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归因5
1、与决策有关。 2、并且是一个与自己的态度 相矛盾的行为。
Mike吸烟上瘾, 有一天他忽然得到一个消息, 高中时代很要好但许久不曾 联系的ken因肺癌英年早逝。 然后… 他怎么办比较好?
减少失调的办法
一
二
改变某一种认知元素使不协调的关系趋于协调 增加新的认知元素 强调某一元素的重要性
理论分享
能力,根据自己评估个人对该项工作是否胜任; 努力,个人反省检讨在工作过程中曾否尽力而为; 工作难度,凭个人经验判定该项工作的困难程度; 运气,个人自认为此次各种成败是否与运气有关; 身心状况,工作过程中个人当时身体及心情状况是 否影响工作成效; 其他,个人自觉此次成败因素中,除上述五项外, 尚有何其他事关人与事的影响因素(如别人帮助或评 分不公等)。
(一)归因理论
韦纳的归因理论
1、人的个性差异和成败经验等影响着 他的归因。 2、人对前次成就的归因将会影响到他 对下一次成就行为的期望、情绪和努力程 度等。 3、个人的期望、情绪和努力程度对成 就行为有很大的影响。
学生轻生/show/u5937pztSg3aVMNw.html
你留意到了么? 为什么有这样的差异? 我们怎样解释自己或者他人行为的原因。。。
主要内容
一 二
归因的含义 我们需要为自己的行为寻找理由 我们为自己的行为寻找什么理由 归因理论、原则和偏差 四 学习的意义
三
mental health
psychoeducational centre, zhejiang ocean university
《 When prophecy fails 》: 末日信仰团体相信世界末日会来临,世界瞬间 会毁灭,( 比如2012年) 不过外星来的飞船将会搭救他们… 他们散尽钱财,用心等待但是事实结果什么都 没有发生。 然后你(虔诚的信众之一)会怎样解释?
“全能神”1990年代开始在河南出现并扩展至多个省,是 带有政治色彩的邪教派别。该邪教组织敛财骗钱的实例在全国 许多地方都出现过。该邪教组织煽动其成员离家出走,把全部 身心和财产交给教主,致使家庭支离破碎,雪上加霜。 该邪教组织的传播严重干扰了部分群众正常的宗教信仰, 扰乱百姓工作和生活秩序,蒙蔽吸引不明真相的群众,使许多 家庭失去和睦,造成极大的社会危害,随着2012年12月21日即 将来临,各地“东方闪电”组织的破坏活动可能会更加明显甚 至猖獗,有关部门正在严厉打击,并提醒百姓坚决抵制。
糟糕的自我形象
支持自尊的需要有时会和确认自我看法 的需要相冲突。 由于持消极自我看法的人可能会发现他 们并不是表面上的那样,他们往往更偏好 能够证实其消极自我观点的反馈,而不喜 欢具有自我提升作用的反馈,这也就解释 了为什么有些人愿意保持糟糕的自我形象。
三、我们怎样寻找理由
(一)归因理论 (二)归因原则 (三)归因偏差
海德的”自然心理学”
人类动机: 1、对世界形成前后一致的理解的需要 2、控制周围的环境 行为原因: 1、自身之外 2、自身原因
二、我们需要为行为寻找理由
行为最有力的决定因素之一: 维护一个稳定、正面的自我形象。希望 维持一个对自己相对有利的看法,特别是当 证据与自己的美好形象相抵触的时候。 简言之,我们相信自己不会做出愚蠢、 粗鲁、荒谬的事情。
利昂· 费斯汀格, 美国心理学家
对于认知失调的探索及其有 关概念和理论的形成始于195 1年。 从分析地震后产生流言的资 料为出发点,费斯汀格提出了失 调的概念和减少失调的假设,并 对此加以充实和发展,包括了大 众媒体的效应、人际沟通和态度 改变等类似现象,进而形成了认 知失调理论。
认知失调原因
不恰当理由心理学
反态度辩护: 人们做出愚蠢、不道德或荒谬的行为之 后,或因为没有好的理由而没有去做一件 值得做的事情之后,说出一些与他们自己 态度相反的话,通过说服自己相信自己所 说的话来为自己的行为寻找内部理由。 我们疯狂抢盐…
记者在东京、板桥、新宿、银座、涉谷等地方的超市和便利店探 访了解,碘盐的购买情况一切正常,只是一些生活用品被购置一空, 多家超市和便利店中的面包、水、电池等生活用品告罄。进货量是平 常的2-3倍,但是碘盐并没有出现抢购现象。对于中国疯狂抢盐的现 象很诧异。 日本东荣汽船株式会社常务浅川晋子表示受到核辐射的日本市民 都没有如此恐慌,远隔海洋的中国却发生这样的情况。中国民众太不 “冷静”, 在东京读书陈心也接到家人电话,除要求他撤离回国外,也抱怨 说超市买盐和酱油难买,甚至希望他在定完机票后,顺便购买几箱碘 盐回国,日本的一包盐是100多日元。
第五章 行为归因
许多社会心理学家终生都在利用 归因理论而自己却没有察觉。 ——凯利
分享: 谁是最成功、最可爱、 最有创造力、最令人崇拜的 中国人?
