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生理知识血小板(platelet)哺乳动物血液中的有形成分之一。
它有质膜,没有细胞核结构,一般呈圆形,体积小于红细胞和白细胞。
血小板在长期内被看作是血液中的无功能的细胞碎片。
直到1882年意大利医师J.B.比佐泽罗发现它们在血管损伤后的止血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才首次提出血小板的命名。
血小板具有特定的形态结构和生化组成,在正常血液中有较恒定的数量(如人的血小板数为每立方毫米10~30万),在止血、伤口愈合、炎症反应、血栓形成及器官移植排斥等生理和病理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血小板只存在于哺乳动物血液中。
低等脊椎动物圆口纲有纺锤细胞起凝血作用,鱼纲开始有特定的血栓细胞。
两栖、爬行和鸟纲动物血液中都有血栓细胞,血栓细胞是有细胞核的梭形成椭圆形细胞,功能与血小板相似。
无脊椎动物没有专一的血栓细胞,如软体动物的变形细胞兼有防御和创伤治愈作用。
甲壳动物只有一种血细胞,兼有凝血作用。
血小板的生成由骨髓造血组织中的巨核细胞产生。
多功能造血干细胞在造血组织中经过定向分化形成原始的巨核细胞,又进一步成为成熟的巨核细胞。
成熟的巨核细胞膜表面形成许多凹陷,伸入胞质之中,相邻的凹陷细胞膜在凹陷深部相互融合,使巨核细胞部分胞质与母体分开。
最后这些被细胞膜包围的与巨核细胞胞质分离开的成分脱离巨核细胞,经过骨髓造血组织中的血窦进入血液循环成为血小板。
新生成的血小板先通过脾脏,约有1/3在此贮存。
贮存的血小板可与进入循环血中的血小板自由交换,以维持血中的正常量。
每个巨核细胞产生血小板的数量每立方毫米大约200~8000,一般认为血小板的生成受血液中的血小板生成素调节,但其详细过程和机制尚不清楚。
血小板寿命约7~14天,每天约更新总量的1/10,衰老的血小板大多在脾脏中被清除。
形态结构循环血中正常状态的血小板呈两面微凹、椭圆形或圆盘形,叫做循环型血小板。
人的血小板平均直径约2~4微米,厚0.5~1.5微米,平均体积7立方微米。
血小板虽无细胞核,但有细胞器,此外,内部还有散在分布的颗粒成分。
血小板一旦与创伤面或玻璃等非血管内膜表面接触,即迅速扩展,颗粒向中央集中,并伸出多个伪足,变成树突型血小板,大部分颗粒随即释放,血小板之间融合,成为粘性变形血小板。
树突型血小板如及时消除其刺激因素还能变成循环型血小板,粘性变形的血小板则为不可逆转的改变。
血小板有复杂的结构和组成。
血小板膜是附着或镶嵌有蛋白质双分子层的脂膜,膜中含有多种糖蛋白,已知糖蛋白Ⅰb与粘附作用有关,糖蛋白Ⅱb/Ⅲa与聚集作用有关,糖蛋白Ⅴ是凝血酶的受体。
血小板膜外附有由血浆蛋白、凝血因子和与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有关分子组成的血浆层(血小板的外覆被)。
血小板胞浆中有两种管道系统:与表面相连的开放管道系统和致密管系统。
前者是血小板膜内陷在胞浆中形成的错综分布的管道系统,管道的膜与血小板膜相连续,管道膜内表面也有与血小板膜一样的外覆层,通过此管道系统,血浆可以进入血小板内部,从而扩大了血小板与血浆的接触面积,由于存在这套与表面相连的发达的管道系统,使血小板形成与海绵相似的结构;后者即致密管系统的管道细而短,与外界不通,相当内质网。
血小板周缘的血小板膜下有十几层平行作环状排列的微管,近血小板膜处还有较密的微丝(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它们与血小板的形态的维持及变形运动有关。
血小板内散在着两种颗粒:α颗粒和致密颗粒。
