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归因学习归因理论教案一、教学主题对学习归因进行解析,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归因。
二、教学时间地点教学时间:教学地点:59号楼微格教学四、教学目的(1)知识目的:向学生简要介绍几种经典的归因理论。
(2)能力目的: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生活中运用归因理论进行合理归因,明确目标,体验成功,促进积极归因方式的稳定获得。
五、教学内容1、归因定义:归因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
所谓归因就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行为的原因进行推测、判断或解释的过程。
从归因的角度来看,能对自己工作、学习成败的原因作出正确判断,采取有效措施的人,就能巩固成绩,不断进步;而学习成绩差、行为差的学生,倘若能找出自己学习、行为失败的原因,正确判断,采取有效的措施,也一定能改变落后的现状,后来居上,跨入先进行列。
2、归因理论:罗特的控制点理论,把个体分为“外控型”与“内控型”。
内控型的认为自己可以控制周围环境,不论成败都是由于自己的能力或者努力造成的,他们乐于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外控型的人则感到自己无法控制周围环境,无论成败都归结为他人影响或运气等外在因素,往往不愿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维纳将成败结果原因归结于努力、能力、任务难度、运气、身心状态、外界环境六个因素。
这六个因素又可以从内在性、稳定性、控制性三个维度上加以分归因类别稳定性因素来源可控性稳定不稳定内在外在可控不可控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身心状态√√√方法√√√外界环境√√√归因事件归因情绪期望行为倾向积极的成功能力高、努力的结果自豪、自尊增加对成功的期望愿意进行有成就的学习失败缺乏努力内疚对成功的高期望愿意进行有成就的学习消极的成功运气好、侥幸无所谓很少增加对成功的期望缺乏进行有成就的学习失败能力低羞愧、无能、沮丧降低对成功的期望避免进行有成就的学习4、培养积极归因把成功归因于能力或努力等内在原因,会使个体感到愉快、自豪并愿意继续争取成功;而把失败归因于能力或努力等内在原因,则会对个体的自尊产生消极影响,并会削弱以后对成功的追求。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认为在某门功课上成绩不好是因为自己在这方面确实缺乏才能,即使加倍努力也往往徒劳无功,就可能会不再对它用功学习了。
但如果认为成绩不好是因为试题难度太大或试题太偏,本次复习不够全面,自己努力程度不够等等因素,则该归因对自我价值感的影响不大,个体也不会随意降低对这门课的期望价值或以后的努力程度。
所以,当学习上受到挫折时,要学会从失败情境中寻求可以改进的因素,即进行积极归因,从而力争获取下一次的成功。
六、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培养积极归因把成功归因于能力或努力等内在原因,会使个体感到愉快、自豪并愿意继续争取成功;而把失败归因于能力或努力等内在原因,则会对个体的自尊产生消极影响,并会削弱以后对成功的追求。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认为在某门功课上成绩不好是因为自己在这方面确实缺乏才能,即使加倍努力也往往徒劳无功,就可能会不再对它用功学习了。
但如果认为成绩不好是因为试题难度太大或试题太偏,本次复习不够全面,自己努力程度不够等等因素,则该归因对自我价值感的影响不大,个体也不会随意降低对这门课的期望价值或以后的努力程度。
所以,当学习上受到挫折时,要学会从失败情境中寻求可以改进的因素,即进行积极归因,从而力争获取下一次的成功。
难点:归因理论罗特的控制点理论,把个体分为“外控型”与“内控型”。
内控型的认为自己可以控制周围环境,不论成败都是由于自己的能力或者努力造成的,他们乐于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外控型的人则感到自己无法控制周围环境,无论成败都归结为他人影响或运气等外在因素,往往不愿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维纳将成败结果原因归结于努力、能力、任务难度、运气、身心状态、外界环境六个因素。
这六个因素又可以从内在性、稳定性、控制性三个维度上加以分归因类别稳定性因素来源可控性稳定不稳定内在外在可控不可控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身心状态√√√方法√√√外界环境√√√七、教学方法讲授法:通过老师系统的教授,使学生能够掌握归因的基本知识体系。
谈话法:老师根据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通过回答或者对话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
讨论法: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就某个问题进行探讨。
练习法:在老师的指导下运用知识去解决某个问题。
八、教学设计(教具、活动安排)教具:投影仪活动安排:1、给学生一个案例,让学生分析其失败或者成功的原因。
2、让学生做一份小测验,来了解自己是外控型还是内控型。
3、在学习过归因理论之后让学生就某个案例进行讨论,如果他们在那种情况下,他们应该怎么进行归因。
九、教学进程1、主题情境创设导入在期中考试中,刘同学考了375分,比新学期入学考试进步了很多。
巧的是他的好朋友李同学和赵同学也考了375分。
不过比起入学考他们两个人都退步了。
提起这次考试成败的原因,三人各有不同的想法。