2002年,中西对比分析大学生的“业绩 评估偏向”问题.分析近300名的美、德大学 生问卷,岳晓东发现,德国大学生提名的创 造性代表人物果然以哲学家、艺术家为先, 政治家、科学家等则排在后面。但美国大学 生的提名结果则相对复杂,很多被提名者具 多重身份,但排名前列没有科学家,也没有 艺术家等。 有研究发现波兰人提名的创造力代表人 物以文学家、哲学家、科学家为主,政治家 绝少上榜。
三
分享:你如何解决该不该继续某种不良嗜好(如熬夜)的问题?
这样想,是不是能 减少失调。。。
有一对夫妻,他们一直对浪漫、奢华的法国充满 着美好的期待,终于有一天他们决定出发去旅游了。。。
2008年2月11日,他们随团赴法,巴黎奥斯曼大街 的老佛爷旗舰店购物。收银员认为他们使用一张“假钞”, 将他们带入保安部。 经“验证”被确认为“假钞”,店 方叫来警察。警察将该夫妇带至警察局并实施“不人道的” 的盘问和搜查,最终一位银行专家鉴定纸币为真钞。 夫妇俩回到老佛爷旗舰店重新购物付款,再次纸币定 为“假钞”,双方因此冲突。这期间,该夫妇所在整个旅 游团队在老佛爷旗舰店也受到“不公正”待遇,中国游客 对老佛爷旗舰店的做法深表愤怒。 这对夫妻觉得法国依然可“爱”么?你给个说法。。。
5
一、归因
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指出 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 根据表面的、外在的特征和属性来进 一步对他人的社会行为进行推论和判断。 社会信念与判断
关于归因的研究
《人际关系心理学》海德f. Heider (1958) 《从行为到倾向性——人的知觉中的归因》 Jones & Davis 《社会心理学中的归因理论》凯利
人们做重要决策(决定)的时候,失调不可避 免。因为“我选择了方案X”的想法和“我选择方 案Y可能会更好”的想法是不一致的,这被称为决 策后失调。 人们通过增加对所选择方案的喜爱和减少对其 他方案的喜爱来减少这种形式的失调。
(四)努力和为努力找理由
人们为了获得某样东西付出大量努力,而 这些努力被证实并不值得之后,通常会导 致对努力的合理化,引导人们将他们获得 的东西的消极方面最小化(倾向于提高自 己对该事物的喜欢程度)。 张三是花费很多努力才进入学校某社 团的人中的一个,比那些毫不费力进入该 团体的人们,他明显地更加喜欢该团体。
韦纳 归因 理论
稳定 不稳定
内因 能力 努力
外因 任务难度 运气
“哈佛女孩”的“语录” 对待学习:没有什么特殊方法, 自己要不断摸索,不断改正,直到 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对待荣誉:对过去的一切要总 结经验教训,最主要的是向前看, 不断超越自己。
我非常刻苦,整天泡在自习室里。一个学 期下来,我在全班100多名学生中进入十强 。这对我是个很大的鼓励。我觉得,通过努力 我可以成为最优秀的学生。
马云经典语录 /sh ow/_imnhpZgoCwnoIW.ht ml
我永远相信只要永不放弃,我们还是有机会的。最后, 我们还是坚信一点,这世界上只要有梦想,只要不断努力, 只要不断学习,不管你长得如何,不管是这样,还是那样, 男人的长相往往和他的的才华成反比。今天很残酷,明天更 残酷,后天很美好,但绝对大部分是死在明天晚上,所以每 个人不要放弃今天。 永远不要跟别人比幸运,我从来没想过我比别人幸运, 我也许比他们更有毅力,在最困难的时候,他们熬不住了, 我可以多熬一秒钟、两秒钟。
合理化陷阱
减少失调的做法可能导致合理化陷阱, 即我们为更加愚蠢和不道高尚的人,也不必总是为自己所做 的每件蠢事或不道德的行为寻找理由。
(三)决策
扭曲我们的好恶 决定的长期性、永久性 不可改变的错觉 不道德行为的决定
岳晓东博士1993年 获得哈佛大学心理学 博士学位。目前是国 内唯一毕业于哈佛大 学的心理学家,香港 城市大学任教,并受 聘但任南京大学、华 南师大、南京师大等 10余所大学客座教授。
2004年展开了第五项研究,在西安、广州、苏州、南京、香港等地取样 了近2000名大学生。政治家依然是内地大学生心目中最成功、最可爱、最有 创造力和最令人崇拜的代表人物,香港大学生也基本如此,只是在最令人崇拜 的中国人提名“三星人物”(歌星、影星、体坛明星)与政治家齐驱并驾。 中国青少年不看重成功的多元化 在教育与研究方法的层面都让我们有所思考。中国大学生对“谁是最可爱 的中国人”之认知偏向政治家,当属于一种狭隘的成功观,成功是多元化的, 不应只将仕途或科技创新的成功人士当作突出代表。大陆大学生对知识的价值 判断似乎仍受科举制度的影响。 真正的状元是科举的状元,成功人士是政界人士。归其原因,与官本位思 想及儒家之“立功、立德、立言”,“学而优则仕”等观念有关,它使得青少 年不能看重成功的多元性与多元化。西方较多元化,一向看重审美方面的突出 表现
(一)认知失调理论
费斯廷格(Leon Festinger): 人的认知包括思维、态度、信念等各个 方面。当两种认知元素之间产生不一致, 就是认知失调,体验到之后会处于不愉快 紧张的状态。 即:因为做了和自己习惯的并且通常是 与正面的自我概念不相符的行为而产生的 不舒服的行为或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