α颗粒内容物是中等电子密度,有的颗粒中央还有电子密度较高的芯。
α颗粒中含纤维蛋白原、血小板第4因子、组织蛋白酶A、组织蛋白酶D、酸性水解酶等。
致密颗粒内容物电子密度极高,含有5-羟色胺、ADP、ATP、钙离子、肾上腺素、抗血纤维蛋白酶、焦磷酸等。
另外,在血小板中还存在有线粒体、糖原颗粒等。
生理功能血栓形成和溶解当血管破损时,血小板受到损伤部位激活因素刺激出现血小板的聚集,成为血小板凝块,起到初级止血作用,接着血小板又经过复杂的变化产生凝血酶,使邻近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互相交织的纤维蛋白使血小板凝块与血细胞缠结成血凝块,即血栓(见凝血因子)。
同时血小板的突起伸入纤维蛋白网内,随着血小板微丝(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的收缩,使血凝块收缩,血栓变得更坚实,能更有效地起止血作用,这是二级的止血作用。
伴随着血栓的形成,血小板释放血栓烷A2;致密颗粒和α颗粒通过与表面相连管道系统释放ADP、5-羟色胺、血小板第4因子、β血栓球蛋白、凝血酶敏感蛋白、细胞生长因子、血液凝固因子Ⅴ、Ⅶ、Ⅻ和血管通透因子等多种活性物质,这些活性物质通过激活周围血小板,促进血管收缩,促纤维蛋白形成等多种方式加强止血而有些效果。
物质则可加强损伤部位的炎症和免疫反应。
血小板的溶纤作用当血管损伤部位血栓形成,血液停止流失以后需要防止血栓的无限增大,避免由此而产生的血管阻塞。
此时,由血小板所产生的5-羟色胺等对血管内皮细胞起作用,使其释放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因子,促使纤维蛋白溶酶形成,进而使血栓中的纤维蛋白溶解。
血小板本身也有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因子与纤维蛋白溶酶原,产生纤维蛋白溶酶参与血栓中纤维蛋白的再溶解。
对血管内皮细胞的修复起作用血液在血管中迅速流动有时会损伤血管壁,血小板可从流动状态转而附在内皮细胞表面,两者之间的细胞膜消失,细胞质相互融合,从而使内皮细胞得到修复。
血小板粘附、释放及聚集的机制血小板表面有许多不同受体,这些受体与相应的配体结合,即被激活。
当血管内皮细胞受损时,内皮下组织中的Ⅰ型和Ⅲ型胶原暴露,两者中有一9肽结构的活性部位。
从这一活性部位通过VWF因子与血小板膜上的受体糖蛋白1b 连接,实现了血小板与损伤部位的粘附。
血小板激活后,环状的微管向内凹曲。
血小板出现放射状的突起,其中出现与其长轴一致的微丝、微管。
颗粒向血小板中心部集中,并靠近与表面相连的管道系统。
血小板由循环型变为树突型。
在光学显微镜下血涂片上所见的血小板,如分为中央的颗粒区与周缘的透明区,就是处于这一阶段的特征。
粘附的血小板开始释放其内容物,随着血小板形态的变化,血小板细胞膜的脂质双分子层的磷脂分子中的花生四烯酸游离出来,进而受血小板膜上酶的作用,形成血栓素A2等。
血小板颗粒内含物的释放不是同时进行的。
由致密颗粒释放ADP、5-羟色胺的反应出现得快。
α颗粒则随其内含物不同,释放迟早不同;含血小板第4因子、β血栓球蛋白等成分的α颗粒先释放,含酸性水解酶的颗粒(相当于溶酶体)后释放。
释放是需能过程。
膜上的钙泵将Ca2+泵入血小板内,激活ATP酶,最后引起血小板收缩,导致血小板内颗粒的释放。
血小板之间的相互粘附叫做聚集。
ADP、肾上腺素、凝血酶和胶原等都是血小板的致聚剂。
不同的致聚剂引起的聚集过程表现有所不同。
如加入ADP可直接引起血小板聚集,而聚集的血小板释放的ADP可以再次引起新的血小板聚集。
从而可以出现两个聚集波。