刘同认为自己的进步是由于自己最近学习用功,而且方法得当。
李同学看到自己退步了这么多,于是就想可能自己的智商太低了,不能适应越来越复杂的学习任务,因而学习落后了,这使他感到十分无助,从此消沉下去。
赵同学则将考试失利的原因归结为自己最近放松了对学习的要求,不够努力所致,因而他更加发奋学习。
在下一次考试中刘同学和赵同学都考得很好,而李同学依然如故。
1'2、探究、讨论与辨析(1)请同学分析一下他们三人的情况,出现这样结果的原因是什么呢?(引导学生开展讨论,自由发言)。
5'(2)教师进行总结,介绍什么是归因。
归因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
所谓归因就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行为的原因进行推测、判断或解释的过程。
从归因的角度来看,能对自己工作、学习成败的原因作出正确判断,采取有效措施的人,就能巩固成绩,不断进步;而学习成绩差、行为差的学生,倘若能找出自己学习、行为失败的原因,正确判断,采取有效的措施,也一定能改变落后的现状,后来居上,跨入先进行列。
1'(3)教师向学生介绍一些归因理论。
5'罗特的控制点理论,把个体分为“外控型”与“内控型”。
内控型的认为自己可以控制周围环境,不论成败都是由于自己的能力或者努力造成的,他们乐于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外控型的人则感到自己无法控制周围环境,无论成败都归结为他人影响或运气等外在因素,往往不愿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维纳将成败结果原因归结于努力、能力、任务难度、运气、身心状态、外界环境六个因素。
这六个因素又可以从内在性、稳定性、控制性三个维度上加以分归因类别稳定性内外性可控性稳定不稳定内在外在可控不可控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身心状态√√√方法√√√外界环境√√√控型归因者。
内因自测题如果你认为符合自己的情形,请在题号后面打“√”。
学习成绩不理想,是因为:1.家中无人指导我解答疑难作业。
2.学习科目过于枯燥。
3.家里环境差,没法学习。
4.父母不关心自己的学习。
5.班级学习风气不好。
6.学校令人讨厌。
7.老师的教学方法不适合自己。
8.运气不好,复习的内容总不考。
9.考题总是太难。
10.不喜欢任课老师。
11.平时养成了懒散的习惯,不愿学习。
12.没有有效的学习方法。
13.情绪不稳,常被无端情绪干扰。
14.缺乏恒心和毅力。
15.不会妥善安排学习时间。
16.学习基础不好。
17.自己努力不够。
18.身体不佳,无法集中精力学习。
19.对学习没有兴趣。
20.本身能力不够。
评判:如果你倾向于选择前10个答案,那么你是一个外部控制的人,也就是说你习惯于把事情的成败归因于外部,如果你倾向于选择后10个答案,那么说明你善于从自己内部归结事情成败的原因,你是一个内部控制的人。
内控性格的人,深信自己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而外控性格的人,则听天由命由外界主宰。
所以内控型的人较外控型的人更不易感受工作压力。
外控性格的人通常不清楚自己的魅力等到别人重视自己的时候他们才开始重视自己也就是说外控性格容易听天由命随波逐流12'4、让学生讨论外控型和内控型的学生遇见考试成功或者失败时会分别怎样进行归因。
是归结为稳定性因素还是内部因素还是可控的因素。
5'归因事件归因情绪期望行为倾向积极的成功能力高、努力的结果自豪、自尊增加对成功的期望愿意进行有成就的学习失败缺乏努力内疚对成功的高期望愿意进行有成就的学习消极的成功运气好、侥幸无所谓很少增加对成功的期望缺乏进行有成就的学习失败能力低羞愧、无能、沮丧降低对成功的期望避免进行有成就的学习把成功归因于能力或努力等内在原因,会使个体感到愉快、自豪并愿意继续争取成功;而把失败归因于能力或努力等内在原因,则会对个体的自尊产生消极影响,并会削弱以后对成功的追求。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认为在某门功课上成绩不好是因为自己在这方面确实缺乏才能,即使加倍努力也往往徒劳无功,就可能会不再对它用功学习了。
但如果认为成绩不好是因为试题难度太大或试题太偏,本次复习不够全面,自己努力程度不够等等因素,则该归因对自我价值感的影响不大,个体也不会随意降低对这门课的期望价值或以后的努力程度。
所以,当学习上受到挫折时,要学会从失败情境中寻求可以改进的因素,即进行积极归因,从而力争获取下一次的成功。
2'7、努力去做,命运就在自己手中当我们努力的,不外乎有三种可能的后果:一是徒劳,无论如何努力,仍然会失败,正如许多同学,尽管努力了,成绩仍不在前列;二是赶上了机会,三是创造机会。
一生中,你的第一种努力也许占90%,第二种努力占到9%,第三种努力只占1%。
但没有第一种努力作铺垫,就没有第二种努力的成功,更没有第三种努力的实现。
我们可以设计一个努力的金字塔:创造机会的努力赶上机会的努力徒劳的努力虽然我的一生中,90%的努力都是徒劳的,可让我们认真想一想,我们从中失去了什么,得到了什么?我们失去了汗水,但我们得到了能力;我们失去了精力,但我们赶上了人生中为数不多的成功机会,我们甚至创造了成功的机会。
更为重要的是,一旦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没错过我们的机会,我们就为自己创造了更多的机会。
我们的努力就更容易获得成功。
许多人之所以不愿意努力,是害怕努力一旦徒劳所造成的代价。
一旦失败,不仅投入的精力白白浪费,而且还会受到别人的嘲笑。
如果什么都不做,则没有这个危险。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要想努力并不迟。
面对捉摸不定的机遇,我们能做的,就是付出努力。
只要努力,你就能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你就能用意愿去谱写生命的新篇章。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