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深圳市全民阅读活动的调查报告

关于深圳市全民阅读活动的调查报告

关于深圳市全民阅读活动的调查报告联合调研组2011年第5期一一本刊特稿三月的鹏城,花团锦簇,春意盎然。

省委办公厅、省委政研室、省政府驻深圳办事处组成联合调研组,就深圳市开展全民阅读活动进行了深入的学习调研。

一、读书月一一深圳闪亮的名片从2000年的11月开始,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逐步发展成为深圳一张闪亮的名片。

深圳读书月,这个全国参与人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为广泛的读书文化节庆,已经走过了11个年头。

十年坚守,十年耕耘,十年创新,6000余万人次的参与,2000多项活动的展现”读书月不仅成为深圳彰显文化魅力的独特品牌,更见证了深圳人对知识的不懈追求。

的确,在这样一个以“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闻名的城市,文化、读书甚至写作等“形而上”的风雅之事风靡全城,是有些出人意料的。

在外人看来,这个从小渔村发展起来的经济特区,可以发行新中国第一只股票,可以用最快的速度建设第一高楼,可以成为第一个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的城市”但唯独文化,需要代代积累沉淀、需要信念价值坚持的文化,深圳可能永远排不上座位。

可事实是,这座仅有30年历史的新兴城市,“十年磨一剑”,打造了一件与文化相关的盛事一一“读书月”。

如今,读书月活动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纳入到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整体规划,成为这座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深圳也因此而成为一个因热爱读书而受人尊重的城市!引领全国的新鲜风气“腹有诗书气自华”,这不仅是对人而言,对于一座城市也是如此。

对一个城市的认同往往开始于、也着眼于对这个城市的文化认同,书香浸润的城市往往具备高屋建瓴的精神气度和卓尔不群的文化气质。

很多人认为,深圳的城市气质其实并不适合阅读。

这里飞快的节奏、忙碌的人群、激烈的竞争、喧嚣的氛围都是一种“反读书”的力量,阅读需要的是舒缓有致,是足够的闲暇,是内向与安宁。

然而,2000 年以来的十来年间,也就是深圳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这十来年间,深圳用读书月这样一种形式,在繁忙的都市中辟出了一块文化净土,营造出了“满城飘佳句,相逢说读书”的动人情景。

这是一座热爱读书的城市,18 年来人均购书量全国第一。

作为世界单店经营面积最大的书店,深圳书城中心城每年都有4 万到5 万的人流量,还吸引着香港的读者来书城购书。

深圳读书月让外界在经济指标之外更多地从文化指标上考量深圳。

2009年,“全国全民阅读活动经验交流会”在深圳召开,会议高度评价深圳读书月的成功经验,读书月组委会被评为“全民阅读先进单位”,读书月活动成为全国书香城市建设的成功典范。

广东的南国书香节、湖南的三湘读书月、上海的世博读书、北京的读书庙会、天津的50 天读书节、内蒙古的读书大接力、新疆的天山读书节,, 深圳的读书星火已成全国燎原之势,崇尚读书的新鲜风气输出到全国60 多个城市,再开风气之先。

物质文明、精神文明能否在深圳得到共同发展?这是特区建设初期人们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

今天的深圳用实践作答:深圳人是坚定的“统一论”者,在社会主义的深圳,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可以协调发展,经济和文化可以比翼齐飞。

读书月活动就是明证。

千万市民的文化盛宴市民文化生活中,阅读是最为普遍、也是最为持久的文化需求,是市民最基本最重要的文化权利之一,而举办读书月正是有效实现市民文化权利的一种途径和载体,是深圳保障和实现市民文化权利的一项大胆探索和创新。

从2000年首届读书月的三大板块50项主题活动,到2010 年已发展成五大板块403 项主题活动,11 届读书月举办读书主题活动累计达2000 余项,直接参与者超过1000 万人次。

