动,临时大学又奉命迁云南。 师生徒步经贵州,于二十七年四月二十六日抵昆 明。旋奉命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设理、工 学院于昆明,文、法学院于蒙自,于五月四日开 始上课。一学期后,文、法学院亦迁云南。二十 七年增设师范学院。二十九年设分校于四川叙永, 一学年后并于本校。
南开大学校 长张伯苓 (1876-1951) 名寿春,天 津人
梅贻琦
天津南开学堂的第一班学生,是张伯苓的得意 门生,也是首批清华招考的留美公费生。 他告诫行将赴美的学生,“诸君在美的这几年, 亦正是世界上经受巨大变化的时期,将来有许 多组织或要沿革,有许多学说或要变更。我们 应保持科学家的态度,不存先见,不存意气, 安安静静地去研究,才是正当的办法,才可以 免除将来冒险的试验,无谓的牺牲。” 他和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即王国维、梁启超、 陈寅恪、赵元任,特别是陈寅恪与赵元任, “一直保持着诚挚的友谊”。
稽之往史,我民族若不能立足于中原,偏安 江表,称曰南渡。南渡之人,未能有北返者。 晋人南渡其例一也,宋人南渡其例二也,明 人南渡其例三也。风景不殊,晋人之深悲; 还我河山,宋人之虚愿。吾人为第四次之南 渡,乃能于不十年间收恢复之全功,庾信不 哀江南,杜甫喜收蓟北,此其可纪念者四也。
梅贻琦:“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 有大师之谓也。” 梅贻琦话少,更少下断言,时人称之为“寡 言君子”。 梅贻琦从1931年起担任清华大学校长,在他 任校长之前,清华师生赶校长、赶教授是家 常便饭,校长在任时间都不长。有人问梅贻 琦有何秘诀,梅说:“大家倒这个,倒那个, 就没有人愿意倒梅(霉)!”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纪念碑碑文》
冯友兰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抗日战争期间,由北平的国立北京大学、 国立清华大学和天津的私立南开大学南迁 联合办学的学校。 先以长沙临时大学的名义在长沙组建;一 学期后,迁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西南联大(其前身长沙临大)成立于1937年8 月。
1938年1月19日经 国民政府最高当 局批准,长沙临时 大学决定西迁昆 明,300余名师生 组成的湘黔滇旅 行团1938年2月20 日从长沙出发, 行程1671公里, 联大则在抗战胜利后一年, 其中步行1300公 1946年,才告结束;三校 里,相当于长征 路程的十分之一。 于是年秋季才各自返平津 复校。
度德里大学名誉文学博士,1952年任北 京大学哲学系教授。1982年获美国哥伦 比亚大学名誉文学博士。
1955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 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常务委员, 兼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冯友兰一生著述甚丰,中、英 文著作近500万言。30年代, 他编著出《中国哲学史》两卷本, 这是近代中国学术研究的重要成果, 确定了他作为中国哲学史学科主要 奠基人的地位。抗战期间,他撰有 “贞元六书”,即《新理学》、 《新事论》、《新世训》、《新原 人》、《新原道》。
陈寅恪曾说:“假使一个政府的法令,可以 和梅先生说话那样谨严,那样少,那个政府 就是最理想的。” “对知识分子心态了解之深,当时少有如他 的人。”梅贻琦的儿子梅祖彦回忆。 1955 年,梅贻琦由美国飞台湾,开始用清华 基金会利息筹办“清华原子科学研究所”, 也就是台湾新竹清华大学的前身,诺贝尔奖 获得者李远哲曾在这里就读,梅贻琦因为一 手奠定了台湾的清华基础,被称之为“两岸 清华校长”。
蒋梦麟
在北大,本着蔡元培“教授治校”的构想, 蒋梦麟具体实施建立新的行政组织,其中 评议会为北大首创。 评议会是校内最高立法机关,会员中包括 由教授互选而产生的教授代表,目的是让 教授有参与学校治理的机会。 由蔡元培提倡,蒋梦麟贯彻实施而得以在 北大出现的“学术自由、兼容并包”之风, 在日后的西南联大得以传承并发扬光大。
邹承鲁(中国生命科学的泰斗,中国科学院 院士)说: “没有求知的自由,没有思想的自由, 没有个性的发展,就没有个人的创造力,而 个人的独创能力实际上才是真正的第一生产 力”。
冯友兰把自己在联大期间所著文章结集出版, 名之《南渡集》。
这次南渡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全新的意义,它 是中国知识分子第一次如此大规模地走出象 牙塔,去接触社会、深入社会并研究社会的 文化活动。联大师生第一次近距离地接触了 当时社会最底层的普通民众。 闻一多和任继愈都在旅行团中。
邹承鲁(中国生命科学的泰斗,中国科学院 院士)说: “没有求知的自由,没有思想的自由, 没有个性的发展,就没有个人的创造力,而 个人的独创能力实际上才是真正的第一生产 力”。
清华大学校长 梅贻琦 (1889-1962) 字月涵,天津 人
北京大学 校长蒋梦麟 (1886-1964) 字兆贤,浙 江余姚人
1963
与 张 岱 年
冯友兰手书“西南联合大学校歌”
西南联合大学校歌 (调寄满江红)
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暂驻足、衡 山湘水,又成离别。绝徼移栽桢干质,九 州遍洒黎元血。尽笳吹、弦诵在山城,情 弥切。 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需人杰。便一 成三户,壮怀难折。多难殷忧新国运,动 心忍性希前哲。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 碣。”