胶原本身不能直接引起血小板聚集,只能在诱导血小板释放ADP后引起。
聚集发生的机制至今已知有花生四烯酸途径,致密颗粒途径和血小板激活因子途径,已知不少因素如Ca2+和纤维蛋白原都与血小板的聚集有关。
激活的血小板中,血小板膜里的花生四烯酸游离出来,最后在不同酶的作用下,形成血栓烷A2(TXA2)。
血栓烷A2是迄今已知的最强的致聚剂,而内皮细胞释放的前列腺素I2(PGI2)可通过激活腺苷酸环化酶使环腺苷酸(cAMP)水平升高,抑制血小板聚集。
哺乳动物血小板存在着种属间的差异。
如兔血小板致密颗粒中,除5-羟色胺外还含有组胺,人的血小板对致聚剂ADP、凝血酶等均无反应。
兔、大鼠、小鼠、猪、羊、马对肾上腺素无反应。
在5-羟色胺含量、对聚集抑制剂的反应性等方面也有种属差异。
血小板单采知识一、单采血小板的原理1、利用各种血液成分的比重不同,用离心的方法将血小板分离出来。
2、每个循环采血400ml-550ml,提取其中的血小板。
3、其它成分还输给献血者,一般需5-7个循环。
二、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条件•1、符合卫生部《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2、外周血白细胞计数(4-10)×109/L;血小板计数大于150×109/L;血细胞压积≥0.33。
•3、静脉粗大,脉络较直。
•4、采前72小时内未服用阿司匹林药物;采前12小时不要吃油腻食物。
•5、献血间隔:献全血者满3个月,献血小板满一个月。
•三、每次捐献的血小板量•1、按卫生部要求每袋单采血小板的含量为2.5×1011个。
•2、体内血小板的剩余量(以65公斤体重为例)• 65Kg×8%≈5.2L• 5.2L×150×109/L=7.8×1011个• 7.8×1011-2.5×1011=5.3×1011个• 5.3×1011÷5.2=102×109/L•3、献完血小板后献血者体内的血小板计数仍在正常范围。
•四、捐献过程中的注意事项1、夏季捐献前多喝水。
2、采集时间较长,做好采前准备。
3、口服钙片,防止低血钙。
4、在采集过程中不要移动穿刺的手臂。
5、如有不适应及时告知护理人员。
6、拔针后应用食指和中指按压穿刺部位5-10分钟,不要立刻揭开创口贴。
五、血小板的临床适应症•恶性血液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大剂量化疗或放疗后•骨髓移植后•脾肿大•感染和DIC六、血小板与饮食参莲粥:取人参9克,旱莲草9克,白糖适量,粳米60克。
先将人参片炖熟;旱莲草洗净煎汤去酒量,与淘洗干净的粳米一同入锅,加水适量,先用旺火烧开,再转用文火熬煮成粥,加入人参即成。
日服一剂连服数剂。
具有补气养血的功效。
红枣羊胫骨糯米粥:取羊胫骨1根至2根,红枣20枚,糯米100克。
先将羊胫骨洗净敲碎,加水适量煎取汤汁,去骨后与淘洗干净的糯米和去核的红枣一同入锅,先用旺火烧开,再转用文火熬煮成稀粥,调味后即可食用。
具有补脾养血、补肾益气的功效。
白茅根藕节煎:取鲜白茅根60春,鲜藕节60克。
将白茅根洗净,切段。
将鲜藕节将洗净切片,与白茅根同入锅中,加水适量,煎煮30分钟,去渣取汁。
上下午分服。
有清热凉血、收敛止血的功效。
花生米炖红枣:取花生米30克,红枣20枚。
半红枣洗净,与花生米同入锅中,加水适量,小火煨炖30分钟,即成。
上下午分服,饮汤,吃花生米,嚼食红枣。
具有补气摄血的功效。
蜂乳牛奶:取蜂乳20克,牛奶250毫升。
将牛奶倒入锅中,煮沸,晾至温热状态时,加入蜂乳,搅匀即成。
早晨与早点同时服用。
具有益气摄血、补精养血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