读书的外延和内涵不断扩展和丰富,读书月的活动形式不断翻新,读书月深深扎根于社区和基层,深入市民群众生活,实实在在地办成了老百姓自己的事,丰富多彩的活动使知识插上了飞翔的翅膀,进入了千家万户,真正实现了让市民共享文化成果。

在深圳百花二路和五路转角处,坐落着一家名为“物质生活”的书吧。

小书吧坚持了11 年并被选为“华语世界最具影响力人文书店”。

创始人晓昱说:“如果不是深圳读书的人越来越多,城市阅读的气氛越来越浓厚,书吧绝对不会开到今天。

”在深圳,“可以不用带钱包到图书馆”,遍布城市和社区的624 家图书馆和图书室对任何人都免费开放。

每天清晨排队等候入馆的读者,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深圳独有的文化景观。

中心书城的24 小时书店“星光阅读栈”,被誉为“黑夜里温暖读者心灵的一盏灯”。

书香的因子已融入深圳市民生活方式中,“以读书为荣、以读书为乐” 的理念深入人心。

一项调查结果显示,60.3 %的读者认为读书月刺激了购书欲望;65.7 %的读者认为读书月产生了良好读书气氛;61.2 %的读者表示读书月期间,读书时间有较大增加。

在深圳,人们在阅读中领悟,在探讨中思考,追求内心宁静和谐。

每年11 月的读书月被市民亲切地称为“文化闹钟” 。

这期间,一大批如经典诗文朗诵会、青工书屋、读书论坛、年度十大好书评选等专家称赞、百姓称道的原创品牌性读书活动,让市民群众的生活因读书而充实,生命因读书而精彩。

城市文化的知识积蓄爱读书的人是美丽的,书香馥郁的城市也必然是美丽的。

如果说十年前,深圳的美丽在于她青春之城的外表、活力奔涌的创造、飞速发展的经济,如今则更美在品位和气质、文化和内涵。

十年坚持,深圳读书月拾级而上,不断超越,让城市由“文化沙漠”变成了“文化绿洲”。

深圳政府舍得拿出最好的土地、投入巨资、倾注最大的心血来建设图书馆和书城,为市民营造一个充满诗意的温馨家园。

目前,深圳已拥有4个经营面积达1 万平方米以上的特大型书城,全市各级公共图书馆600 余家,在国内率先实现每1.5 万人拥有一个社区图书馆。

为了方便市民能随时随地阅读,深圳图书馆自主研发出世界上第一台“城市街区24 小时自助图书馆”。

凭着身份证和100 元押金所办的读者证,任何时间,只需要2 分钟就可以让这个“市民身边永不关闭的图书馆”吐出你想要的书。

对于一个家庭而言,“家有书声不怕穷” ;对于一个城市来说,“读书的城市有品位” 。

阅读不仅关乎个人修身养性,更关系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和竞争力。

知识积累,将决定一个人的最终高度,也将决定一个城市的最终意义。

在这个意义上,全民阅读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通过读书月的举办,深圳表明了自己的文化态度、文化追求,表明了自己的远大志向,这也是深圳软实力的源泉。

正如2010 年11 月1 日发布的《深圳读书月发展规划(2011 -2020 )》展示的读书月美好未来:到2020 年,力争把读书月打造成为与东方魅力都会相匹配的特色文化品牌,市民阅读率提高到75%,每届读书月的总参与人数达到1200 万人次,倡导并实现“每人每天阅读1 小时”,争取成功申办“世界图书之都”。

通过阅读,用大气压制浮躁,用优雅驱除粗俗。

书香社会,如约而至。

二、十年之路——年轻城市的高贵坚持可以说,读书月走过的十来年时间正是深圳文化形成的关键时期。

一座年轻的城市,为何能够将一项全民阅读活动坚持了10 年之久?我们在调研中了解到,深圳之所以能够如此长久、年复一年地坚持举办一项大型读书公益活动,是由于一批有知识、有理想的深圳人怀揣信念、默默奉献,是由于一批蜚声文坛、思想理论界的学者积极参与,更是由于形成了一套“政府倡导、专家指导、社会参与、企业运作、媒体支持”的成功运作模式。

