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国政治与外交二

美国政治与外交二


第二节
以撰写信史为目标
一、秉笔直书的记事原则
1、“书法无隐”

“书法”:古代史官修史,对材料处理、史事
评论、人物褒贬,各有原则、体例,谓之“书法
”;
“隐”即隐瞒。

书法无隐即指史家撰著史书时不会因种种原
因而隐瞒史实、颠倒是非,凭一己之好恶去评价
事件和人物。

“书法无隐”强调的,是指史家记事不隐其
而在悠长的时间和广阔的空间中曾经出现过的人
们的活动及其原因与结果,总是会引起今人的关
注、回忆和兴趣。 第三,史学不仅给人们提供了悠长、恢宏的 思考时空和丰富、纷繁的思考对象,而且可以由 此陶冶性情、知理明道、增益智慧,进而积极参
与现实的历史运动。


2、史学经世致用的表现:
(1)是认识历史的基本途径。


(2)对于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
(3)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发展的记录和纽带。

(4)还是人生修养的重要的教科书。
三、读史明道与人生修养
读史同人生修养的关系:

1、中国史学有久远、深邃的人本主义渊源,
例如在正史的书写传统中,史家把形形色色的历 史人物按社会角色序列、事功序列、道德序列分 类立传,形成一个有序的组合。

2.从实践上看。史学的求真,是史学家在学 术追求上的实践。史学的经世,是一切运用历史 知识、历史经验、历史智慧于现实历史运动的人 们的实践,其中也包括史学家所作的努力。

3.从全局上和本质上看,中国史学上确有曲 笔作史现象的存在,但直书总是为人们所称道, 而曲笔历来受到人们的揭露和批评。

4.史家的职业角色与史家的社会责任是相联 系的,史学的求真要求与经世目的也是相联系的 。这两种联系,存在着一种更深层次的本质的关 联,即在史学的信史原则和功能信念上统一起来 。可以这样认为:揭示出这种联系,就是从一个 重要的方面揭示出中国史学的总相和特点。
体在发展过程中未曾为外来因素所中断,中国文
明在文化发展史上也未曾有断裂现象。

( 2)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语言文字和学
术传统都具有自身的连续性。这主要表现在:一
是“中国古代的语言文字在发展过程中未曾发生 爆发性的断裂现象”;一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 传统从未中断”,中国文明的连续性在历代的历 史记录和历史著作中都有鲜明的反映。

史学家一方面对他笔下的历史人物采取批判
的态度,一方面又对他们倾注着自己的感情,二 者有机结合,使各种各样的历史人物再现在读史 者的面前,可听其言,可观其行,进而如刘知几 所说,“可以诫世”,“可以示后”。因此史学
对于人生修养有极重要的关系。


2、通过读史而促进和提高人生修养,这在 中国历史上有久远的传统。早在春秋时期,申叔 时就建议用史书来教导太子修身与立事。
心史观的影响。当然,从整体上看,这些局限性 大多是时代使然,后人应对其作历史主义的分析 。
第三节 以经世致用为撰述宗旨
一、经世致用是史学之社会性的必然要求


1、史学之所以能够经世致用的原因:
第一,史学能够延伸人们思考的时间范围,扩
大人们视野的空间世界。

第二,由于历史同现实本有天然的联系,因

6.隋唐至明清,史官除前已有之的起居注官
员,隋唐至宋辽金有著作郎、佐著作郎外,唐五
代宋辽金的史官称监修、修撰、直馆、修国史、
同修国史。元明清以翰林院学士兼任史职,称总
裁、修撰、编修、检讨;另外,清国史、实录、 方略、律例等馆各有总裁、提调、总纂、纂修、 协修。
(二)中国专职修史机构的发展


1.东汉时的兰台和东观,是较早的修史场所。
道义, 而应借事表达史家的善恶褒贬, 并不在于 记叙本身应与实际发生的事情一致。

2、秉笔直书


直书的原则具体表现为:
第一,“按实而书”,杜绝“泛论”;


第二,“叙述当时,务在审实”;
第三,“他善必称,己恶不讳”。
二、以信史为追求的目标


1、信史的四条标准
一是善于处理纷繁复杂的文献资料; 二是求信、求真、弃奇的原则; 三是明了史事始末原委并作合理的编次; 四是把握评价史事的准绳。
2.魏、晋时期,开始明确了职掌修史的部门。魏
明帝时,中书省是职掌修史的部门。至晋惠帝时,改
由秘书省职掌修史事务。