北大西南联大纪念碑
西南联大70周年纪念碑于南开落成 北大等3位校长揭幕 (200709)
2007年9月13日, 北京大学校长许智 宏(右)、清华大 学校长顾秉林(中) 与南开大学校长饶 子和在南开大学西 南联合大学纪念碑 前。
冯友兰(1895-199 0),字芝生,唐河县人祁 仪镇人。1919年,他考 取河南公费留学生赴美,1 923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 学研究院,获哲学博士学位。 1949年任清华大学校务 会议主席。1951年获印
迄今为止,西南联大学子中已涌现出: 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 三位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黄昆、刘东 生、叶笃正; 六位“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朱光亚、 屠守锷、郭永怀、陈芳允、王希季; 80名中国科学院院士; 12名中国工程院院士。
有大学独立、教授治校、学生自治等制度的 保障,西南联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持学术 的自由。
次日,昆明3万学生为反对内战和抗议军警暴 行宣布总罢课,提出立即停止内战、撤退驻华美 军、保障人民民主权利、建立民主的联合政府等 口号。学生组织了100多个宣传队上街宣传,遭到 国民党特务的殴打和追捕,许多学生受伤。 12月1日,大批国民党特务和军人分途围攻西 南联大和云南大学等校,毒打学生和教师,并向 学生集中的地方投掷手榴弹,炸死南菁中学青年 教师于再、西南联大学生潘琰、李鲁连和昆华工 校学生张华昌等4人,重伤29人,轻伤30多人,制 造了震惊全国的“一二· 一惨案”。
致力于《诗经》和《楚辞》研究 的闻一多先生带领学生深入民间 采风,收集西南民间诗歌。
他的学生刘兆吉把收集到的三百 多篇民歌,集成《西南采风录》 一书,后来被称为现代的《诗》 三百。
任继愈时为哲学系学生,这次“湘黔 滇旅行团”的经历引发了他深深的思 考:“探究高深的学问,不能离开哺 育我的这块灾难深重的中国土地。” 从此,任继愈确立了学术研究的方 向——探究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哲学, 并把一生都投入了这个事业。
“选科制”改革1917年在北大就已开始,到西 南联大之时,“选科制”已经十分完善。 “转系很容易,写申请书,系主任同意就可 以。一年级读普通课,学分都承认,所以转 就比较容易。” 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现年86岁的何兆武先 生回忆说,他在联大七年一共读过四个院系, 一年级读工学院,转到历史系,然后考了哲 学系的研究生,因病休学又改行学外语。 西南联大学生当年转系十分普遍,杨振宁, 进联大时报考的是化学系,后来改读物理。
西南联合大学
钱穆先生曾经鼓励联大学子 要“用上前线的激情来读 书”。
西南联大的教师名士如云,共开出1600门课程,且 各人学术及兴趣爱好迥异,互为印证。 50多年前,站在这些简陋校舍讲台上的教员中有: 数学方面的华罗庚、陈省身; 物理学方面的周培源、吴大猷、杨振宁、李政道; 语言文学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面的钱钟书、沈从文、朱自清、闻一多、 罗庸、王力; 哲学方面的金岳霖、冯友兰、汤用彤、贺麟、钱穆; 社会学方面的潘光旦、费孝通; 历史学方面的陈寅恪、吴宓、吴晗;逻 辑学方面的沈有鼎; 政治学方面的钱端升……
昆明本为后方名城,自日军入安南,陷缅甸,乃 成后方重镇。联合大学支持其间,先后毕业学生 二千余人,从军旅者八百。河山既复,日月重光, 联合大学之战时使命既成,奉命于三十五年五月 四日结束。原有三校即将返故居,复旧业。缅维 八年支持之苦辛,与夫三校合作之协和,可纪念 者盖有四焉。
我国家以世界之古国,居东亚之天府,本应绍汉、 唐之遗烈,作并世之先进。将来建国完成,必于 世界历史居独特之地位。盖并世列强,虽新而不 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惟我国家,亘古 亘今,亦新亦旧,斯所谓周虽旧邦,其命惟新者 也。旷代之伟业,八年之抗战,已开其规模,立 其基础。今日之胜利,于我国家有旋乾坤之功, 而联合大学之使命与抗战相终始,此其可纪念者 一也。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纪念碑碑文
立于1946年5月,由冯友兰撰 文、闻一多篆额,罗庸书丹。 碑座呈圆拱形,高约5米,宽 约2.7米,中嵌石碑。碑文约 1000余字,记述了联大创办的 始末及其特点,是联大在昆明 的重要遗迹。
中华民国三十四年九月九日,我国家受日本之 降于南京。上距二十六年七月七日卢沟桥之变, 为时八年;再上距二十年九月十八日沈阳之变, 为时十四年;再上距清甲午之役,为时五十一 年。举凡五十年间,日本所鲸吞蚕食于我国家 者,至是悉备图籍献还。全胜之局,秦汉以来 所未有也。 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原设北平,私立 南开大学原设天津。自沈阳之变,我国家之威 权逐渐南移,惟以文化力量与日本争持于平津, 此三校实为其中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