经过10 来年的锤炼,深圳逐渐摸索出了一套委托承办的成熟制度:深圳读书月交由深圳出版发行集团总承办,市有关部门和新闻单位等联合承办,并由专家学者对活动的主题论证、主题活动评估及书目推荐进行论证,媒体宣传报道,市民踊跃响应,举全市之力办读书月。

同时还吸引了深圳移动、万科等知名品牌企业参与协办或特别支持。

整个活动中,政府的拨款微乎其微。

读书月专项资金前五届每年只有区区80 万元,第五届以后逐年递增,最高也不过每年四五百万元。

正所谓10 年读书月,总开支不够修1 公里的高速路。

第一,政府倡导。

也许你读什么书政府管不了,也许你在什么地方读书政府也管不了,但是,让更多的人来读书,为更多的人读书创造更好的条件,这是政府应该承担的责任,也是市民的文化权利。

这样的观点已经在深圳成为社会的共识。

我们在考察中了解到,党委和政府的倡导在深圳读书月活动中的意义极为重大,不但体现了一种文化责任的担当,体现了公共服务的创新,更重要的是在读书月活动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把握着读书活动的整体定位、目的与方向。

读书月的各项活动,都是在深圳市委宣传部指导下,由深圳市新闻出版局精心策划、组织落实的。

每届读书月的筹备期间,都会根据新的任务、新的要求成立和调整深圳读书月组委会,由市领导亲自挂帅,有关部门领导为组委会成员,形成“领导亲自督阵、部门协同作战”的格局,在其号令下,调动起深圳全部文化单位的力量。

到去年为止,仅读书月的承办单位就达31家。

深圳一方面建设图书馆之城,每年拨出2000 万元的图书购置经费,使市民有地方可去、有书可读,为市民读书创造条件,创造好的读书环境、氛围;另一方面,通过读书月活动把人们的兴趣引导到读书上来,让更多的人喜欢读书,有更多的地方可以去读书,有更多的好书可以去读。

第二,专家指导。

读书月不仅要让大家“好读书”,同时也要让大家“读好书”。

可是什么样的书是好书?政府说了不算。

好书需要专家、教授、学者来推荐。

深圳的同志介绍说,深圳读书月十分重视专家的作用,从第一届读书月筹备开始,就成立了读书指导委员会,聘请了十几位专家,集中在读书月期间开展一系列的新书、好书、好文章推介与评选活动。

每逢读书月,深圳读书月组委会都要向社会公布专家们推荐的100 种藏书与当年大陆出版的10 大好书,受到市民的普遍关注与欢迎。

读书月组委会还聘请饶宗颐、金庸、陈佳洱、谢冕、余秋雨等为特别顾问,对读书月主题论证、主题活动评估、阅读与藏书书目推荐等进行把关。

在专家们的悉心指导下,读书月各项主题活动开展得丰富多彩、有声有色、引人入胜,广大市民特别是青少年的阅读能力与质量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逐渐形成了健康阅读的氛围。

第三,社会参与。

组织、动员社会各阶层参与读书月活动,将活动策划、组织、实施、参与等各个环节向公众开放,积极吸纳各方意见,不断增加社会各界参与读书月活动的深度和广度。

这是深圳读书月活动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我们在调研中了解到,读书月的承办单位既有市、区各级宣传文化教育部门,又有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和各类文化协会等社会组织。

随着读书月活动的推广与壮大,越来越多的机关、团体、社会组织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如深圳市纪委、监察局联合读书月组委会举办了“清风伴我好读书”廉政建设推荐书目活动;深圳市社会劳动保障局举办了“青工讲坛” 系列活动;深圳出版业协会组织了“企业老总写读书心得” 的活动,等等。

众多社会团体和机构的合作,为读书月带来了新的气象,它们以更专业的服务、更有效率的运作、更充足的资源,使读书月的各项活动更加精彩纷呈、引人入胜,也吸引了更多的市民积极参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