3.北齐有时把属于秘书省管辖的著作省(或作
著作局)称为“史阁”或“史馆”,这是“史阁
”、“史馆”名称最早的由来。

4.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年),唐皇朝正式设
立史馆于禁中。从此,史馆作为历代皇朝的主要


2、重视修史
通过史官、史馆等制度以及私人撰史,中国形 成了源远流长且不间断的修史传统,并且中国古 人对历史传承文明的意义也有着清楚的认识。这 对中国的文明传承有着重大意义,中国文
反映,中华文明是没有中断的伟大文明,这是中
华文明的一大特点。
二、官修史书的传统
修史机构,经历宋、辽、金、元、明、清等朝,
有近一千三百年的历史。

5.元、明、清三朝的主要修史机构,都与翰 林院有一定的关系。元朝设翰林兼国务院,置修 撰官等职,掌修史事宜;明朝的修史机构则由翰 林院兼掌,置各级史馆负责修史;清设置内阁、 翰林院,各司其事,翰林院下置国史馆、起居注 馆,设各级史馆、修实录、史志、起居注。
第五章 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
中国史学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在长
期的发展中,中国史学逐步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
的优良传统。 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最重要的有重视修史 、追求信史和经世致用等三个方面。
第一节
重视修史的传统
一、重视修史与文明传承
1、中华文明的连续性:

( 1 )从历史全局来看,中国作为一个政治实
主要受到“礼”的约束,秦汉以后又受到“名教
”思想的束缚。
其次,中国古代史家的历史观,其占主导地 位的观点,先是天命史观,后是英雄史观,因而 不可能对人民群众历史创造作用有真正的认识。

再次,中国古代史官和史家对有些历史事件
的记载和判断,大多是“颠倒”的,从而模糊了
事物的本质。

总之,中国古代史家都未能从根本上摆脱唯
史务者皆出于他官,而太史不复掌史事,仅限于
天文历法职掌范围。

4.东汉班固以兰台令史之职撰述国史,三国
魏明帝时史官称著作郎。晋时,改称大著作,专 掌史任,后增设佐著作郎。南朝梁陈又置修史学 士。

5.唐代正式设立了史馆,史官制度趋于规范 化。自史馆设立而以宰相监修史事,于是著作局 始罢史职,这是古代史官制度的又一重大变化。


(一)史官制度的发展
1.《周官》、《礼记》等书记载了许多史官
名称,如大史、小史、内史、外史、左史、右史
等,他们职责不同,如“左史记言,右史记事”


2.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大都设置了史官。春
秋晚期和战国时期有史臣的建置。秦、赵史官,
又有御史之名。秦国还有太史令之职。

3.汉承秦制,至汉武帝时置太史令。其后,知

3、史学对于人生修养的重要,还在于史学 有益于人们的蓄德与明道。修身与立事、蓄德与 明道二者之间有相通之处,但并不相同。
第四节 求真与经世的辩证统一
史学的求真与史学的经世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1.从理论上看,史学的经世以求真为前提,凡 对史事采取轻浮的、曲解的、实用主义的态度和 做法并用以比附现实,既违背了史学求真的原则 ,也失去了史学经世的基础及其本来意义。
三、私人著史的传统


私人著史成就巨大的原因:
1.出于皇命; 2.补史官之失; 3.史家出于发展史学的自觉意识; 4.史家的社会责任感和经世致用的撰述旨趣所 驱动。
私人史著的特点:
1.贵自得之学,重别识心裁。 2.史家视野开阔,史书内容广泛。 3.大多具有深刻的忧患意识。 4.种类和数量都极为丰富。 5.创造性十分突出,起到开风气之先的作用。

2、史学家们为追求信史的目标作出的努力: 第一,不徇人情,坚持实录精神。



第二,正确对待事实、褒贬、文采三者之间
的关系。
第三,全面判断国史、野史、家史的价值。
第四,考证前史,祛疑存信。

第五,自觉处理历史研究中的主客体关系,
尽其“天”而不益以“人”。

3、历史局限性

首先,在历史记载方面,先秦时期史官记事
相关主题